雀麦,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雀麦Bromus japonicus Thunb.的全草。分布于华东、华中、陕西、青海、新疆、四川等地。具有止汗,催产之功效。常用于汗出不止,难产。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雀麦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百合纲
- 目:莎草目
- 科:禾木科
- 属:雀麦属
- 种:雀麦
- 分布区域:华东、华中、陕西、青海、新疆、四川
- 採收时间:4-6月採收
- 用量:内服:煎汤,15-30g
- 毒性:无毒(《新修本草》)
别名
蘥、爵麦、燕麦、杜姥草、牡姓草、牛星草、野麦、野小麦、野大麦、野燕麦、山大麦、瞌睡草、山稷子。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肺、大肠经。
功效
止汗,催产。
主治
用于汗出不止,难产。
相关配伍
1、治汗出不止:(雀麦)全草30g,水煎服;或加米糠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妊娠胎死腹中,苦胞衣不下,上抢心:雀麦一把,水五升,煮二升,汁服。(《子母秘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採集加工
4-6月採收,晒乾。
形态特徵
雀麦,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秆直立,高30-100cm。叶鞘紧密贴生于秆,外被柔毛;叶舌长1.5-2mm,先端有不规则的裂齿;叶片长5-70cm,宽2-8mm,两面被毛或背面无毛。圆锥花序开展,下垂,长达30cm,每节有3-7分枝;小穗幼时圆筒状,成熟后压扁,长17-34mm(包括芒),有7-14朵花;颖披针形,边缘膜质,第1颖长5-6mm,有3-5脉,第2颖长7-9mm,有7-9脉;外稃卵圆形,边缘膜质,有7-9脉,先端微2裂,其下约2mm,处生芒,芒长5-10mm,第1外稃长8-11mm;内稃短于外稃,脊上疏具刺毛;雄蕊3,子房先端有毛。颖果线状长圆形,压扁,腹面具沟槽,成熟后紧贴于内外稃。花、果期4-6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荒坡、道旁。分布于华东、华中、陕西、青海、新疆、四川等地。
相关论述
1、《唐本草》:“主女人产不出。煮汁饮之。”
2、《品汇精要》:“去虫。”
3、《全国中草药彙编》:“止汗,滑肠。主治汗出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