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红字)推荐购买套装 “科学眼”军事经典套装,包括《世界坦克50强》《空中坦克 阿帕奇战斗直升机》《航空母舰大揭秘》《嗜血猛禽 隐形战机F-22》《世界战机50强》。当今世界若论空军实力,首屈一指的毫无疑问是美国空军。本书从美国空军的建立历史讲起,全方面介绍美国空军轰炸机、攻击机、战斗机、特种作战机、侦察机、运输机、加油机、下一代主力机等机种。全方位展示美国空军的战斗力!
作者简介
青木谦知,1954年12月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札幌市,1977年3月从立教大学社会学部毕业,同年4月进入《航空杂誌》社(Aviation Journal),兼任编辑及记者。1984年1月出任月刊《航空杂誌》的主编。1988年6月,成为航空、军事类作品的自由撰稿人,并担任日本某家电视台的客座评论员。除受邀在航空及军事杂誌上发表文章外,还在报纸、通讯社等媒体上发表评论。主要着作有《战斗机年鉴》《波音VS空客——两大客机製造商的不义之战》《航空基础用语精选800》《军用机武器手册》等。
图书目录
序 章 美国空军的历史和概要
美国空军的历史和概要
第 1 章 轰炸机和洲际弹道飞弹
1—1 B—2轰炸机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1—2 B—2轰炸机的隐形性能
1—3 B—2轰炸机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1—4 B—2轰炸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1—5 B—2轰炸机的性能
1—6 B—2轰炸机的配备和运用
1—7 B—1B轰炸机诞生之前
1—8 B—1B轰炸机的特徵
1—9 B—1B轰炸机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1—10 B—1B轰炸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1—11 B—1B轰炸机的性能
1—12 B—1B轰炸机的配备
1—13 B—52轰炸机的历史和意义
1—14 B—52H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1—15 B—52H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1—16 B—52H的性能
1—17 B—52H的配备
1—18 洲际弹道飞弹的历史和意义
1—19 LGM—30G民兵3式战略飞弹
1—20 LGM—30G民兵3式战略飞弹的配备
战略核武器
第 2 章 战斗机和攻击机
2—1 F—22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2—2 F—22的隐形性能
2—3 F—22的机体设计
2—4 F—22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2—5 F—22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2—6 F—22的性能
2—7 F—22的配备
2—8 F—15战斗机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2—9 F—15战斗机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2—10 F—15战斗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2—11 F—15战斗机的性能
2—12 F—15战斗机的配备
2—13 向F—15E战斗机发展
2—14 F—15E战斗机的意义
2—15 F—15E战斗机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2—16 F—15E战斗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2—17 F—15E战斗机的配备
2—18 F—16战斗机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2—19 F—16战斗机的特徵和发展
2—20 F—16战斗机的战斗力
2—21 F—16战斗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2—22 F—16战斗机的性能
2—23 F—16战斗机的配备
2—24 A—10攻击机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2—25 A—10攻击机的特徵和设计
2—26 A—10攻击机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2—27 A—10攻击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2—28 A—10“雷电”攻击机的性能
2—29 A—10攻击机的配备
多用途作战机
第 3 章 特种战斗机
3—1 何为AC—130攻击机
3—2 AC—130攻击机的配备和运用
3—3 何为MC/HC—130运输机
3—4 MC/HC—130运输机的功能和配备
3—5 何为V—22“鱼鹰”式倾转旋翼机
3—6 CV—22B特种作战直升机的特徵
3—7 CV—22B的能力和配备
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
第 4 章 监视机和侦察机
4—1 E—4B空中指挥机的能力和配备
4—2 E—3预警机的能力
4—3 E—3预警机的配备
4—4 E—8预警机的能力与配备
4—5 何为U—2侦察机
4—6 U—2侦察机的能力和配备
4—7 何为RC—135“铆接”侦察机
4—8 RC—135“铆接”侦察机的配备
4—9 无人侦察机的时代
4—10 MQ—1和MQ—9无人侦察机
4—11 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
无人战斗机
第 5 章 运输机和加油机
5—1 洛克希德·马丁C—130运输机
5—2 洛克希德·马丁C—5“银河号”运输机
5—3 波音C—17Ⅲ运输机:概要
5—4 波音C—17Ⅲ运输机:性能和配备
5—5 波音KC—135加油机
5—6 波音KC—10加油机
5—7 下部空中加油机计画
多种类运输机
第 6 章 下一代主力战机F—35“闪电”Ⅱ战斗机
6—1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计画
6—2 联合攻击战斗机计画之前的道路
6—3 X—32战斗机和X—35战斗机
6—4 F—35Ⅱ战斗机的三种类型
6—5 F—35Ⅱ战斗机的机体概要
6—6 F—35Ⅱ战斗机的座舱
6—7 F—35Ⅱ的战斗力:攻击用电子设备
6—8 F—35Ⅱ的战斗力:防御用电子设备
6—9 F—35Ⅱ的战斗力:武器的搭载
6—10 F—35Ⅱ的战斗力:可搭载武器
6—11 F—35“闪电”Ⅱ战斗机的发动机
6—12 F—35“闪电”II战斗机的性能
6—13 F—35“闪电”II战斗机的配备计画
6—14 下一代轰炸机计画
参考文献
写给“科学眼”系列图书的话
美国空军的历史和概要
第 1 章 轰炸机和洲际弹道飞弹
1—1 B—2轰炸机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1—2 B—2轰炸机的隐形性能
1—3 B—2轰炸机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1—4 B—2轰炸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1—5 B—2轰炸机的性能
1—6 B—2轰炸机的配备和运用
1—7 B—1B轰炸机诞生之前
1—8 B—1B轰炸机的特徵
1—9 B—1B轰炸机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1—10 B—1B轰炸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1—11 B—1B轰炸机的性能
1—12 B—1B轰炸机的配备
1—13 B—52轰炸机的历史和意义
1—14 B—52H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1—15 B—52H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1—16 B—52H的性能
1—17 B—52H的配备
1—18 洲际弹道飞弹的历史和意义
1—19 LGM—30G民兵3式战略飞弹
1—20 LGM—30G民兵3式战略飞弹的配备
战略核武器
第 2 章 战斗机和攻击机
2—1 F—22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2—2 F—22的隐形性能
2—3 F—22的机体设计
2—4 F—22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2—5 F—22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2—6 F—22的性能
2—7 F—22的配备
2—8 F—15战斗机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2—9 F—15战斗机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2—10 F—15战斗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2—11 F—15战斗机的性能
2—12 F—15战斗机的配备
2—13 向F—15E战斗机发展
2—14 F—15E战斗机的意义
2—15 F—15E战斗机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2—16 F—15E战斗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2—17 F—15E战斗机的配备
2—18 F—16战斗机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2—19 F—16战斗机的特徵和发展
2—20 F—16战斗机的战斗力
2—21 F—16战斗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2—22 F—16战斗机的性能
2—23 F—16战斗机的配备
2—24 A—10攻击机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2—25 A—10攻击机的特徵和设计
2—26 A—10攻击机的战斗力:电子设备
2—27 A—10攻击机的战斗力:武器装备
2—28 A—10“雷电”攻击机的性能
2—29 A—10攻击机的配备
多用途作战机
第 3 章 特种战斗机
3—1 何为AC—130攻击机
3—2 AC—130攻击机的配备和运用
3—3 何为MC/HC—130运输机
3—4 MC/HC—130运输机的功能和配备
3—5 何为V—22“鱼鹰”式倾转旋翼机
3—6 CV—22B特种作战直升机的特徵
3—7 CV—22B的能力和配备
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
第 4 章 监视机和侦察机
4—1 E—4B空中指挥机的能力和配备
4—2 E—3预警机的能力
4—3 E—3预警机的配备
4—4 E—8预警机的能力与配备
4—5 何为U—2侦察机
4—6 U—2侦察机的能力和配备
4—7 何为RC—135“铆接”侦察机
4—8 RC—135“铆接”侦察机的配备
4—9 无人侦察机的时代
4—10 MQ—1和MQ—9无人侦察机
4—11 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
无人战斗机
第 5 章 运输机和加油机
5—1 洛克希德·马丁C—130运输机
5—2 洛克希德·马丁C—5“银河号”运输机
5—3 波音C—17Ⅲ运输机:概要
5—4 波音C—17Ⅲ运输机:性能和配备
5—5 波音KC—135加油机
5—6 波音KC—10加油机
5—7 下部空中加油机计画
多种类运输机
第 6 章 下一代主力战机F—35“闪电”Ⅱ战斗机
6—1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计画
6—2 联合攻击战斗机计画之前的道路
6—3 X—32战斗机和X—35战斗机
6—4 F—35Ⅱ战斗机的三种类型
6—5 F—35Ⅱ战斗机的机体概要
6—6 F—35Ⅱ战斗机的座舱
6—7 F—35Ⅱ的战斗力:攻击用电子设备
6—8 F—35Ⅱ的战斗力:防御用电子设备
6—9 F—35Ⅱ的战斗力:武器的搭载
6—10 F—35Ⅱ的战斗力:可搭载武器
6—11 F—35“闪电”Ⅱ战斗机的发动机
6—12 F—35“闪电”II战斗机的性能
6—13 F—35“闪电”II战斗机的配备计画
6—14 下一代轰炸机计画
参考文献
写给“科学眼”系列图书的话
序言
前言
1947年9月18日,二战结束两年后,美国主力航空部队从陆军编制中独立出来,正式组建了新的军队即美国空军。从此,美国空军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军事力量最强的空军一直称霸世界。
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就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冷战格局,开始了军备扩张的竞争时代。二战结束大约五年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半岛,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由此韩战爆发。一方面朝鲜有苏联和中国的支持,而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军队与朝鲜对峙,展开了历时三年之久的战争,直到1953年7月27日才宣告结束。
1960年12月,越南战争爆发。当时已经有法国军队驻扎在印度支那半岛,但美国对战争的干预程度也逐渐加深,于1961年11月派遣军队进入越南,对南越进行支援。1964年8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海军的巡逻艇在东京湾向美国海军的驱逐舰发射鱼雷,于是美国以“东京湾事件”为契机全面介入了越南战争。1973年3月美国军队全部从越南撤退,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沦陷,越南战争宣告结束。
在以上两次战争中,美国尝到了战争的苦果。越南战争后许久,美国再也没有真正地捲入到战争中。当然,也发生过以制裁为理由的进攻性作战和突发战争,但再也没有发动过像这两次战争一样的长期战争。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发生巨变,甚至对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苏联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伴随着东西两大阵营长达45年之久的冷战的终结,美国也进入了大幅度削减军备的状态。在军备削减顺利进行的同时,美国对伊拉克和科威特展开了军事进攻,爆发了海湾战争,对于处在军备削减中的美国来讲这场战争虽然有些讽刺意味,但是海湾战争在短期内结束,其实并没有对美国的军备削减计画产生影响。
从创立至今,美国空军始终都在进行着适应时代需求的变革。虽然在变革初期也走过弯路,但把战略航空部队和战术航空部队作为作战核心力量这一模式持续了很久。1992年冷战结束后,美军航空战斗部队统一了战斗力。其后,美国空军将核力量和常规力量分开来考虑,2009年8月7日设立了仅由具备核轰炸能力的轰炸机部队和洲际弹道飞弹部队组成的空军全球打击特种部队。
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新的格局。为保卫本国及本国的海外资产或是对同盟国进行支援,如今的美国空军在必要範围内最小限度地进行了装备。儘管如此,美国空军仍然是一支装备有大约160架大型轰炸机、超过2300架战斗攻击机的强有力的空军力量。本书就当今美国空军主力战机及代表机型的特徵和性能进行了介绍。实际上,主力战机的范5围究竟如何界定,令笔者难以抉择。支援作战的侦察机理所当然属于主力战机的範畴,同时笔者将空中加油机和大型输送机也划入了主力战机的範畴,但是并没有把小型运输机和直升机、教练机等纳入其中。对已经研製成功的一线战斗机F-35“闪电”II战斗机,笔者将用一章的文字进行详细说明。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科学书籍编辑部的益田贤治先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谨向益田贤治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青木谦知
1947年9月18日,二战结束两年后,美国主力航空部队从陆军编制中独立出来,正式组建了新的军队即美国空军。从此,美国空军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军事力量最强的空军一直称霸世界。
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就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冷战格局,开始了军备扩张的竞争时代。二战结束大约五年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半岛,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由此韩战爆发。一方面朝鲜有苏联和中国的支持,而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军队与朝鲜对峙,展开了历时三年之久的战争,直到1953年7月27日才宣告结束。
1960年12月,越南战争爆发。当时已经有法国军队驻扎在印度支那半岛,但美国对战争的干预程度也逐渐加深,于1961年11月派遣军队进入越南,对南越进行支援。1964年8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海军的巡逻艇在东京湾向美国海军的驱逐舰发射鱼雷,于是美国以“东京湾事件”为契机全面介入了越南战争。1973年3月美国军队全部从越南撤退,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沦陷,越南战争宣告结束。
在以上两次战争中,美国尝到了战争的苦果。越南战争后许久,美国再也没有真正地捲入到战争中。当然,也发生过以制裁为理由的进攻性作战和突发战争,但再也没有发动过像这两次战争一样的长期战争。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发生巨变,甚至对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苏联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伴随着东西两大阵营长达45年之久的冷战的终结,美国也进入了大幅度削减军备的状态。在军备削减顺利进行的同时,美国对伊拉克和科威特展开了军事进攻,爆发了海湾战争,对于处在军备削减中的美国来讲这场战争虽然有些讽刺意味,但是海湾战争在短期内结束,其实并没有对美国的军备削减计画产生影响。
从创立至今,美国空军始终都在进行着适应时代需求的变革。虽然在变革初期也走过弯路,但把战略航空部队和战术航空部队作为作战核心力量这一模式持续了很久。1992年冷战结束后,美军航空战斗部队统一了战斗力。其后,美国空军将核力量和常规力量分开来考虑,2009年8月7日设立了仅由具备核轰炸能力的轰炸机部队和洲际弹道飞弹部队组成的空军全球打击特种部队。
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新的格局。为保卫本国及本国的海外资产或是对同盟国进行支援,如今的美国空军在必要範围内最小限度地进行了装备。儘管如此,美国空军仍然是一支装备有大约160架大型轰炸机、超过2300架战斗攻击机的强有力的空军力量。本书就当今美国空军主力战机及代表机型的特徵和性能进行了介绍。实际上,主力战机的范5围究竟如何界定,令笔者难以抉择。支援作战的侦察机理所当然属于主力战机的範畴,同时笔者将空中加油机和大型输送机也划入了主力战机的範畴,但是并没有把小型运输机和直升机、教练机等纳入其中。对已经研製成功的一线战斗机F-35“闪电”II战斗机,笔者将用一章的文字进行详细说明。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科学书籍编辑部的益田贤治先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谨向益田贤治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青木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