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誌》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
1951年,杂誌的前身《北京中医》创刊;1955年,更名为《中医杂誌》,之后2次停刊。1972年7月,复刊后名为《新医药学杂誌》;1979年7月,恢复《中医杂誌》刊名。
据2018年11月《中医杂誌》官网显示,《中医杂誌》有顾问18人、委员150人。据2018年10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医杂誌》共出版文献30404篇、总被下载4210926次、总被引184764次、(2018版)複合影响因子为1.811、(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212。据2018年10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医杂誌》共载文11913篇、被引量为61452、下载量为189997,2015年影响因子为1.464。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中医杂誌
- 外文名称: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语言:中文
- 类别:中医学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
- 编辑单位:中医杂誌社
- 创刊时间:1951年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国内刊号:11-2166/R
- 国际刊号:1001-1668
- 邮发代号:2-698
- 属性:中文核心期刊、JST、CSCD
- 杂誌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现任主编:张伯礼
历史沿革
1951年,《北京中医》创刊。
1953年,开始以月刊发行。
1955年,《北京中医》更名为《中医杂誌》。
1960年8月—1961年6月,奉上级指示停刊11期。
1966年8月—1972年5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刊。
1972年7月,复刊后改名为《新医药学杂誌》。
1979年7月,恢复《中医杂誌》刊名。
20世纪80年代后,《中医杂誌》英文版、西班牙文版、义大利文版、德文版、法文版、葡萄牙文版、荷兰文版等相继出版。
1993年,期刊改为计算机录入排版。
1994年起,期刊封面改为彩色印刷。
2006年,第一本以繁体文字出版的中医药学术期刊——《香港中医杂誌》在香港创刊。
2011年,改为半月刊。
2014年12月,正式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中医杂誌》的主要栏目有学术探讨、当代名医、思路与方法、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临证心得、综述、百家园、标準与规範、中医药发展园地、学术争鸣、病例讨论、中医教育、海外中医、学术动态等。主要读者为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也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
人员编制
据2018年11月《中医杂誌》官网显示,《中医杂誌》有顾问18人、委员150人。
顾问 | 王永炎 | 王琦 | 邓铁涛 | 石学敏 | 刘志明 | 严世芸 | 吴鹹中 | 沈自尹 | 张大宁 | 张学文 |
陈可冀 | 周仲瑛 | 周岱翰 | 姚乃礼 | 翁维良 | 唐由之 | 路志正 | 薛伯寿 | ------ | ------ | |
委员 | 马建伟 | 马融 | 王忆勤 | 王平 | 王伟 | 王传航 | 王庆国 | 王阶 | 王辰 | 王拥军 |
王国辰 | 王昌恩 | 王垂杰 | 王玲玲 | 王振国 | 王笑民 | 王健 | 王晞星 | 王舒 | 王键 | |
王融冰 | 毛静远 | 卞兆祥 | 方剑乔 | 方祝元 | 东贵荣 | 叶永安 | 田金洲 | 史大卓 | 仝小林 | |
曲韵智 | 吕晓东 | 朱立国 | 朱江 | 朱明军 | 乔明琦 | 刘中勇 | 刘长喜 | 刘凤斌 | 刘志顺 | |
刘良 | 刘国正 | 刘金民 | 刘建平 | 刘保延 | 刘铜华 | 刘清国 | 刘清泉 | 池晓玲 | 孙增涛 | |
花宝金 | 杜宝俊 | 李元文 | 李平 | 李宁 | 李光熙 | 李宇航 | 李军 | 李军祥 | 李灿东 | |
李杰 | 李怡 | 李春梅 | 李梢 | 李冀 | 杨关林 | 杨志波 | 杨叔禹 | 杨明 | 杨明会 | |
杨晋翔 | 连方 | 肖小河 | 吴以岭 | 吴伟 | 吴焕淦 | 吴强 | 何丽云 | 余曙光 | 汪受传 | |
沈洪 | 张允岭 | 张宁 | 张伟 | 张声生 | 张伯礼 | 张念志 | 张炜 | 张学智 | 张俊龙 | |
张俊华 | 张洪春 | 陆金根 | 陈士林 | 陈日新 | 陈立典 | 陈达灿 | 陈志强 | 陈明 | 陈家旭 | |
范永升 | 林丽珠 | 林洪生 | 林琳 | 罗颂平 | 冼绍祥 | 郑锦 | 房敏 | 赵百孝 | 赵进喜 | |
赵英凯 | 荣培晶 | 胡义扬 | 胡玲 | 胡镜清 | 侯炜 | 姜泉 | 秦裕辉 | 贾玉森 | 贾英杰 | |
夏有兵 | 钱丽旗 | 倪青 | 徐浩 | 高云 | 高月 | 高秀梅 | 高希言 | 高颖 | 郭义 | |
郭利平 | 唐旭东 | 唐农 | 黄惠勇 | 黄煌 | 黄熙 | 黄燕 | 黄璐琦 | 曹洪欣 | 阎小萍 | |
景向红 | 喻晓春 | 程海波 | 谢鸣 | 窦永起 | 裴晓华 | 翟双庆 | 戴昭宇 | 魏军平 | 魏玮 |
办刊成果
出版发行
《中医杂誌》自1955年创刊后,发表了中医、中药、针灸等方面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文章以及现代和当代中医学家和中医工作者的医案、经验。
197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复刊后,由于“文革”的影响,作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时阴阳五行学说被批判。杂誌主要交流中西结合的医疗、科研、教学方面的成就、经验和动态;以介绍有关预防为主,推广套用中草药、新医疗法防治疾病的经验和方法,整理研究祖国医药学的成果;介绍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迫切需要的中医理论知识,及开展学术讨论。杂誌报导了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和经验,对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防治给予了报导,并对一些后来证明颇有研究前途的课题,如针麻、针刺镇痛、五味子降酶、清开灵的开发研製、活血化瘀治则的研究等多有关注。1973年前后,刊登了一定数量的对中医古典医籍研讨的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报导了一大批处于中医学术研究领先的科研成果,如青蒿素抗疟、六味地黄汤预防食道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结合总攻排石疗法治疗肝胆管结石、大黄治疗重症胰腺炎、消痔灵治疗Ⅲ期内痔等。平均每年有30%左右的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的论文在《中医杂誌》发表。自1979年7月起至1995年底,《中医杂誌》连续出版36卷406期,发行量最大时达18余万份。
据2018年10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医杂誌》共出版文献30404篇。据2018年10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医杂誌》共载文11913篇。据2018年11月《中医杂誌》官网显示,《中医杂誌》月发行量近10万册,海外发行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收录情况
《中医杂誌》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资料库(日)(2013)收录,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1996年、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影响因子
据2018年10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医杂誌》总被下载4210926次、总被引184764次、(2018版)複合影响因子为1.811、(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212。
据2018年10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医杂誌》被引量为61452、下载量为189997;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来源数据显示,期刊影响因子为1.464,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422名,在中国医学(92种)中排第10名。
荣誉表彰
获奖年份 | 获奖名称 |
---|---|
1992年 |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一等奖 |
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科技期刊三等奖 | |
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市科技期刊协会办刊条件奖、编辑质量奖、办刊效益奖 | |
1995年 | 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一等奖 |
1997年 | 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
1999年 | 第二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一等奖 |
2000年 | 首届中国期刊奖 |
2001年 | 国家双奖期刊奖 |
2001年 | 入选国家期刊方阵 |
2007年 | 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一等奖 |
2008年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2009年 | 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
2010年、2014年、2017年 | 第二、三、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
2011年12月 |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 |
2012年 | 第四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一等奖 |
2012年、2014年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2013年 | 中国百强科技期刊 |
2018年 |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医杂誌》的刊名由郭沫若题写。

办刊宗旨
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领导题词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领导人彭真、乔石、荣毅仁、温家宝、吴阶平、彭佩云、杨汝岱等都曾为《中医杂誌》创刊纪念日题词表示祝贺。
1993年《中医杂誌》收到了台湾提倡中医的陈立夫先生的亲笔题词。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主编 | 张伯礼 |
副主编 | 吴以岭、黄璐琦、王辰、刘保延、王国辰、刘良、唐旭东 |
社会评价
多年来,《中医杂誌》在各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历次质量评比中,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并因其较高的学术质量与编辑质量、广泛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赢得了主管部门、专业人员及读者的认可和好评。(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