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複製序列(autonomously replication sequences,ARS) 一段特殊的序列,含有酵母菌中 DNA 进行双向複製所必须的信号。
YAC 载体的选择标记主要採用营养缺陷型基因,如色氨酸、亮氨酸和组氨酸合成缺陷型基因 trp 1、 leu 2和 his 3、尿嘧啶合成缺陷型基因 ura3 等,以及赭石突变抑制基因 sup4 。与 YAC 载体配套工作的宿主酵母菌(如AB1380)的胸腺嘧啶合成基因带有一个赭石突变 ade 2-1。带有这个突变的酵母菌在基本培养基上形成红色菌落,当带有赭石突变抑制基因 sup4 的载体存在于细胞中时,可抑制 ade 2-1基因的突变效应,形成正常的白色菌落。利用这一菌落颜色转变的现象,可用于筛选载体中含有外源 DNA 片段插入的重组子。
YAC 载体的工作原理
YAC 载体主要是用来构建大片段 DNA 文库,特别用来构建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文库,并不用作常规的基因克隆。当用 BamHⅠ 切割成线状后,就形成了一个微型酵母染色体,包含染色体複製的必要顺式元件,如自主複製序列、着丝粒和位于两端的端粒。这些元件在酵母菌中可以驱动染色体的複製和分配,从而决定这个微型染色体可以携带酵母染色体大小的 DNA 片段。对于 BamHⅠ切割后形成的微型酵母染色体,当用 EcoRⅠ或 SmaⅠ 切割抑制基因 sup4 内部的位点后形成染色体的两条臂,与外源大片段 DNA 在该切点相连就形成一个大型人工酵母染色体,通过转化进入到酵母菌后可象染色体一样複製,并随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达到克隆大片段DNA 的目的。装载了外源 DNA 片段的重组子导致抑制基因 sup4 插入失活,从而形成红色菌落; 而载体自身连线后转入到酵母细胞后形成白色菌落。这些红色的装载了不同外源 DNA 片段的重组酵母菌菌落的群体就构成了 YAC 文库。 YAC 文库装载的 DNA 片段的大小一般可达 200-500kb,有的可达 1Mb 以上,甚至达到 2Mb 。YAC 载体功能强大,但有一些弊端。这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首先,在 YAC 载体的插入片段会出现缺失 (deletion) 和基因重排 (rearrangement) 的现象。其次,容易形成嵌合体。嵌合就是在单个 YAC 中的插入片段由 2 个或多个的独立基因组片段连线组成。嵌合克隆约占总克隆的 5%~50% 。最后, YAC 染色体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大小相近,影响了 YAC 载体的广泛套用。 YAC 染色体一旦进入酿酒酵母细胞,由于其大小与内源的染色体的大小相近,就很难从中分离出来,不利于进一步分析。但是 YAC 的一个突出优点是,酵母细胞比大肠桿菌对不稳定的、重複的和极端的 DNA 有更强的容忍性。另外, YAC 在功能基因和基因组研究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由于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大多数是多外显子结构并且有长长的内含子,大型基因组片段可通过 YAC 载体转移到动物或动物细胞系中,进行功能研究。
细菌人工染色体载体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s,BACs)
1.F 质粒
大肠桿菌的 F 因子是一个约 100kb 的质粒。它编码60多种参与複製、分配和接合过程的蛋白质(Willetts and Skurray,1987)。虽然F因子通常以双链闭环DNA(1-2个拷贝/细胞)的形式存在,但它可以在大肠桿菌染色体中至少30个位点处进行随机整合(Low,1987)。携带F因子的细胞,或以游离状态或以整合状态表达三根发样状的F菌毛。F菌毛为供体与受体细胞之间产生性接触所必需。
细菌人工染色体
是基于大肠桿菌的 F 质粒构建的,高通量低拷贝的质粒载体。每个环状 DNA 分子中携带一个抗生素抗性标记,一个来源于大肠桿菌 F 因子(致育因子)的严谨型控制的複製子 oriS ( Shizuya et al. 1992 ),一个易于 DNA 複製的由 ATP 驱动的解旋酶( (RepE) 以及三个确保低拷贝质粒精确分配至子代细胞的基因座 ( parA , parB , 和 parC ) 。 BAC 载体的低拷贝性可以避免嵌合体的产生,减小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对宿主细胞的毒副作用。第一代 BAC 载体 (Shizuya et al. 1992) 不含那些能够用于区分携带重组子的抗生素抗性细菌菌落与携带空载体的细菌菌落的标记物。新型的 BAC 载体可以通过α互补的原理筛选含有插入片段的重组子,并设计了用于回收克隆 DNA 的 Not Ⅰ 酶切位点和用于克隆 DNA 测序的 Sp6 启动子、 T7 启动子 (Kim et al. 1996; Asakawa et al. 1997) 。 Not Ⅰ 识别序列,位点十分稀少。重组子通过 Not Ⅰ 消化后,可以得到完整的插入片段。 Sp6 、 T7 是来源于噬菌体的启动子,用于插入片段末端测序。图 3-28 是 pBeloBAC11 遗传结构图。
F 质粒能够编码形成性菌的蛋白,通过大肠桿菌的结合转移可以进行遗传物质的转移。但是基因操作的时候一般不用这种自发的转化方式。 BAC 载体空载时大小约 7.5kb ,在大肠桿菌中以质粒的形式複製,具有一个氯霉素抗性基因。外源基因组 DNA 片段可以通过酶切、连线克隆到 BAC 载体多克隆位点上,通过电穿孔的方法将连线产物导入大肠桿菌重组缺陷型菌株。装载外源 DNA 后的重组质粒通过氯霉素抗性和 Lac Z 基因的 α – 互补筛选。
三、P1 噬菌体载体和 P1 人工染色体载体
P1 噬菌体载体
(Bacteriophage P1 vectors)
是 Sternberg 基于 P1 噬菌体构建的,与黏粒载体工作原理比较相似的一种高通量载体。它含有很多 P1 噬菌体来源的顺式作用元件,能容纳 70~100kb 大小的基因组DNA片段(Sternberg 1990, 1992, 1994) 。在这种系统中,含有基因组和载体序列的线状重组分子在体外被组装到 P1 噬菌体颗粒中,后者总容量可达 115kb (包括载体和插入片段)。将重组 DNA 注射到表达 Cre 重组酶的大肠桿菌中,线状 DNA 分子通过重组于载体的两个 loxP 位点之间而发生环化。另外,载体还携带一个通用的选择标记 kan r ,一个区分携带外源 DNA 克隆的阳性标记 sacB 以及一个能够使每个细胞都含有约一个拷贝环状重组质粒的 P1 质粒複製子。另一个 P1 複製子( P1 裂解性複製子)在可诱导的 lac 启动子(IPTG 诱导)控制下,用于 DNA 分离前质粒的扩增。图 3-29 是 P1 噬菌体载体 pAd10sacBII 的遗传结构图。2.P1 人工染色体(P1 artificial chromos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