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罗店古镇

(2020-02-04 08:32:23) 百科综合
罗店古镇

罗店古镇

罗店古镇位于上海市宝山区西北部,南与顾村镇为邻,东与宝钢、月浦相依,西与嘉定区相连,北与宝山工业园区、罗泾镇相接,镇域面积44.19平方公里。水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罗店古镇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万曆年间,罗店已是一个物产丰富、商贸辐辏的商业大镇;到了清康熙年间,棉花、棉布交易兴隆,故有金罗店之称。

罗店古镇地处亚热带,濒临东海,属季风副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罗店镇地处亚热带,濒临东海,属季风副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罗店古镇
  • 地理位置:位于上海市宝山区西北部
  • 国土面积:44.19平方公里
  • 始建:元代至正年间
  • 历史:600余年
  • 着名景点:大通桥、丰德桥、来龙桥

地理环境

罗店古镇位于长江口南岸,上海市北部,宝山区的西北隅,地理坐标为东经121º29′、北纬30º26′。 南与顾村镇为邻,东与宝钢、月浦相依,西与嘉定区相连,北与宝山工业园区、罗泾镇相接,镇域面积44.19平方公里。罗店古镇原系海洋边缘沖积平地,地势平坦,无山脉及丘陵地。但因历年兴修水利后,土方堆积,河岸两旁就形成高亢地,而湖沼地区则成为低洼地。地势大体西北高东南略低,海拔高度在吴淞零上2-4米左右。罗店古镇地处亚热带,濒临东海,属季风副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
四季分明。春天和暖,夏天较热并常有伏旱,但酷热的日子不多;秋天凉爽,冬天较冷,时有寒潮入侵,但严寒的时日不长。春季多西南风;夏季多东南风,夏秋之际常受颱风侵袭;秋季多西北风,冬季西北风强劲。春天多雨水,夏初有梅雨,盛夏多雷阵雨,夏秋之际伴随颱风有暴雨,初秋多阴雨,冬季降水少。全年平均气温15.7ºC。

历史古蹟

石拱桥是江南水乡的一张名片,是水乡所特有的古蹟。 罗店古镇现存三座石拱古桥:大通桥,但罗店人都把它叫作大石桥;丰德桥,本地人叫为张家界;来龙桥。三桥历经岁月沦桑,见证了古镇的前世今生。命运也各不相同,大石桥最幸运,现尚存完好,保留了水乡的血脉。张家桥则惨遭“抽血”,成为旱桥。来龙桥则魂断古里,被原地拆除,移到新建的公园里。

大通桥

大通桥位于罗店镇亭前街。大通桥又名大石桥,南北走向,跨老练祁河南弄交汇处。桥长18米,高7米,宽4.5米。该桥为半圆环石拱桥,旧有亭子,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古亭子桥。
大通桥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雍正八年(1731年)重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宝山境内最古老的桥樑。桥西侧拱洞两旁刻有对联“前程路途通万里,津梁岁月亘秋”。1992年7月22日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丰德桥

丰德桥位于罗店镇布长街南端,跨老练祁河,又名张家桥,南北走向。始建年份不详,现已成为旱桥。该桥原有石栏桿,今已毁。桥长24.4米,宽4.15米,高7米,半圆环石拱桥,孔径6米,两坡仍为石阶,桥中有凹缺,专供独轮小车通行。
丰德桥原系一座木桥,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改建为石拱桥。时为罗店镇最大环形石桥,桥额刻有“丰德桥”三字。该桥系众多里人捐资修建,故以“丰功伟德”之意取名丰德桥,又因桥的两堍居民大多姓张,又称张家桥。
丰德桥东侧有石刻对联,上联为“善巧非驱”,下联为“功成是济”。西侧石刻对联的上联为“九衢通利”,下联为“万福集津”。当时的《丰德桥碑记》说此桥前后共建了六、七年之久并称其“为往来要冲”、“为一镇桥樑之冠”。可惜的是,1987年由于该段市河填塞后改为道路,好端端的丰德桥也就成了旱桥。1992年7月22日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龙桥

来龙桥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旧名为蒋家巷桥,原址为现竹巷街东口和蒋巷街北口处,也是横跨市河(老练祁河)的一座石拱桥。原本在罗店镇的来龙桥,已被移址至内的西北角,为宝山区保护建筑。桥系花岗石砌造的江南典型单孔石拱桥,秀丽好看。依稀可见桥顶两侧石刻的桥名和桥洞两侧石刻的两副对联,西侧的一副是“紫气晓回沧海归,彩虹晴锁东江潮”;东侧的一副上联被枝叶遮挡无法辨认,仅能识得下联是“此去银涛皆入海”。

宝山寺

宝山寺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系当地士绅唐月轩以私宅捐建而成,初名梵王宫。清乾隆二十七年重修真武阁。道光初(1821年)再修殿堂。清鹹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争,仅存真武阁。清光绪五年(1879年)至二十五年(1899年)间太仓南广寺僧人今涌偕其徒历时二十年重建山门、朝房、大殿、祖堂、塔院。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建真武阁为大雄宝殿,新建的玉皇宫供释迦牟尼像,凿阿弥陀佛石像,从此变为佛家道场,仍延用“玉皇宫”。“文革”期间被工厂占用作为宿舍。
1988年4月玉皇宫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1989年初,上海静安寺指派从达法师率众重建道场,作为静安寺的下院。法师广集十方净资,终使古庙香火得以再续,改名“梵王宫”。1992年7月被列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定名为“宝山净寺”。2005年5月占地二十亩的宝山寺重建工程破土动工,2010年11月告竣。
新的宝山寺採用传统伽蓝纵轴式布局,为晚唐宫殿建筑风格。以非洲红花梨木作为材料,纯手工卯榫结构,法度严谨,古朴厚重。寺院建筑总面积一万二千余平米,包括山门、东西侧门、四七一米连廊、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伽蓝殿、祖堂、佛堂、藏经楼、法堂、方丈室、斋堂、僧寮等一系列宗教建筑。规模居沪上佛教寺院之首。

红十字纪念碑

红十字纪念碑在宝山罗店中学校园内。民国26年(1937年)8月23日罗店遭空袭,中国空军飞行员苑金函在与敌空战中不幸中弹,机毁人伤于罗店近郊。中国红十字总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已(字理安,江苏武进人,南洋医科大学毕业,上海医师公会会员,曾任大场惠济医院外科医师、中国红十字会罗店医院院长)闻讯后,马上率队员抢救。日军追至,苏克已等将伤员安全藏匿,但自已不幸被俘,惨遭杀害。同殉者有队员谢惠贤、刘中武、陈秀芳。
罗店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初建于1945年8月13日,1946年8月13日落成,原称“中华民国红十字总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抗日殉难烈士纪念碑”。为砖石结构,碑高5.65米,碑顶上有红十字会会徽,塔体呈上小下大方柱形,上方镶嵌烈士瓷像,下方镌刻碑文。1981年6月原碑年久失修,宝山县民政局在罗店中学西北角立了一个纪念碑。1984年3月在原碑西侧15米处,按原样放大重建纪念碑。1984年3月19日公布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点。2000年文管会再次拨款修缮并于8月13日举行竣工仪式,现碑高8.35米。

花神堂

花神堂在罗店镇赵巷街136号以“花神”命名的古代厅堂。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与该镇城隍庙诸殿同时建造,清鹹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和民国期间,每逢农曆二月十二花神诞辰日,农人商贾要举行迎神、祭神的活动,求神驱邪避瘟,求神风调雨顺。
棉花被罗店人视作“万花之王”、“万花之神”,“花神堂”建筑便应运而生。清鹹丰年间(1851—1861年)爆发太平天国之乱,接着又有英法联军之役,罗店镇花神堂在战乱中毁于战火。过了一、二十年,各行各业渐渐复甦,纷纷建造会所。光绪十三年(1887年)花神堂重建。主祀花神的殿堂居于正间最显着的地位,是整个建筑布局的中心。2005年8至9月罗店镇政府在花神堂遗址(原罗店标準件厂)“整旧如旧”重现花神堂及小罗浮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在花神堂南侧,设“喔松堂”,既可为游人休憩落脚之地,又使花神堂更加绿影婆娑,润泽可悦。

罗店耶稣堂

罗店镇界泾村63号原名“罗店耶稣堂”,1932年由上海灵工团下属使徒信道会创立。原址在罗店镇东西巷街131号,1985年迁今址重建。1997年罗店堂由祖籍罗店镇和平村的加拿大籍华人赵鸿文先生捐资重建,占地面积1906平方米,建筑面积1127平方米。1994年1月宗教活动场所登记,更名“罗店堂”。

古镇民俗

长期以来,罗店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的民间艺术精彩纷呈,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

罗店龙船

罗店龙船始于明、盛于清,400余年来长盛不衰,重观赏、轻竞渡,以表演、竞技为主,船体小巧玲珑,全长六至八米,宽二米左右,载重约三吨,平底、昂首、翘尾,能在当地曲折狭小的河道中灵活行驶。龙头用香樟独木雕刻,虾眼、鳄鱼嘴、麒麟角、垂长须,整个龙头可拆装。艄亭建于尾部,上插九件古兵器。船体的旗架分上、中、下三层,共大小彩旗53面,绣罗伞14顶。灯彩也直接用于龙船之上。门楼是本土真实建筑“北极阁”的缩影;舵手、划手服饰为古式彩衣,“台角”服饰为戏衣。表演时,数船并发,或前后追逐,或左右穿梭,或旋转调头,或交叉迂迴,更能以“打招”变换出千姿百态。罗店龙船源于端阳龙船竞渡的民族习俗,但鑒于沪地端阳正处梅雨时令,又值江南夏收夏种农忙时节;且罗店百姓对龙船情有独钟,不能满足于龙船活动仅办一天,故自明代起,罗店龙船就成为连续数天的民俗文化盛会。罗店龙船——这一传统节令,年年进行、年复一年,讫今已历400多个春秋,光绪《罗溪镇志》称“檀一邑之胜”。1993年罗店各界人士联名呼吁恢复“划龙船”活动并有“造船世家”张氏四兄弟自发聚资建造龙船,此后镇政府定期举办“龙船文化节”。

罗店彩灯

罗店彩灯,艺术源远流长,开始的形态是流传于民间的摺纸艺术,是古人祭亡灵扎纸以示悼念,这种手工艺发展到高级形态就演化成了扎彩灯。罗店彩灯在罗店流传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有文献记载,传承人之间也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