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心理教育课》是2012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舒以。
基本介绍
- 书名:缺失的心理教育课
- 作者:舒以
- ISBN:978-7-307-09711-7
- 定价:29.8元
-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年7月第一版
基本信息
书 名:缺失的心理教育课
作 者:舒以
出 版 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第一版
I S B N :978-7-307-09711-7
定 价:29.8元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权威。作者舒以是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评定副教授。2007年教育部颁布《中国小心理教育纲要》,次年,中国教育学会会同中科院心理所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列入“十一五”总课题,并特邀舒以博士为总课题组专家。同时,在北京建立心理教育实验基地。作者舒以博士有机会直接和来自全国的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接触,积累了大量的心理谘询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切入角度新颖。从“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心理暗示”、“自卑情结”、“儿时情结”以及“情绪压抑”等六个方面切入,很好地解释了存在于中小学生中的大量的心理现象,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本书对于家庭、学校引入心理教育,提升教育水平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党校毕业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评定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计画教育心理课题组特邀专家组成员。国家二级心理谘询师高级培训讲师。
1990年博士毕业,博士论文《文化无意识——兼论弗洛伊德本能无意识》在国内顶级杂誌发表后,得到科学泰斗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钱学森给舒以博士的信》公开发报表,并收录在《钱学森书信集》。在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经典》一书,广大读者也曾好评如潮。
作者先后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深圳等大中城市从事中小学生心理谘询的实践与研究,并受邀承担相关讲座。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本书就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写成,并结合作者渊博的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的分析,试图让所有已经做家长的和即将做家长的爸爸妈妈们,帮助孩子跨越障碍(人格障碍、认知障碍、成长障碍等等),把所有被颠倒了的再颠倒过来,来一次青少年成长的涤荡心灵的无声无息的革命......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中小学生以及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书,写给所有孩子
的爸爸妈妈们,以及即将为人父为人母的青年读者。这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又容易看懂的心理学读物。
本书由心理防御机制、心理暗示、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自卑与自卑情结、儿时阴影与心结以及心理问题的层次性等六大部分构成,讲述了目前少年儿童存在的种种成长障碍,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心里有学问。很多家长有强烈的看心理学着作的愿望,但常常却步于它的晦涩与枯燥。本书的特色之一,就是用鲜活的案例来诠释心理学理论,作者边讲案例边做心理学解释,恰似与您对坐品茗,谈笑风生。
本书作者以心理学博士专业素养结合成功案例,教您如何对孩子开展心理教育,是您的孩子成为没有问题的优秀学生。
信
本市海淀区,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
李述一同志*:
读到您在《哲学研究》1988年2期上的大作《文化无意识》,很受启发。
近年来我在搞思维科学,一直是研究有意识的思维,没有涉足无意识的领域。读了您的文章后,很同意人的社会实践不但创造了人有意识的整个思维世界,而且有一部分还“积澱”到无意识中,成为您所说的文化无意识。
心理学早就发现有意识与无意识是能相通的。例如,人走路,开步是有意识的,但走了几步,如果还一直向前走,就转入无意识的走了,腿自然会迈步;一直到要止步或转弯,才又转入有意识。
所以Freud只承认本能无意识是不对的。
总之,向您祝贺,希望能见到您(更多)的论文。
此致
敬礼!
钱学森
1988年3月14日
*本书信收录在《钱学森书信集》第四卷p169~170
*舒以,为李述一笔名
目录
代 序1:钱学森给舒以博士的信
代序2:作者舒以博士给家长、学校的信
第一章 心理防御机制
01 退行 /007
02 合理化 /009
03 抵消 /011
04 否定 /014
05 本案的心理学分析小结 /017
06 心灵“马奇诺防线”/019
07 应当筑起一道怎样的心墙 /026
08 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抑 /035
第二章 心理暗示
01 权威暗示:罗森塔尔效应 / 037
02 家长暗示:秃头效应与稻草原理 / 039
03 学校暗示:贴标籤与刻板效应 / 042
04 自我暗示:巴拉姆效应 / 043
05 本案的心理学分析小结 /046
06 既要“明示”教育,也要“暗示”教育 /054
07 语言暗示:10句家长最不应当说的话 / 055
08 行为暗示:10件家长最不应当做的事情 /57
09 巧用暗示,是最好的亲职教育 / 060
10 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 063
第三章 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
01 情感依赖与任务依赖 / 064
02 认知发育缓慢 / 066
03 语言发育迟缓 / 068
04 本案的心理学分析小结 / 078
05 独立性:越是爱孩子,就越该放手 / 092
06 除了阳光和空气,一切所得都靠自己 / 099
07 明辨是非、对错是一种能力 / 112
第四章 自卑与自卑情结
01 公共场所恐怖症 / 122
02 自卑与超越 / 124
03 自卑与自欺 / 125
04 获得性失助 / 127
05 水性的力量 / 129
06 本案的心理学分析·小结 / 130
07 让每个孩子扬起“自卑”的帆 / 132
08 自卑情结:一种病态的自卑/ 132
09 莫让“娇纵”引“狼”来 / 133
10 培养“信任”与“自信”/ 135
11 鼓励孩子有能力“说到做到”/ 137
12 让孩子从容走出“一个人的世界”/ 140
13 高度重视自卑与抑郁
第五章 儿时阴影与心结
01 15岁少女儿时受到性侵害 /162
02 以“网恋”的名义,疯狂报复 /163
03 竟成为黑社会老大 /165
04 当地学校谈虎色变,一律拒收 /166
05 心理疏导何以“一锤定音”/167
06 本案的心理学分析小结 /169
07 儿时决定一生 / 170
08 让儿时远离暴力伤害 /174
09 让儿时避免爱的缺失 /177
10 善待疾病困扰与生理缺陷 / 178
11 避免儿时性侵害 /182
第六章 情绪压抑与心理问题的层次
01 16岁洋洋突然暴打多多 /185
02 和女友相约五一来京自杀 /188
03 女友视频割腕,远程紧急疏导 /192
04 超级压抑:拜佛曾长跪4小时不起 /199
05 水落石出:儿时爱的缺失 /210
06 精神三层次理论
07 意识与无意识
06 心理疏导需剥茧抽丝,层层追击 /215
【附录:媒体专访
1、北京市教委主管《现代教育报》:/223
○本报记者文君:“差生”= 优等生?
——着名心理专家、教育专家舒以博士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