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TCP/IP权威教程(第七版)

(2018-08-22 20:32:05) 百科综合

TCP/IP权威教程(第七版)

基本介绍

  • 书名:TCP/IP权威教程(第七版)
  • ISBN:9787302055945
  • 定价:75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3-4-1
  • 装帧:平装

图书简介

本书分为三部分,深入讨论了TCP/IP协定簇。第一部分介绍TCP/IP,让读者对协定的重要基础性概念有基本的了解;第二部分继续讨论了当今最流行的一些TCP/IP套用协定;第三部分讲述了一些高级的概念和网路的最新发展趋势。

目 录

第Ⅰ部分TCP/IP核心协定
第1章TCP/IP体系结构、历史现状、标準和发展趋势 1
1.1TCP/IP体系结构模型 1
1.1.1网路互联 1
1.1.2TCP/IP协定层 3
1.1.3TCP/IP套用 4
1.1.4网桥、路由器和网关 6
1.2Internet起源 7
1.2.1ARPANET 8
1.2.2NSFNET 8
1.2.3Internet在商业上的套用 10
1.2.4Internet2 11
1.2.5开放式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 12
1.3TCP/IP标準 13
1.3.1请求注解(RFC) 14
1.3.2Internet标準 15
1.4Internet的未来 16
1.4.1多媒体套用 16
1.4.2在商业上的运用 17
1.4.3无线Internet 17
第2章网路接口 18
2.1乙太网和IEEE802.x区域网路 18
2.2光纤分散式数据接口(FDDI) 20
2.3串列线路接口协定(SLIP) 21
2.4点到点协定(PPP) 22
2.5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23
2.6X.25 24
2.7帧中继 26
2.7.1帧格式 26
2.7.2互联问题 27
2.7.3数据链路层参数协商 27
2.7.4帧中继上的IP 28
2.8SONET和SDH迴路上的PPP 28
2.9多路径信道+(MPC+) 29
2.10异步传输模式(ATM) 29
2.10.1地址解析(ATMARP和InATMARP) 30
2.10.2ATM上的经典IP 32
2.10.3ATMLAN仿真 36
2.10.4ATM上的经典IP与LAN仿真 38
2.11ATM上的多协定(MPOA) 39
2.11.1MPOA的好处 39
2.11.2MPOA逻辑部件 39
2.11.3MPOA功能性部件 40
2.11.4MPOA操作 42
2.12参考文献 42
第3章网路互联协定 44
3.1网际协定(IP) 44
3.1.1IP编址 44
3.1.2IP子网 47
3.1.3IP路由 50
3.1.4传送方法--单播、广播、组播和任意播 54
3.1.5IP位址耗尽问题 56
3.1.6Intranet--专用IP位址 58
3.1.7无类域间路由(CIDR) 59
3.1.8IP数据报 61
3.2网际控制讯息协定(ICMP) 69
3.2.1ICMP讯息 70
3.2.2ICMP套用 76
3.3网际组管理协定(IGMP) 77
3.4地址解析协定(ARP) 78
3.4.1ARP综述 78
3.4.2ARP详细概念 78
3.4.3ARP和子网 80
3.4.4代理ARP或者透明的子网划分 80
3.5反向地址解析协定(RARP) 82
3.6引导程式协定(BOOTP) 82
3.6.1BOOTP转发 85
3.6.2BOOTP考虑 86
3.7动态主机配置协定(DHCP) 86
3.7.1DHCP讯息格式 87
3.7.2DHCP讯息类型 88
3.7.3分配一个新的网路地址 89
3.7.4DHCP续租过程 90
3.7.5重新使用以前分配的网路地址 91
3.7.6配置参数存储库 92
3.7.7DHCP考虑 92
3.7.8BOOTP和DHCP的互操作性 92
第4章路由协定 94
4.1自治系统 95
4.2IP路由类型与IP路由算法 96
4.2.1静态路由 96
4.2.2距离向量路由 97
4.2.3链路状态路由 97
4.2.4混合路由 98
4.3路由信息协定(RIP) 99
4.3.1RIP报文类型 99
4.3.2RIP报文格式 99
4.3.3RIP操作模式 100
4.3.4计算距离向量 100
4.3.5收敛与无穷计数 101
4.3.6RIP局限性 104
4.4路由信息协定版本2(RIP-2) 104
4.4.1RIP-2报文格式 105
4.4.2RIP-2局限性 106
4.5RIPngforIPv6 106
4.5.1RIPng与RIP-2间的不同 106
4.5.2RIPng报文格式 106
4.6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SPF) 108
4.6.1OSPF术语 109
4.6.2OSPF报文类型 113
4.6.3邻居通信 113
4.6.4OSPF邻居状态机 115
4.6.5OSPF虚链路和传输区域 115
4.6.6OSPF路由重分发 116
4.6.7OSPFstub区域 117
4.6.8OSPF路由汇总 117
4.7增强内部网关路由协定(EIGRP) 118
4.7.1EIGRP特徵 118
4.7.2术语 119
4.7.3邻居发现和恢复 120
4.7.4DUAL算法 120
4.7.5EIGRP报文类型 122
4.8外部网关协定(EGP) 122
4.9边界网关协定(BGP) 123
4.9.1BGP概念和术语 123
4.9.2IBGP与EBGP通信 124
4.9.3协定描述 126
4.9.4路径选择 128
4.9.5BGP同步 130
4.9.6BGP聚集 131
4.9.7BGP联邦(Confederation) 132
4.9.8BGP路由反射器 133
4.10路由协定选择 134
4.11路由器执行的新增功能 134
4.12基于UNIX系统的路由进程 135
第5章传输层协定 136
5.1连线埠和套接字 136
5.1.1连线埠 136
5.1.2套接字 137
5.2用户数据报协定(UDP) 138
5.2.1UDP数据报格式 139
5.2.2UDP应用程式编程接口 139
5.3传输控制协定(TCP) 140
5.3.1TCP概念 140
5.3.2TCP套用编程接口 149
5.3.3TCP拥塞控制算法 150
第6章IP组播 154
6.1组播编址 154
6.1.1单个物理网路上的组播技术 155
6.1.2网路段之间的组播技术 155
6.2网际组管理协定(IGMP) 156
6.2.1IGMP讯息 156
6.2.2IGMP操作 157
6.3组播传送树 158
6.4组播转发算法 159
6.4.1反向路径转发算法 159
6.4.2基于中心的树算法 160
6.4.3组播路由协定 160
6.5距离向量组播路由协定(DVMRP) 160
6.5.1协定综述 161
6.5.2建立和维护组播传送树 162
6.5.3DVMRP隧道 163
6.6组播OSPF(MOSPF) 163
6.6.1MOSPF协定综述 164
6.6.2MOSPF和多个OSPF区域 164
6.6.3MOSPF和多个自治系统 165
6.6.4MOSPF互操作性 165
6.7独立协定组播(PIM) 165
6.7.1PIM密集模式 166
6.7.2PIM稀疏模式 167
6.8互联组播域 169
6.8.1组播源发现协定(MSDP) 169
6.8.2边界网关组播协定 171
6.9组播主干网 171
6.9.1MBONE路由 171
6.9.2组播套用 173
第Ⅱ部分TCP/IP套用协定
第7章套用结构和编程接口 174
7.1套用特徵 174
7.2套用编程接口(API) 175
7.2.1套接字API 175
7.2.2远程过程调用(RPC) 178
7.2.3Windows套接字版本2 181
7.2.4SNMP分散式编程接口(SNMPDPI) 182
7.2.5FTPAPI 184
7.2.6CICS套接字接口 184
7.2.7IMS套接字接口 185
7.2.8扩展套接字 185
7.2.9REXX套接字 185
第8章目录和命名协定 186
8.1域名系统(DNS) 186
8.1.1层次名称空间 186
8.1.2正式域名(FQDN) 187
8.1.3通用域名 187
8.1.4国家域 188
8.1.5映射域名到IP位址 188
8.1.6映射IP位址到域名--指针查询 189
8.1.7分散式名称空间 189
8.1.8域名解析 190
8.1.9域名系统资源记录 192
8.1.10域名系统讯息 194
8.1.11一种简单的方案 197
8.1.12扩展方案 199
8.1.13传输 199
8.1.14DNS套用 200
8.1.15参考文献 200
8.2动态域名系统 201
8.2.1UPDATEDNS讯息格式 202
8.2.2IBM的DDNS实现 203
8.2.3代理A记录更新 209
8.3网路信息系统(NIS) 211
8.4轻量目录访问协定(LDAP) 211
8.4.1LDAP--X.500的轻量访问 212
8.4.2LDAP目录伺服器 213
8.4.3LDAP体系结构综述 214
8.4.4LDAP模型 215
8.4.5LDAP安全性 219
8.4.6LDAPURL 221
8.4.7LDAP与DCE 222
8.4.8支持目录的网路首创技术规範(DEN) 223
8.4.9基于Web的企业管理(WBEM) 224
8.4.10参考文献 224
第9章远程执行与分散式计算 226
9.1TELNET 226
9.1.1TELNET操作 226
9.1.2终端仿真(TELNET3270) 231
9.1.3TN3270增强(TN3270E) 232
9.1.4参考文献 234
9.2远程执行命令协定(REXEC与RSH) 234
9.3分散式计算环境(DCE)简介 235
9.3.1DCE目录服务 236
9.3.2DCE安全服务 238
9.3.3DCE执行绪 241
9.3.4DCE远程过程调用 241
9.3.5分散式时间服务 242
9.3.6分散式档案服务(DFS) 243
9.3.7参考文献 245
第10章档案相关的协定 246
10.1档案传输协定(FTP) 246
10.1.1FTP综述 246
10.1.2FTP操作 247
10.1.3应答码 249
10.1.4FTP演示方案 249
10.1.5FTP会话示例 250
10.1.6匿名FTP 251
10.1.7使用FTP的远程作业项 251
10.2普通档案传输协定(TFTP) 251
10.2.1TFTP用法 251
10.2.2协定描述 252
10.2.3TFTP组播选项 253
10.2.4安全问题 254
10.3网路档案系统(NFS) 254
10.3.1NFS概念 254
10.3.2NFS版本4 258
10.3.3WebNFS 258
10.3.4参考文献 259
10.4Andrew档案系统(AFS) 259
第11章邮件套用 261
11.1简单邮件传输协定(SMTP) 261
11.1.1SMTP工作机制 262
11.1.2SMTP与域名系统 267
11.1.3参考文献 269
11.2多用途Internet邮件扩充协定(MIME) 269
11.2.1MIME工作机制 271
11.2.2内容类型栏位 272
11.2.3Content-Transfer-Encoding栏位 276
11.2.4在讯息报文头中使用非ASCII字元 280
11.2.5参考文献 281
11.3邮局协定(POP) 282
11.3.1POP3命令和回响 282
11.3.2参考文献 283
11.4Internet讯息访问协定版本4(IMAP4) 283
11.4.1IMAP4基本电子邮件模型 284
11.4.2IMAP4命令和回响 284
11.4.3讯息号 285
11.4.4IMAP4状态 285
11.4.5客户命令 286
11.4.6参考文献 288
第12章WWW 289
12.1Web浏览器 289
12.2Web伺服器 290
12.3超文本传输协定(HTTP) 291
12.3.1HTTP综述 291
12.3.2HTTP操作 292
12.4内容 298
12.4.1静态内容 299
12.4.2客户端动态内容 299
12.4.3伺服器端的动态内容 300
12.4.4对象 301
12.4.5用IBMWeb应用程式伺服器开发内容 303
12.5参考文献 303
第13章多媒体协定 305
13.1实时协定:RTP和RTCP 305
13.1.1实时传输协定(RTP) 305
13.1.2实时控制协定 309
13.1.3RTCP报文格式 311
13.1.4RTP转换器和混合器 312
13.1.5实时套用 314
13.2IP电话 314
13.2.1简介 315
13.2.2IP电话协定栈 315
13.2.3ITU-T建议H.323 316
13.2.4会话启动协定(SIP) 319
13.2.5介质网关控制协定(MGCP) 321
13.2.6介质网关控制器(Megaco) 321
13.2.7信令协定功能比较 322
13.2.8语音编码和压缩 323
第14章无线套用协定(WAP) 324
14.1WAP环境 324
14.2WAP规範的关键要素 325
14.2.1WAP编程模型综述 325
14.2.2WAP网路配置 327
14.3无线标记语言(WML)与WMLScript 329
14.3.1WML 329
14.3.2WMLScript 331
14.4推体系结构 331
14.4.1推技术的框架 331
14.4.2推代理网关(PPG) 332
14.4.3推访问控制协定(PAP) 333
14.4.4服务指示 334
14.4.5推OTA协定 334
14.4.6客户端基础结构 334
14.4.7安全性 334
14.5WAP协定栈综述 335
14.5.1无线套用环境(WAE) 336
14.5.2无线电话套用 337
14.5.3无线会话协定(WSP) 337
14.5.4无线事务协定(WTP) 345
14.5.5无线传输层安全(WTLS) 347
14.5.6无线数据报协定(WDP) 350
14.6协定总结 352
第15章网路管理 354
15.1简单网路管理协定和MIB综述 354
15.2管理信息结构和管理信息标识(SMI) 355
15.3管理信息库(MIB) 356
15.4简单网路管理协定(SNMP) 359
15.5简单网路管理协定版本2(SNMPv2) 361
15.5.1SNMPv2实体 362
15.5.2SNMPv2团体 362
15.5.3GetBulkRequest 363
15.5.4InformRequest 364
15.6SNMPv2的MIB 364
15.7新的管理模型 365
15.8简单网路管理协定版本3(SNMPv3) 366
15.9参考文献 368
第16章实用程式 370
16.1远程列印(LPR和LPD) 370
16.2XWindow系统 370
16.2.1功能概念 371
16.2.2协定 374
16.3网路新闻传输协定(NNTP) 374
16.4Finger协定 375
16.5Netstat 375
第Ⅲ部分高级概念和新技术
第17章IPv6 376
17.1IPv6综述 377
17.2IPv6报文头格式 377
17.2.1报文大小 379
17.2.2扩展报文头 379
17.2.3IPv6编址 384
17.2.4流量类型 389
17.2.5流标誌 389
17.3网际控制讯息协定版本6(ICMPv6) 389
17.3.1邻居发现 390
17.3.2无态地址自动配置 397
17.3.3组播侦听器发现 398
17.4IPv6中的DNS 400
17.5IPv6中的DHCP 402
17.5.1DHCPv6与DHCPv4间的不同 403
17.5.2DHCPv6讯息 403
17.6IPv6的移动支持 404
17.7Interent迁移--从IPv4迁移到IPv6 404
17.7.1双重IP栈实现--IPv6/IPv4结点 405
17.7.2隧道技术 406
17.7.3报文头转换 410
17.7.4互操作性总结 410
17.8朝IPv6方向发展 411
17.9参考文献 411
第18章多协定标誌交换(MPLS) 413
18.1MPLS概述 413
18.1.1传统的路由模型 413
18.1.2MPLS转发模型 413
18.1.3附带的好处 413
18.2MPLS网路的组成部分 415
18.2.1同等转发类(FEC) 415
18.2.2标誌切换 417
18.2.3标誌交换路径(LSP) 418
18.2.4标誌栈和标誌层次 418
18.2.5BGP环境中的MPLS栈 419
18.3标誌分发协定 420
18.3.1标誌分发协定的类型 421
18.3.2标誌分发方法 421
18.4流合併 421
18.4.1在基于帧的环境中合併 422
18.4.2在ATM环境中合併 422
18.5多协定λ交换 422
第19章移动IP 424
19.1移动IP概述 424
19.2移动IP的操作 425
19.3移动代理公告扩展 426
19.4移动IP注册过程 427
19.5隧道 429
19.6广播数据报 429
19.7移动检测 430
19.8ARP的考虑 430
19.9移动IP的安全考虑 431
第20章TCP/IP与其他协定的集成 432
20.1企业扩展器 432
20.2数据链路交换 433
20.2.1概述 433
20.2.2功能描述 433
20.3多协定传输网路(MPTN) 435
20.3.1混合多协定网路的需求 435
20.3.2MPTN体系结构 435
20.3.3MPTN方法 435
20.3.4MPTN的主要部件 436
20.4TCP/IP之上的NetBIOS 438
第21章TCP/IP安全 441
21.1安全漏洞及其解决方案 441
21.1.1破坏安全的常用攻击手段 441
21.1.2网路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441
21.1.3实现安全解决方案 442
21.1.4网路安全策略 444
21.2密码学概述 444
21.2.1术语 445
21.2.2对称加密和密钥算法 446
21.2.3不对称的或公钥算法 447
21.2.4散列函式 450
21.2.5数字证书和证书权威机构 454
21.2.6随机数产生器 455
21.2.7加密的出口/进口限制 456
21.3防火墙 457
21.3.1防火墙的概念 457
21.3.2防火墙的组成部件 458
21.3.3报文过滤路由器 458
21.3.4套用级网关 460
21.3.5电路级网关 463
21.3.6防火墙的类型 464
21.4网路地址转换(NAT) 467
21.4.1NAT的概念 468
21.4.2转换机制 469
21.4.3NAT的局限性 470
21.5IP安全体系结构(IPsec) 471
21.5.1概念 471
21.5.2认证报文头(AH) 473
21.5.3封装安全净荷(ESP) 477
21.5.4结合使用IPsec的两个协定 481
21.5.5Internet密钥交换协定(IKE) 486
21.6SOCKS 497
21.7安全Shell(l) 503
21.8安全套接层(SSL) 503
21.8.1SSL概述 503
21.8.2SSL协定 505
21.9传输层安全(TLS) 508
21.10安全的多用途网际邮件扩充协定 509
21.11虚拟专用网路(VPN)概述 509
21.12Kerberos认证和授权系统 510
21.12.1假定 511
21.12.2命名 511
21.12.3Kerberos认证过程 512
21.12.4Kerberos资料库管理 515
21.12.5Kerberos授权模型 515
21.12.6Kerberos版本5增强 515
21.13远程访问认证协定 516
21.14第二层隧道协定(L2TP) 517
21.14.1术语 518
21.14.2协定概述 519
21.14.3L2TP安全问题 520
21.15安全电子事务(SET) 521
21.15.1SET角色 521
21.15.2SET事务 522
21.15.3SET证书方案 523
21.16参考文献 524
第22章服务质量 526
22.1为什幺需要QoS 526
22.2综合服务 527
22.2.1服务类 529
22.2.2资源预约协定(RSVP) 532
22.2.3综合服务展望 541
22.3差分服务 541
22.3.1差分服务体系结构 542
22.3.2差分服务网路上的综合服务 548
22.3.3用LDAP配置和管理DS 550
22.3.4差分服务与IPSec一起使用 551
22.4参考文献 552
第23章可用性、可伸缩性和负载均衡 553
23.1可用性 553
23.2可伸缩性 554
23.3负载均衡 554
23.4本章用到的术语 555
23.4.1Sysplex 555
23.4.2工作负载管理器(WLM) 555
23.4.3虚拟IP位址(VIPA) 555
23.4.4动态XCF 556
23.4.5sysplex中的动态IP定址 557
23.4.6DVIPA地址的接管和归还 557
23.5可用解决方案的介绍 559
23.6网路分派器 560
23.6.1网路分派器组件 560
23.6.2带有权值的负载均衡 563
23.6.3高可用性 563
23.6.4伺服器亲合力 564
23.6.5基于规则的负载均衡 564
23.6.6广域网路分派器 565
23.6.7ISS和分派器的组合 566
23.6.8建议者和常规的建议者 566
23.6.9SNMP支持 567
23.6.10共同定位选项 567
23.6.11ISP配置 568
23.6.12OS/390Parallelsysplex支持 568
23.7CiscoLocalDirector 569
23.7.1概述 569
23.7.2连线和数据报 570
23.8IBMSysplex分发器 571
23.8.1Sysplex分发器的元素 571
23.8.2Sysplex分发器初始化和接管/归还 572
23.8.3Sysplex分发器负载均衡规则 572
23.8.4处理连线请求 572
23.8.5连线建立后的数据路径 573
23.8.6接管/归还 573
23.8.7获得可用性、可伸缩性和负载均衡 574
23.9Cisco多节点负载均衡(MNLB) 574
23.9.1多节点负载均衡功能的概述 576
23.9.2连线建立和随后的数据流 576
23.9.3重新建立客户-伺服器连线 577
23.9.4获得可用性、可伸缩性和负载均衡 578
23.10IBMSysplex分发器和CiscoMNLB 579
23.10.1这意味什幺 579
23.10.2IBMSysplex分发器与服务管理器的概述 580
23.10.3Cisco转发代理:概述和功能 581
23.10.4Cisco工作负载代理 581
23.10.5连线建立过程 581
23.10.6堆叠、伺服器或LPAR失效 583
23.10.7Sysplex分发器的失效 583
23.10.8路由报文 583
23.10.9MNLB组件的其他任务 583
23.11OS/390DNS/WLM 584
23.11.1sysplex环境中的DNS 585
23.11.2DNS/WLM与远程名称伺服器 587
23.12虚拟路由器冗余协定(VRRP) 588
23.12.1介绍 588
23.12.2VRRP定义 589
23.12.3VRRP概述 590
23.12.4配置示例 590
23.12.5VRRP报文格式 592
23.13循环DNS法 593
23.14负载均衡的另一种解决方案 594
23.14.1网路地址转换 594
23.14.2封装 596
附录A实现平台 597
A.1IBMCommunicationsServerforOS/390V2R10 597
A.1.1所支持的连线协定和设备 597
A.1.2支持的路由应用程式 599
A.1.3EnterpriseExtender 600
A.1.4虚拟IP位址(VIPA) 600
A.1.5Sysplex分发器 601
A.1.6服务质量(QoS) 602
A.2IBMOS/400V5R1 602
A.2.1GUI配置支持 603
A.2.2IBM@serveriSeries的TCP/IP连线实用程式 603
A.2.3动态IP路由(RIP和RIP2) 604
A.2.4高级功能 604
A.2.5代理地址解析协定(ProxyARP) 605
A.2.6点到点协定(PPP) 605
A.2.7安全特性 606
A.2.8虚拟IP位址(VIPA) 607
A.2.9套用编程接口(API) 607
A.2.10支持的应用程式 609
A.3Linux 611
A.4网路计算机 612
附录B特别声明 614
附录C有关的发行物 616
C.1IBMRedbooks 616
C.2IBMRedbooks收集 617
C.3其他资源 617
C.4参考的Web站点 618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