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舆情研究概论》从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角度,对网路舆情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探讨,是国内首部全面研究网路舆情的专着。
基本介绍
- 作者:刘毅
- ISBN:9787201055954
- 页数:472
- 定价:32.00元
- 出版社:天津人民
- 出版时间:2007-9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分为理论研究与套用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部分系统梳理了中国舆情思想嬗变和制度沿革,详细探讨了网路舆情的概念、构成要素、主要特点、主要传播途径,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网路舆情形成模式和变动十分複杂 套用研究部分则首先探讨了网路舆情正、负方面的影响,揭示了对网路舆情进行引导和管理的很必要性,并以社会控制和系统理论为切入点,对网路舆情引导的主要方法和网路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程式及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该书从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角度,对网路舆情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探讨,是国内首部全面研究网路舆情的专着。分为理论研究与套用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部分系统梳理了中国舆情思想嬗变和制度沿革,详细探讨了网路舆情的概念、构成要素、主要特点、主要传播途径,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网路舆情形成模式和变动十分複杂 套用研究部分则首先探讨了网路舆情正、负方面的影响,揭示了对网路舆情进行引导和管理的很必要性,并以社会控制和系统理论为切入点,对网路舆情引导的主要方法和网路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程式及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目录介绍
前言 -12
目录 -8
第一章 中国舆情思想的嬗变和制度沿革一、“舆情”的辞源学分析 1
二、中国“以民为本”的舆情思想的嬗变 5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 6
(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的民本思想 22
三、中国舆情制度的沿革 33
(一)中国古代的舆情制度 33
(二)中国近现代的舆情信息工作 44
第二章 网路舆情总论一、网路舆情及相关概念 48
(一)舆情概念研究述评 48
(二)对舆情、舆情信息和网路舆情等概念的界定 51
(三)对舆情、舆论和民意的辨析 54
二、网路舆情的构成要素 61
(一)网民 61
(二)公共事务 64
(三)网路舆情的时空因素 67
(四)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68
(五)网路舆情的强度 72
(六)网路舆情的质和量 73
三、网路舆情的主要特点 74
(一)自由性与可控性 74
(二)互动性与即时性 75
(三)隐匿性与外显性 77
(四)情绪化与非理性 78
(五)丰富性与多元性 79
(六)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 80
四、网路舆情的主要传播途径 82
(一)电子邮件(Email) 82
(二)新闻组(Newsgroup) 82
(三)即时通讯(IM) 83
(四)电子公告板(BBS) 83
(五)部落格(Blog) 84
(六)维客(Wiki) 86
(七)播客(Podcasting) 87
(八)其他社会性软体(Social Software) 88
五、网路舆情的主要存在形态 89
(一)网路言论及其分类 90
(二)网路行为 93
第三章 舆情空间在网际网路上的延伸一、认识“网路舆情空间” 98
(一)什幺是“舆情空间” 98
(二)关注“网路公共领域” 101
(三)对“网路舆情空间”的界定 109
二、网路舆情“硬空间”:计算机网路的形成与发展 110
(一)计算机网路的发展阶段 110
(二)计算机网路的几个相关概念 111
(三)网际网路(Internet)发展概况 119
三、网路舆情“软空间”中的制约因素 127
(一)网路空间里的秩序规定因素 127
(二)网路空间中的角色规定因素 131
(三)网路空间中的目标规定因素 134
(四)网路空间中的民族文化因素 137
第四章 透视网路舆情主体一、网民的舆情主体角色 142
(一)“网民”概念及内涵 142
(二)网民的舆情主体特徵 143
二、网民结构分析 148
三、网民上网行为分析 152
四、网路语言及其社会心态折射 160
(一)网路语言的一般特徵 161
(二)网路语言对网民社会心态的折射 163
五、网民心理特徵 167
(一)渴求新知的心理 167
(二)猎奇探究的心理 168
(三)彰显个性的心理 168
(四)娱乐时尚的心理 169
(五)减轻压力的心理 170
(六)跟风从众的心理 170
(七)平等参与的心理 171
(八)强烈的创新心理 171
(九)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 172
六、网路舆情的群体影响力 173
(一)网路群体特徵 173
(二)网路群体划分 175
(三)网路社会阶层及划分 182
(四)网路舆情形成和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力 186
第五章 网路舆情与政府电子治理一、政府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196
(一)“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与联繫 196
(二)“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199
二、舆情视角下的政府治理 204
(一)治理理念:“以人为本” 205
(二)政务管理:公开与透明 206
(三)制度创新:促进公民积极参与 207
三、电子治理:网路时代的政府治理新模式 209
(一)电子治理相关概念和特徵分析 209
(二)电子治理的行为主体和主要範畴 215
(三)电子治理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新的範式 217
四、网路舆情和政府电子治理的互动 221
(一)政府网站:公众和政府互动的纽带 221
(二)网路舆情在政府治理与决策中的角色 224
(三)网路舆情和政府电子治理互动的典型案例分析 227
第六章 网路媒体及其“舆情功能”一、网路媒体的兴起与发展 234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234
(二)国内外网路媒体发展概述 237
(三)网路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240
(四)网路媒体的地位与发展趋势 246
二、网路媒体与公共事务 250
(一)网路新闻媒体与公共事务的关係 250
(二)网路媒体对公共事务的传播 251
三、舆情视角下的网路媒体功能 259
(一)网路媒体的舆情刺激功能 260
(二)网路媒体的“管道”功能 266
(三)网路媒体的舆情引导功能 269
(四)网路媒体的舆情集纳功能 271
第七章 网路舆情的形成与变动一、舆情形成与变动的哲学基础 275
(一)舆情形成与变动的客观因素 275
(二)舆情形成和变动的实践因素 278
(三)舆情形成与变动的认识论因素 278
二、舆情形成的主要模式 280
(一)渐进模式和突发模式 280
(二)人际模式、群体模式和“公众—媒介—政府”模式 282
(三)“线性模式”和“动力模式” 288
三、舆情的变动规律 291
(一)舆情的涨落规律 292
(二)舆情的序变规律 297
(三)舆情的冲突规律 303
(四)舆情的衰变规律 312
四、网路舆情的形成与变动 315
(一)研究案例一:关于“王明忠事件”的BBS议题变动分析 316
(二)研究案例二:“9·11”与网民态度 318
(三)研究案例三:“宝马案”与网路上的公众表达 320
(四)结论 322
第八章 网路舆情传播的巨观影响一、网路舆情与公共决策 327
(一)公共决策应该以公众舆情为依归 328
(二)舆情贯穿公共决策的全过程 330
(三)网路舆情对公共决策的双重影响 331
二、网路舆情与民主政治 334
(一)网路舆情主体的政治参与 334
(二)网路舆情互动与网路民主监督 338
(三)网路舆情传播与传统权力结构的重组 341
(四)网路舆情表达与话语霸权的瓦解 344
三、网路舆情与伦理道德 345
(一)网路环境下网民伦理道德的变化 345
(二)网民在舆情表达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348
(三)创建文明的网路环境 357
四、网路舆情与文化安全 359
(一)舆情、社会心态与文化 359
(二)网路舆情传播给中国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 361
(三)确保文化安全的对策 364
第九章 网路舆情的引导与管理一、网路舆情表达:自由与控制的辩证统一 367
(一)自由与控制的背反 367
(二)自由与控制的统一 369
二、网路舆情引导:理论与方法 371
(一)网路舆情引导的理论借鉴 371
(二)网路舆情引导的基本方法 378
(三)网路舆情引导的具体方式 385
三、网路舆情信息内容管理 396
(一)网路舆情信息的法制管理 396
(二)网路舆情信息的技术管理 404
(三)网路媒体的自我管理 406
第十章 网路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式和方法一、网路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式 411
(一)网路舆情信息工作规划 412
(二)网路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和评价 415
(三)网路舆情信息分析、报送与反馈 420
(四)网路舆情信息预警 424
二、网路舆情信息汇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426
(一)搜寻引擎 427
(二)网路调查 432
(三)RSS 440
(四)Web信息採集技术 442
二、网路舆情信息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446
(一)抽象分析 446
(二)比较分析 449
(三)分析与综合 452
(四)相关分析 453
(五)内容分析法 456
(六)数据挖掘技术 462
后记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