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作品。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缂丝织成条带用作女舞俑的束腰带。幅宽1厘米,被剪成9.5厘米长的一段。草绿地,显大红、桔黄、土黄、海蓝、天青、白色、沉香等八彩织成的四叶形图案。图案採用唐代建筑壁画上常用的分段退晕方法,织出花纹、色晕层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缂丝带
- 出土时间:1973年
- 出土地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
- 作用:女舞俑的束腰带
唐代作品。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缂丝织成条带用作女舞俑的束腰带。幅宽1厘米,被剪成9.5厘米长的一段。草绿地,显大红、桔黄、土黄、海蓝、天青、白色、沉香等八彩织成的四叶形图案。图案採用唐代建筑壁画上常用的分段退晕方法,织出花纹、色晕层次。织法是通经断纬,至少用彩色不同的八只小梭子在花纹的各个局、部挖花织成。过去认为我国缂丝起源于五代,盛行于两宋。现在看来,我国的缂丝至少在七世纪中叶就已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