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罗(中国传统丝织物)

(2020-01-28 08:19:33) 百科综合

罗(中国传统丝织物)

罗是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

简介

罗是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特点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通过绞纱与平纹交替,经丝互相纠结,呈现条状孔路,其孔眼疏朗、稳定,不会产生滑移。罗的生产,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嘉泰《会稽志》卷十七《布帛》记载,春秋时越国生产的丝织物中即有“罗”。罗可以分为横罗、直罗、花罗等。罗可以素织,也有提花,但在织造技术上,提花罗比素罗複杂得多。罗的品名也相当繁多,如《新唐书》中所载各地贡品中有瓜子罗、孔雀罗、宝花罗、孔雀罗、宝花花纹罗、单丝罗、合罗等名。传统品种杭罗为横罗。出土文物中发现早在商代,战国楚墓已有罗的残片和花罗。秦汉时期花罗已很精美。宋代的罗织物最为盛行,在润州(今镇江)设有织罗务,每年贡罗达10万匹以上,但因其织造工艺複杂,明清以后逐渐消失。罗,质地轻薄,丝缕纤细,经丝互相绞缠后呈椒孔形,织物紧密结实,又有孔眼透气。适于製作夏季服饰,刺绣坯料和装饰品。

文物实证

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现保存完好的罗织物,大部分採用普通四经绞罗。但其中用于龙凤虎绣的地织物,经分析组织上稍有变化,即每一次绞转后增加两梭平纹,也就是三梭平织和一梭绞转相间隔排列。经丝的精练度好于纬丝,应是熟织的丝织品这种变异的四经绞罗,纬密增加,孔眼变小,很适宜用做刺绣的地。
河北满城、蒙古诺因乌拉、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有菱纹罗出土。其中以武威磨咀子所出最为精良,其经密每厘米144根,排列非常紧密,纹样显得格外突出。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和江陵凤凰山汉墓也有大量纹罗出土,其中又以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出土物更具代表性。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成幅纹罗有10余件,幅宽36-51厘米不等,一般每厘米经丝为100-120根、纬丝为35-40根。色彩上有朱红、青、烟色、白色。花样常见菱形图案,虚实两种上下对称横向排列,通幅分别排13-14个,布局严谨。这种菱形图案开关与俯视的耳杯相似,可能就是当时文献中所说的"七彩杯文绮”。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唐代的罗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四经绞罗。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品中有少量罗织物,几乎都是小几何花纹,或可与史料中的瓜子罗等相互印证。江苏苏州虎丘塔和浙江杭州雷峰塔等地出土的吴越国时期织物中有大量四经绞罗,就是越罗。
宋墓出土丝绸中的大类产品也是四经绞罗,甚至比唐代出土更多,大部分是小花纹,如九点纹、方格纹、菱形纹等,出土于大量辽代墓葬中,也见之于国外的一些私人收藏。另如阿鲁科尔沁旗小井子辽墓出土的紫色芝麻罗,以四经绞作地,二经绞显花,花为菱形点。也有较为複杂的花卉纹样,如黄升墓出土的四合如意纹罗。
杭罗也属于横罗。中国丝绸博物馆藏有两件清代杭罗。一件织物为浅黄色提花杭罗,长28cm,宽108cm,显"团喜"纹样。另一件为藕色折枝花鸟杭罗飘带,长17cm,宽196cm。
提花横罗有时也叫春罗。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件葵色冰梅纹春罗,其黄绢腰腰封印上有"上用葵色冰梅春罗壹匹,管理江南织造兼龙江西西新关税务臣庆林谨,同治拾叄年月日",地组织为七丝横罗,而纹组织是地经上起三枚的经浮组织点。
清代的罗织物中虽然还有四经绞罗,但已极为罕见。目前所知只有美国一家博物馆中藏有的一件清代龙袍的接袖上见到过不提花的四经绞罗,织造技术已是十分低劣。

古代文献

《战国策·齐策》:"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
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绞经丝织物时,同出的遣策中皆记为"绮"。联繫文献如《楚辞·招魂》王逸注、《汉书·外戚传》颜注及《广韵》中都称"罗,绮也",推测当时所谓的"绮"可能泛指包括罗在内的素色提花织物。
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记吴主孙权之妻赵夫人,人称"三绝"(机绝、针绝、丝绝),"织为罗縠,累月而成,裁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功,而房内自凉"。
曹植《洛神赋》则中:"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唐杜子美诗《白丝行》曰:"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后出塞曲》曰:"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韦应物的《杂体》中提到春罗:"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王维的《织锦词》中也提到单丝罗:"锦江转涸贡转多,宫中尽着单丝罗。"
宋神宗时,婺州之细花罗和润州之花罗就已十分着名,宣和二年(1120),"婺州、镇江府买花罗,并依条买,用钱二十五万三千余贯......"(《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二之四二)
绍兴三年(1133),朱异提到婺州每岁和买平罗和婺罗,其重量"平罗一匹要及一十九两,婺罗一匹二十二两,与本州所织清水罗率增生八九两"。(《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四之二八)
《鹹淳临安志》卷八《丝之品》载:"罗:有花、素两种结罗,染丝织者各熟线罗,尤贵。"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八《物产·丝之品》云:"罗:花素、结罗、熟罗。"可见当时生产的罗已有多种品种。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乃服篇·分名》中所提到的罗织物为"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其讯息全在软综之中,衮头两扇打综,一软一硬。凡五梭三梭(最厚者七梭)之后踏起软综,自然纠转诸经"。这道出了二经绞横罗的特性与织造方法,有三梭罗、五梭罗等.
宋朝已有织入金银丝的罗。《艺林伐山》载:"宋徽宗宫人多以麝香色为缕金罗,为衣裙。"杨万里亦有诗云:"余香犹在织金罗。"此外,宋朝还出现了色织罗,《鹹淳临安志》载:"染丝织者名熟线罗,尤贵。"从当时的织造技术背景分析,色织罗和织金罗很有可能是一种地络类的纬插合组织.
据《杭州市志》,元、明、清时代的杭州丝绸中,罗一直是一种主要品种,罗中的秋罗、绮罗均为名产.
罗织物的使用在《明史·舆服志》中所见的有红罗遮膝、红罗裙,大红素罗衣,裳,青罗绣金翟霞披,罗带或大袖衫等各式服饰;吕毖在《明宫史》中提到明代宫中四季穿着,"自三月初四日至四月初三日穿罗","四月初四换穿纱衣,至九月又改穿山甲罗衣"。民间罗的使用也相当广泛,《金瓶梅》中有罗衫、罗裙、罗袍、罗比甲和罗制的帽等。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