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日,复旦大学发布了一个名为《To My Light》的宣传片。该片时长4分钟50秒,与传统的高校宣传片形式迥异。在英文叙述背景音下,一名复旦毕业的女性试飞工程师,身穿飞行服漫游校园,最后脱下飞行头盔,开始新的旅程。该片特意选在校庆日发布,并在一周前提前预热,多次发布预告。校方对该片定位是:“美丽科幻+人性叙事+硬朗大片”。但该片上线当天,即被多名网友质疑抄袭东京大学2014年宣传片《Explorer》,引发争议。与此同时,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的主题LOGO之一,也被网友指出神似Touch ID的图示,即把这个LOGO进行镜面对称并翻转后,和苹果公司Touch ID的图示高度吻合,相似度极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复旦大学抄袭门
- 外文名:Fudan University Plagiarism Scandal
- 事件主角:复旦大学
- 时间:2015年5月27日
事件经过
舆情萌芽期:2015年5月27日上午,复旦大学为迎接校庆110周年发布了“美丽科幻+人性叙事+硬朗大片”——名为《 To My Light》的形象宣传片(《To My Light》全长4分50秒,画面是从一架飞机的驾驶舱开始的,接着画面转进一间教室,一名穿着飞行服的女生在教室中醒来,随后漫步图书馆、看到正在阅读古代文献的老学者、在派对上跳舞、在操场上打太极拳,在黑板上手绘飞机等……最后,她脱下了头盔,旁边一行字幕显示,她是复旦大学2005级毕业生乐娅菲,现为中国国产大飞机试飞工程师。),引发众多网友围观。当天微信公众号“天黑动物园”发文《复旦大学最新宣传片被曝抄袭日本东京大学?》,称其与东京大学2014年的形象宣传片《Explorer》如出一辙。面对指责,复旦大学极力否认,宣传片的製片人公开称该片创作独立,留下舆论一片质疑。
舆情发展期:5月28日下午14时许,复旦大学全面撤下《 To My Light》,随即于18时许在官方微信平台上发布新版宣传片。连番动作与此前态度构成强烈反差,加剧舆论反感。随着质疑声进一步扩大,宣传片的製片人二度回应,并在回应中一改口风,承认较多参考了东京大学的短片,表示愿意坦诚接受公众批评。
舆情高峰期:5月29日,多方信息汇合交聚形成舆论高峰。一方面有关复旦大学形象宣传片涉嫌抄袭的新闻持续扩散。《南方都市报》刊发的报导“复旦宣传片被指抄袭东京大学 ”和《京华时报》发表的新闻“复旦宣传片被指抄袭东京大学 校方连夜发布新片”被各大网站大量转载。此外,多角度的针对性评论也纷至沓来,如“复旦连夜发布新片 迴避抄袭是下策”、“复旦大学对‘抄袭’宣传片应启动独立调查”等。另一方面,复旦大学的校庆Logo也在当日被曝有抄袭之嫌,称该Logo转面之后与苹果Touch ID标誌几近吻合,接连的侵权指控形成叠加效应,再度刺激舆情高涨。
舆情反覆期:5月30日-31日,舆情态势总体回落。不过,30日在微博平台上,有关最新版宣传片複製慕尼黑工业大学创意的讯息备受热议。《华商报》就此发表的题为“复旦新版宣传片再陷‘抄袭门’被指抄袭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报导,也被凤凰网、中国网、新浪网等大量转载。31日,复旦大学在官方微博上正式就“抄袭门”道歉,并承诺启动相关调查,引发媒体集中报导,其后涌现新一轮评论热潮,集中于对社会创新能力、高校学术风气和危机应对处置的解读和反思,形成了6月1日的舆情小高峰。
舆情消散期:6月2日开始,舆情热度迅速回落,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反弹。
复旦回应
宣传片
2015年5月28日,该片製片人、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滕育栋回应“抄袭门”事件称,《To My Light》是根据该校毕业生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和东京大学的宣传片完全不同,创作剧本的过程是独立的,片子根据复旦大学毕业生的真实经历改编,製作团队主要来自复旦大学和上海某视觉工作室”。
2015年5月28日晚间,宣传片製作人滕育栋回应称,2015年2月,复旦进行了剧本创作,女主人公的经历和事迹都是独一无二的。构思完成后,摄製团队看了全球20多所高校的宣传片和几家着名广告公司的广告片,其中就有东京大学。短片从4月开始拍摄,因为题材类似,摄製团队较多参考了东大短片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但考虑到剧本改编于真人真事,且试飞的悬念、时空的错位、主角与老先生的深度互动等,都是东大宣传片没有的,因此复旦并未改变拍摄计画。
“现在看来,当初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由于我们选择画质较高的4K技术拍摄,剪辑进度比较慢。之后想赶时间儘快做出来,在送审时,没有向学校有关部门全面汇报拍摄的过程和背景情况。”滕育栋说。
面对舆论,滕育栋表示,将坦诚地接受校友们和所有关心复旦的人的批评和质疑,并随时準备接受应有的处理。“作为製片人,我对这部片子对学校声誉造成的伤害深感自责,表示真诚地道歉。”
校庆LOGO
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的主题LOGO之一,也被网友指出神似Touch ID的图示。据多家媒体跟进报导,这个校庆LOGO的设计者之一曾在学校团委学生会公众号中称,灵感来自于指纹和年轮的形象,“以数字110为躯体,以侧写的“旦”字为身形,以指纹与年轮中的复旦之情为灵魂”。该同学还表示,灵光乍现于一台公司指纹打卡机上的手指指纹标誌,指纹的纹路则来源于设计师的右手大拇指,指纹图案随机断开为12段,寓意复旦之“复”为12画。但是被网友指出,把这个LOGO进行镜面对称并翻转后,和苹果公司Touch ID的图示高度吻合,相似度极高;同时指纹图案并非被断开为12段而是13段(参见上文词条插图相册)。
2015年5月31日,复旦大学在官方微博上正式就“抄袭门”道歉。该声明称,视频宣传片“《To My Light》涉嫌抄袭,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损害了学校声誉,伤害了大家的感情”,并“将启动相关调查”“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媒体评论
这起“涉嫌抄袭”事件引起广泛批评的背后,是太多人对大学给予了太多的厚望,而大学却给了他们太多的失望。复旦大学宣传片“涉嫌抄袭”事件,大家说的不是复旦,说的是中国的大学;甚至,大家说的不是大学,而是一种已然破败的理想。
借用“搜狐文化”评论中的一句话:如果大师已死,学风不存,谈何百年,有何可庆?———新浪网
既然敢于借鉴了,为何又羞于承认?既然在文化发展上存在差距,我们就应该坦然面对,而不是讳疾忌医,借鉴学习先进文化有何不可。——四川线上
这些年,某些高校里的学术不端现象严重,论文抄袭屡被曝光。就是素有声名的复旦,也发生过各种抄袭事件,可谓尴尬。如果大学连宣传片都要抄袭,被质疑之后还巧言善辩,大家又如何相信学术科研不会抄袭、校方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可以说,复旦宣传片涉嫌抄袭,不但把我们一些高校的生态环境映照出来,也让人担心它是“象牙塔”乃至社会风气的缩影。——《华西都市报》
作为一座历经百年的知名学府,面对抄袭,复旦应该拿出自己的担当而不是一味逃避,拒不认错只会适得其反,不但名声难以挽回,校友为此感到羞耻,连复旦的学风也受到了极大的质疑,有网友开始指责复旦校内“抄袭成风”。除了应该及时回应,其实复旦更应该反思的是,如果一所百年大学连製作优秀原创的校庆宣传片的创新能力都没有,还怎幺继续屹立到下一个百年?——荆楚网
复旦新版宣传片是否抄袭东大的《Explorer》,建议交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予以鉴定,进而给出权威性的结论。因为高校是社会的道德高地,更是精神高地。追求真理,崇尚独立,追求原创,恪守节操,才是高校的生命所在。而不抄袭,不剽窃也是高校必须恪守的职业底线。让人心痛的正在这儿,堂堂的知名学府,如果连宣传片都大肆抄袭,那我们还能干什幺?还能培养出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学子吗?——《北京晨报》
对于此次事件,社会各界最感不满的是:中国大学失去了原创精神。的确,如此明目张胆的抄袭行为真的不应该发生在一所名校的重大纪念活动中,但是,我们的批评和反思又不能仅仅局限在复旦或者大学本身。从更深层次来看,“复旦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病症,即拿来文化。——《中国日报》
此次复旦校庆,之所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深陷抄袭门,是因大学官僚化这一顽疾,四处蔓延所结的硕果,在网际网路这面放大镜,火眼金睛的扫描与监督之下,再次被迫无奈显露原形而已。——《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