畚箕,系用竹篾或树条编织而成三面有帮,一面敞口,上有提梁的盛物器具,可盛运砂土、粮食、肥料。冀东地区多以桑条编织,分高梁、矮梁两种,高梁者用以肩背拾粪,矮梁者用以盛运沙土,种地滤粪,因多与粪打交道,故俗称粪箕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编畚箕
畚箕溯源
畚箕,系用竹篾或树条编织而成三面有帮,一面敞口,上有提梁的盛物器具,可盛运砂土、粮食、肥料。冀东地区多以桑条编织,分高梁、矮梁两种,高梁者用以肩背拾粪,矮梁者用以盛运沙土,种地滤粪,因多与粪打交道,故俗称粪箕子。
《列子·汤问》载:“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蓟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畚箕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阅读此文,会使人联想到种地滤粪,盖房上土等一系列农活。畚箕属于桑编中特殊的一类,很具代表性。
畚箕製作工艺
起头
畚箕由底起头,包括“摆米字”、拧穴。选4把(每把4根)均匀较长的“二路”条子,根尖颠倒,平列排开,相叠摆成米字形。顺序为:从下面开始,第一把左右摆,第二把前后摆,第三、四把交叉放。条子均要挨紧,排列整齐。用脚尖把“米字”形条子踩住,用9根~11根粗细不等的“扎条”,里细外粗一字排开,把根压在米字一横的左下方(如编织者方便,压在米字一横右下方亦可),然后向右依次压一挑一,转一圈,把条子尖抿(即掖)到起头的米字之横下面,此称“拧小穴”。再用11根~13根粗细不等的“扎条”,如上法挑压圈入“米字”中,此称“拧大穴”。压条时要与“小穴”的接头错开。大穴圈完,在抿条子尖的同时,用里圈条子揽住“大穴”条子尖,插入“米字”心中,以免条子散落,此称“勾条”。若大穴里圈条子过细偏短,不足以揽住大穴条子,可在拧大穴中途续入一根粗细适当的条子,与大穴同编。

圈底
大穴拧完后,“米字”的8个头均一分为二,向左右揻弯,大体成45°夹角,如此变为16组。用一根条子採取压一挑一的方法,编织3圈~5圈,将分组的条子固定,称圈底。圈底时,一根条子到头,再续接一根,接头放在“米字”背面。
编门
準备留门(或称敞口)的一面,选“米字”一竖分出的任意一组为门的中心。中心这一组,续插4根条子,变为6根,其余15组各续插1根条子,变为3根。门中心一组6根条子再分为两组,3根在上,3根在下,分别向左右揻弯,按挑一压一和压一挑一的原则,编入其他组的条子中。中心组左右的两组亦如是编入其他组条子中。
编帮
中心组左第二组和右第二组,为畚箕帮的边缘,这两组可以不续插,保持原有的一组两根。从这两组开始,把编门余下的各组均向上揻弯,与底大体成直角。从一端起头,将一根条子头儿折插入帮的里侧,按压一挑一的原则在各组条子间往复编织。到帮的边缘把条子砸软,拧劲后往回编,条子不够长则续接,接头均放在里面,直到够帮的高度为止。
甩梁
门中心组两侧左第三组和右第三组,需甩出横樑。左数第八组(右数也是第八组)甩出顺梁。甩梁的这3组在帮上续插条子,所续条子均把根部插入帮中。梁的条子根数,视条子粗细酌定。横樑略细,竖梁略粗,以手握合适为宜。
拧沿
畚箕口朝外,从帮的左边开始,把边缘的经条向编织者方向揻弯,同时续上“扎条”,分成两股,反向上劲,拧成绳状,把甩出的梁子夹在绳状边沿中,边拧边把同向揻弯的经条收入拧沿的条子中。编绳到右侧帮缘,缠过帮缘,与反向揻弯的最后一根经条用插槓帮助插入边沿中。
缠梁
先把一侧甩出的横樑条子,反向拧劲,插入另一侧甩梁处;再把另一侧甩出的横樑条子,反向拧劲,插入一侧甩梁处,使横樑成为一体。甩出的顺梁条子边揻弯边反向拧劲,连线到横樑中心位置。连线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绕过横樑,弯回扎住;一是插入横樑,隔几根条子再插回。前者多用于高梁畚箕,后者多用于矮梁畚箕。横竖梁连线好开始缠梁。
将8根条子的根部,从竖梁与帮的接头外侧插入帮中,称缠条,螺旋状缠绕樑子芯,缠到与横樑接头处一分为二,左4根右4根,分别缠绕横樑,到帮处插入帮中。横樑的左右各插入帮中4根条子,左插者向右,右插者向左,分别缠绕横樑,到头插入帮中。缠绕竖梁的条子一分为二缠绕横樑时,要为单独缠绕横樑的条子留出空隙,若空隙较小,从左右单独缠绕横樑的条子可减至3根或2根。单独缠绕横樑的条子插入帮时,各余出一根,从帮里插到帮外并砸软,拧劲的同时揽住所有缠条插头,再插入帮中,以达美观结实。此亦称勾条。竖梁插缠条时,亦如是分出一根勾条(8根缠条其中1根),勾揽插头后併入参与缠梁。
畚箕的未来
过去,勤俭的庄稼人早起背着高梁畚箕去拾粪。这是当时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考量一个庄稼人勤与懒、是否过日子的附加标準。矮梁畚箕是种地、打壠子滤粪,短距离运沙土的工具。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冀东平原养牛、马、骡、驴种地,搞运输的几近消失,背畚箕拾粪的已经绝迹,种地人工滤粪的已经不多。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中几千年的畚箕将要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当代“愚公”移山也不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曹妃甸港口建设,就有移山填海工程,装载机隆隆作响,翻斗车往来穿梭,但从未见畚箕身影。移山愚公若见此景,必会慨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