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饮马长城窟行(张正见诗作)

(2018-06-11 21:07:28) 百科综合

饮马长城窟行(张正见诗作)

《饮马长城窟行》,古乐府瑟调曲名,又称《饮马行》。张正见的这首拟作有两个意旨,一是苦征役,二是怨征徭不休。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饮马长城窟行》
  • 创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学体裁:五言古风
  • 作者:张正见

作品全文

秋草朔风惊,饮马出长城。
群惊还怯饮,地险更宜行。
伤冰敛冻足,畏冷急寒声。
无因度吴坂,方复入羌城。

注释

朔风:朔方的寒风。北风。寒风。
群惊:马群惊散。
怯饮:胆怯不敢饮水。
宜行:适宜行走。
伤冰:厌烦害怕冰凌。伤,因过度而感到厌烦。
敛:收敛。
冻足:冻坏的马脚。
畏冷:畏惧寒冷。
寒声:因冷发出的声音。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无因:没有原因,无所凭藉;没有机缘。无故,无端。犹无须。
吴阪:吴地的坂坡。地名。昔骐骥之于吴阪,可谓困矣。战国策,楚客谓春申君曰:昔骐骥驾车吴阪,迁延负辕而不能进,遭伯乐,仰而长鸣,知伯乐知己也。
方复:方才又。
羌城:羌人的城邑。羌城是陕西省宁强县城所在地,现在已经改为汉源镇。原名宁羌县,古属梁洲,为氐羌据地。

作品赏析

首联:“秋草朔风惊,饮马出长城。”一句点明乐府题意,另一句概括了塞外风光特色。诗的语言,要能高度集中地反应事物面貌,且需传其神韵。“秋草”、“朔风”是最具特色的代表塞外风貌的两样事物。因而这四个字概括性极强,高度集中地反映了塞外的荒湮、旷远、凄凉。如果说,“秋草”、“朔风”两个名词能状况塞外话,那幺“惊”字就是传塞外景貌之神了。“惊”赋予了无生命的秋草以人的情感。秋草之“惊”,字面上。自然是因为朔风颳得厉害所致,厉害得秋草都害怕的程度。这种夸张,令人可以想见塞外朔风之烈。秋草惊于风,本无其事,但于作者心中未尝不有满目萧瑟之惊。首联既写塞外之景,也融入作者之情,为本诗铺设下一个旷远苍凉的背景。而“惊”字而派生出来的“怯”、“畏”、“怨”,分别统率着后面三联的情感。
二联,写“怯”。“群惊还怯饮,地险更宜行。”“群惊”、“怯饮”。作者借用“马”发挥而已,用意还是表现人的不安。今日出征的卒伍,异日竟成鬼队,安能无惴惴之感!“更宜行”,则侧面描写地势之险。按,“更宜行”,应格外小心翼翼地走。古代“行”与“走”是有区别的。“走”是奔跑,行是徐步。马儿徐步如履薄冰,正曲折地写出了地势之险。
三联,写“畏”。“伤冰敛冻足,畏冷急寒声。”作者将“畏”与“寒”之间的冲突,写得很尖锐。真是怕什幺,来什幺,强调着塞外的艰苦。马足在冰雪覆盖的大地上冻伤,但欲“敛冻足”却根本不可能;越是怕冷,偏偏寒风呼啸得又急又冷。在这种尖锐冲突中,马儿是多幺可怜,曲折地暗喻苦征役的意旨。
四联,写“怨”。“无因度吴坂,方复入羌城。”表现了作者的怨忿不平。这两句意思是:你没有机缘在吴越的丘陵之间驰骋,就只能到塞外的荒凉羌城服役。这显然是“借题(马)发挥”之词。
作者笔下的马儿形象很生动。他把马儿放在塞外险恶的自然环境里,展示了马儿惊、怯、畏、怨的複杂情感,在履险、伤冰、畏寒之中,写出它的痛楚,很引人同情。

作者简介

张正见[公元?年至五七五年左右]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生年不详,卒于陈宣帝太建中,年四十九岁。幼好学,有清才。梁简文在东宫,正见年十三,献颂。简文甚讚赏之。尝预讲筵,请决疑义,吐纳和顺,进退详雅。四座鹹为属目。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左常侍。梁元帝立,拜通直散骑侍郎,迁彭泽令。值梁季丧乱,避地于匡俗山。陈武帝受禅,诏为镇东鄱阳王府墨曹行参军,历宜都王限外记室,撰史着士,带寻阳郡丞。累迁通直散骑侍郎,卒。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