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南粤广绣

(2018-01-14 06:12:02) 百科综合
南粤广绣

南粤广绣

南粤广绣,是全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上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刺绣品,即专指广府地区的刺绣工艺品,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粤广绣
  • 地位:全国四大名绣之一
  • 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
  • 有关名着:《杜阳杂编》

简介

据唐人苏颚在《杜阳杂编》所载:“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髮……”以上《杜阳杂编》记载的正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髮,足见其技之精。
南粤广绣
南宋时,广东绣品开始从深闺小院和皇室内庭走向国内外市场,发展成为民间一项重要的副业生产。明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购买了广绣艺人绣制的龙袍袖片献给葡王,葡王大喜,赏赐厚。广绣从此名扬中外。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位曾在广州逗留了几个星期的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回国后在其所着的“回忆录”中写道:“广州很多手工业工人都为出口贸易而工作。出口的产品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彩色丝线盘曲的绣在鞋面上的绣花鞋……都是绝妙的艺术品”。
明万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一世,十分喜欢广东的金银线绣,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进一步倡导英国人种桑养蚕,发展英国的丝绸工业和工艺,使广绣艺术传播到英伦三岛,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发展历程

1956年,广州刺绣业实现全行业合作化。
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在配备绣工、设立实验工厂的同时,吸收一批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和美术专业人才从事绣稿的设计和绣制。
1965年,新滘刺绣社与其它刺绣社合作,抽出人员专门从事珠绣品生产,从来料加工逐步向出口外销发展。
1978年9月,新滘刺绣社转为合作工厂,1979年改名为广州珠绣品工艺厂。
1983年4月,广州珠绣品工艺厂与南华工艺厂合併,定名为广州绣广绣大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加上製作广绣的艺人的退休、转行等,这段时间,广州绣品工艺厂不仅没有优秀作品面世,甚至曾经辉煌的广绣工艺也几乎成为一种绝艺。
2003年以来,广州绣品工艺厂召集老艺人回厂带徒学艺,经过新老艺人多年的共同努力,广绣行回复生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传统技术与现代艺术元素互相渗透,融会贯通,传统的工艺品逐渐向艺术品层次提升。
2010年3月,广州绣品工艺厂正式改制。
广绣大师
陈少芳
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陈少芳:是广绣的光荣。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展出的“陈少芳广绣作品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令广绣再铸辉煌。
许炽光
从艺60多年,指导和参与刺绣了一批享誉中外的广绣艺术精品,其中有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被中央轻工部选作礼品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收藏。先后获得“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几十年来,培训辅导400多人(次)学习刺绣技艺,现仍在广州绣品厂从事设计、刺绣,带徒授艺。
梁秀玲
广绣大师梁秀玲,广东番禺人,1974年出生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北亭村广绣世家,北亭村是古时广绣的主要基地和发源地之一,自幼受先辈刺绣艺术感染,从6岁开始对广绣产生浓厚兴趣,并追随母亲学习广绣,熟练地掌握广绣各种针法及绣制技艺, 10岁就可以独立完成一幅新作品。她常到各地参观刺绣,与不同的刺绣艺术名家切磋技艺,并从中吸收了许多新的手工刺绣技艺。所绣制的广绣作品深受艺术家们的青睐。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