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平,字钟灵,号禅石,上海虹口区多伦路“慕贤居”主。1957年生于江苏南京。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古代书画修缮、墨宝和中国汉隶书法创作与教学研究活动。师从我国着名女书法大师肖娴(为其关门弟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博物院专业书法家。其所擅长汉隶书法出自汉魏竹简,姿态飘逸,顾盼生辉,于细微处或透行、楷书法神韵,在汉隶碑帖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和升华。匠心独用的字型布局和运笔用墨,形成了不断完善自我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春兰杯”比赛中获银奖,中央电视台第二、三、四届全国书法大奖赛中获银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介平
- 别名:字钟灵,号禅石
- 出生地: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957年
-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历史系
- 主要成就: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早年经历
王介平家境殊于常人,祖父王文英乃清末状元,实为一饱学大儒,是中国民族同盟会创始人之一(与季方为同期会员)。其父王淇,原国民党赴英国之海军雷达官。1948年与邓兆强驾“重庆”号驱逐舰起义,投奔党的怀抱。幼时与胞姐痛失怙恃(父母于1957年被同时打成“右”派),与祖父苦捱艰难岁月,直至1981年政治回暖。几十年来仅靠亲姑母美籍华人王淑女士供养生息,每念及此,王介平感恩唏嘘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家道中落,更兼“文革”极左的歧视,王介平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悲凉状况是可想而知的。幸有其祖父在侧循循善诱,遂与书法之道结下不解之缘。他由初始的“哪怕今后抄写大字报也有饭吃”的苟安心理,进入一条“捨身取艺”的不归路。

人物特点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王介平鬼使神差般来到书法王国,他临颜真卿、柳公权、汉隶曹全碑,再续张迁碑、石门颂、乙瑛碑等等。近乎痴迷的孜孜以求,夯实了他的书法基础。他对汉隶情有独钟,并融汇进自我个性的意趣。隶书源于秦汉,名碑名帖不下百家,其流风绵延至今而不衰。王介平奉汉隶为圭臬,取鑒汉魏竹简,一扫装饰雕琢之臃态, 既造法创新于古隶,又彰显古隶神韵于案牍。竹简多为民间书法,别具风采雅趣,且含粗犷泼辣之况味,又具朴拙肃穆气息。观介平先生当景挥毫,不啻有春风拂面之慨!其莫可名状之掬态诚如虞世南所言: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观介平隶书:结体祥和,揖让有度,意态雍容而闲适;平中藏奇,控纵自如,风貌雅致而旷达。尤为令人称道处为“飞白”,形断意连,神貌合一;更兼行楷笔意穿插,再以方笔圆笔协调,故灵动而不呆板,寓空灵于古朴之中,大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境地。其书点划皆有筋骨,法度缜密雄迈;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挥毫能骋千里,泼墨能潜万象。此为介平先生大器所成窍要处。若非天纵其才,平庸者何以克当?
专攻隶书鲜有达品者,盖源于隶书易入俗套。虽然隶书溯源于秦汉,但庸碌者往往浅尝辄止,换帖频仍,积习难返而古趣渐靡不存,还美其名曰:融铸百家。其实攻隶务必循序专攻,要有所取捨和创新。而创新必须遵循书法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倡真实的、自然的、高品位的创作,要旗帜鲜明的坚持传统,同时也要鼓励书家大胆探索、大胆变革。以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民众审美的需求。提倡多重创作方式,形成多元化创作格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注意视觉构成和形成效果。鼓励书家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鼓励个人风格的出新。

王介平先生家学渊源,早承庭训,又长期从事古代书画修缮和鉴定工作,于含英咀华时数历奇遇,得益于书法大师肖娴的再造之恩,忝列门墙,成为关门弟子。又蒙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刘炳森抬爱施教。故其汉隶南源于肖娴,北学与刘炳森。时值刘炳森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南京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对等交流,双方互派人员中,王介平有幸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在那里工作的刘炳森先生成为同事。美妙绝伦的古代文物与源远流长的汉隶,使他们产生了共鸣。如痴的观赏、研究、交流,并相互切磋技艺。又令王介平受益匪浅。王介平的汉隶作品中既不失江南柔美、又具北方的浑厚豪放。
在高科技仿真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书法作品的文化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假冒产品”的冲击。但是,高品位的真迹作品依然有着自己的市场。研究中国古汉语的国外大专院校,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来函要王介平的汉隶作品。国内不少企业家、知名朋友。还有一些书法爱好者,见了王介平的汉隶,纷纷找他赐教。但他苦于没有时间,无数次地婉谢于人。他的汉隶已达到一定的境界,为社会所公认。
在上海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王介平先生创立了“慕贤居”书法创作教研工作室,坚持中国书法教学,培养青少年书法人才,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以此品牌与书画界同仁和企业家建立了广泛的工作联繫和深厚友情,他创作的部分作品已为友人和书法爱好者收藏或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