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指大肠桿菌中决定性别,并且具有转移能力的性质粒,在大肠桿菌的接合过程中F质粒可以进行複製并将其传递到另一个大肠桿菌细胞中,完成结合过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F质粒
- 外文名:F plasmid
- 别名:F因子、致育因子或性因子
F质粒(F plasmid)又称F因子、致育因子或性因子,是大肠桿菌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大小仅100kb,为cccDNA,含有与质粒複製和转移有关的许多基因,其中近1/3是tra区(转移区,与质粒转移和性菌毛合成有关),另外有oriT(转移起始点)、oriS複製起始点)、inc(不相容群)、rep(複製功能)和一些转座因子,后者可整合到宿主核染色体上的一定部位,并导致各种Hfr菌株的产生。
F质粒决定了大肠桿菌的性别。
F+为雄株,含有独立的F质粒,可进行单独的複製并接合传给F-,使F-变成F+
F-为雌株,不含F质粒或其片段,可接受F+的F质粒变成雄性F+,或接受F' 的F' 质粒变成F'
Hfr为雄株,高频重组菌株,是F质粒整合到核基因组并表达的重组菌株
F ' 为雄株,即携带了F' 质粒的菌株。当Hfr中的F质粒片段从核基因组脱离时,携带了部分核基因组的基因,就形成了独立的质粒(F' 质粒),F' 雄株同样具有複製F' 质粒并传给F-雌株的功能,此时F-变成了F'

F质粒的複製过程为:
①在F质粒的一条DNA单链特定位点上产生裂口;
②以“滚环模型”方式複製F质粒:存留的环状单链(A)边滚动,边以自身为模版合成互补链(A'),含裂口的单链(B)随着与(A)链的解离以单链的形式经性菌毛转入另一个大肠桿菌当中;
③(B)链在新细胞内合成互补链(B')并环化,形成新的F质粒,完成新细胞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