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母简史》是一本介绍美国航空母舰发展历史的记叙性书籍。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航空母舰从产生到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造价高昂的一代航空母舰到第10 艘“乔治·布希”号(CVN-77)2008 年交付使用的全过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航空母舰
诞生历史
常常有人说,战列舰耗资太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最末一代航空母舰,耗资同样惊人,配备的舰员更多。现在,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造价平均大约 40 亿美元,舰员超过 6,000 人。
回答上述种种疑问决非三言两语,这困于一个简单事实:不论是最原始还是最先进的航空母舰都具有双重用途,即能使人们同时征服海洋和天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 2/3,在人类试图控制海洋时,具有有效控制海洋手段的人们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同样,征服天空的权力,是属于那些实力强大的人。但是,大海是难以驾驭的,它浩瀚无垠,早期的飞机无法跨越。还有,即使在今天,超音速远程飞机一旦离开陆地,在海上进行任何距离的飞行,也会遇到麻烦。天空是没有界限的,但地球上的海空却是许多岸基航空部队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这种情形还要继续下去。
1911 年 1 月 18 日这天,旧金山湾的天气不好。更糟糕的是,“宾夕法尼亚”号舰长认为该舰所处的水域太小,无法进行机动,于是决定抛锚,让舰尾迎风。对任何飞行员来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样的配合实在是糟糕造项。也许伊利对这种情况下难以克服的危险全然无知,他驾驶飞机飞向“宾夕法尼亚”号,降低高度沖向舰尾。当飞机贴近平台的倾斜尾板时,他拉起飞机,然后关闭引擎。由于飞机的冲力和顺风,轮架下面的挂鈎只挂住了后 11 根拦阻索,飞机在距平台前端 9 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尤金·伊利的成功标誌着海军航空兵襁褓阶段的开始。不过,当时对此寄以厚望,条件并不成熟。伊利是一位娴熟的表演飞行员,一个专门拍危险镜头的杂技演员,所以才敢冒生命危险在舰上降落。仅就这一点而言,美国海军要有足够的飞行员和飞机随时完成飞行任务,尚需有待时日。此外飞机本身还处在早期开发阶段,既没有跟地面进行通讯的设备,也没有装备比手榴弹杀伤力更大的武器。上述情况,对于人们了解为什幺抛弃能够在甲板上降落的陆上飞机,转而研製水上飞机,不无益处。水上飞机是机翼装有浮筒的专门设计的一种飞机,或者在机轮旁边装有气囊,能够浮在水面的陆上飞机。象伊利那样,水上飞机从坡道上起飞,可以在母舰附近水面降落,然后用吊桿吊到甲板上。1911 年 2 月,格伦·柯蒂斯在圣迭戈港进行了这一试验,军舰仍然是“宾夕法尼亚”号。
为了继续进行飞行试验,美国国会在一个月以后给海军拨款 2 万 5 千美元。正如钱伯斯海军上校所说的那样,不到一年时间就取得了几项惊人的进展:从飞机上可以照相;飞机能一气飞行好几个小时;中等风浪的情况下可以把飞机吊到舰上。不久,第二名海军军官约翰·罗杰斯海军上尉被送到莱特兄弟那里受训。海军购买了两架柯蒂斯式 A-1 型飞机和一架莱特式飞机。1911 年 7 月,飞机进行了第一次试飞。
挫折也随之而来。1911 年底,尤金·伊利功成名就才几个月,便在一次事故中丧生了。除了一封感谢信外,对于伊利的飞行,美国海军没有给予任何报酬,只有一家私人基金会为他支付了 500 美金,这幺是个绝妙的讽刺。25 年后美国国会给他追授一枚飞行十字勋章承认了他对美国海军航空兵事业的贡献。

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美国国会做了让步,批准在 1961 年和 1963 年财政年度建造两艘小鹰级攻击航空母舰“美国”号(CVA66)和“甘迺迪”号(CVA67)。尔后,还在 1967 年、1970 年和 1974 年这 3 个财政年度中成功地获準建造“尼米兹”号(CVAN68),“艾森毫威尔”号(CVAN69)和“文森”号(CVAN70)3 艘核动力航空母舰。每艘航空母舰造价 20 亿美元。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在役数量最多的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该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在 91,000 吨以上,从第 5 艘起由于加装了几千吨重的装甲防护板,使其满载排水量增至102,000 吨,成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航母。舰长 332.9 米,舰宽 40.8 米,飞行甲板最宽 76.8 米 吃水 11.3 米(CVN-71 为 11.8 米,自 CVN-72 以后为 11.9 米)。动力装置为 2 座压水堆,4 台蒸汽轮机,4 台应急柴油机,4 轴推进功率 194 兆瓦(26 万马力),航速 30 节以上,续航力 80 万-100 万海里。主要武器装备为 3 座“海麻雀”防空飞弹系统,4 座“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CVN-68 和 CVN-69 为 3 座),3 座 324 毫米 3 联装鱼雷发射系统,搭载固定翼飞机约 80 架,直升机 6 架。舰员 3,184 人,航空人员 2,800 人。
航母列表
“尼米兹”级全部由位于美国东部维吉尼亚州的纽波特纽斯船厂建造,迄今已有 9 艘服役,未来还将有 1 艘加入这个兴盛的大家族。这总共 10 艘航母的服役情况是:
第 1 艘“切斯特·W·尼米兹”号(CVN-68)于 1968 年 6 月 22 日开工,1972 年5月 13 日下水,1975 年 5 月 3 日服役
第 2 艘“德怀特·D·.艾森豪”号(CVN-69)于 1970 年 8 月 15 日开工,1975 年 10 月 11 日下水,1977 年 10 月 18 日服役;
第 3 艘“卡尔·文森”号(CVN-70)于 1975 年 10 月 11 日开工,1980 年 3 月 15 日下水,1982 年 3 月 13 日服役;
第 4 艘“西奥多·罗斯福”号(CVN-71)于 1981 年 10 月 31 日开工,1984 年 10 月 27 日下水,1986 年 10 月 25 日服役;
第 5 艘“亚伯拉罕·林肯”号(CVN-72)于1984 年 11 月3 日开工,1988 年 2月 13 日下水,1989 年 11 月服役;
第 6 艘“乔治·华盛顿”号(CVN-73)于1986 年 8 月 25 日开工,1990 年 7 月 21 日下水,1992 年 7 月 4 日服役;
第 7 艘“约翰·C·斯坦尼斯”号(CVN-74)于 1991 年 3 月 13 日开工,1993 年 11 月 11 日下水,1995 年 6 月 9 日服役;
第 8 艘“哈里·S·杜鲁门”号(CVN-75)于 1993 年 11 月 29 日开工,1996 年 9 月 13 日下水,1998 年 7 月 25 日服役;
第 9 艘“隆纳·雷根”号(CVN-76)于 1998 年 2 月 9 日开工,2001 年 3 月 4 日下水,2003 年 7 月 12 日服役;
第10 艘“乔治·布希”号(CVN-77)尚未命名,2003 年开工,2008 年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