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古代中国冠饰之一。为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冕是形声字。从冒声,从免,免亦声。“免”意为“拖拉”。“冒”与“免”联合起来表示“拉住帽子(以防被风吹走)”。本义:用带子繫于下巴的古代礼帽。
说明:《说文》:“古者黄帝初作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冕
- 外文名: crown
- 拼音:miǎn
- 含义:帝王的礼帽
基本信息
miǎn

☆“冕”的上方为两条不连两边的横。
【英文】
1.(帝王的礼帽) crown:
2.(姓氏) a surname
解说
:免从冕省去冃,冃是冠上面的部份,“冠冕”同属冃部。脱去冃,本义脱帽。冕从冃从人,人头上加冠,去除人之后剩余部份象冠型。参阅“冕冠”等字。
万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

同本义
冕,大夫以上冠也。——《说文》
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荀子·富国》
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庄子·胠箧》
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淮南子·主术训》
服冕乘轩。——《左传·哀公十五年》
又如: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冕弁(冕和弁。均为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冕版(冕顶之板)。
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
冕冠;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其中天子冕十二旒、诸侯九旒。
喻指像冕的事物【hat-like thing】。
冕旒miǎnliú
【king's crown with tassels】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后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冕(corona):恆星大气的最外层。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红色。冕顶有长方板,前圆后方,盖谓天圆地方,称为延(綖),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髮髻上,并横插一玉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朱红丝带,谓之紘(紘),其下垂缨;又各用一条名叫紞的丝绳挂下一个黄色绵丸,谓之黈纩,或饰玉,谓之瑱。因两瑱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后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
天子冕旒(十二旒)

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
《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
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