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中医专家辨证论治思维过程,以辅助进而代替中医专家诊疗疾病的计算机软体。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中医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中医电脑技术的主要形式之一。该技术有利于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可有力地促进辨证论治的规範化、客观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医专家系统
- 外文名:Chinese Medicine Expert System
- 分类名称:中医诊疗软体
- 管理类别:Ⅱ类医疗器械
发展历史
美国史丹福大学的Short-life等人在1976年研製成功的用于鉴别细菌感染及治疗的医学专家系统MYCIN为专家系统在医学界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受其启发,国内于1978 年开始了中医专家系统(早期称为辨证施治电子电脑程式、诊疗程式、诊疗软体、诊疗系统、辨证施治系统等)的研製,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并实用于临床。
我国第一个中医专家系统——关幼波诊疗肝病电脑程式自1979年问世以来对中医诊疗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它的引领下,20世纪80年代相继出现了邹云翔中医肾系统疾病计算机诊疗、教学、护理和谘询系统,姚贞白妇科专家诊疗系统及医学智慧型通用编辑系统MT-GIES-1,孙同郊B型肝炎专家诊疗系统,中医辩症论治电脑系统数学模型及软体设计等。各种名称的中医专家系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3 至1989 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并推动了国内西医专家系统研究的开展。此期间,中国医药学信息处理学会分别于1984年在昆明、1987 年在厦门举办的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医药信息学大会"上,交流了大量的关于中医专家系统的论文,充分展示了中医专家系统的丰硕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医专家系统的快速发展。
工作原理
初期阶段的研製是按照传统的编程方法,以精确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或统计学模型,把专家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表达在固定的程式中。系统的工作过程是计算机在程式(或数据)的制导下,按预先规定的步骤逐条执行指令的过程。编制这类程式常用的典型方法有:算法程式、大型资料库法、数学模型法、模式识别法、贝叶斯(Bayes)统计法、决策理论法等。
后一阶段的研製摒弃了初期阶段处理问题简单,适应範围小、存储空间大等缺点,注重了中医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特殊推理方法,以及对中医知识的表达、处理和使用的工程研究,使得系统在环境模式制导下的推理过程与中医专家的诊疗思维过程相似,特别适于解决中医诊疗过程中的複杂而非数值计算问题。
本阶段各种系统的主要特徵是系统中有一个巨大的知识库,存储有中医专家求解问题的特定知识。系统的基本结构为:知识库、推理机、人机互动接口和(或)知识获取与更新部分。推理机可利用知识库中的知识和人机对话得到的信息,根据各种推理策略和控制策略,对用户(通常是接诊医师或患者)的各种询问作出回答(一般的诊断报告和治疗方案)。
一般系统架构如图所示。

常见类别
- 中医处方系统
中医处方系统包括五个模组:处方管理、药品字典、基础数据设定、系统维护和处方字典。中医处方系统中具有大量的常用处方、常用西药以及多种中草药等。中医处方系统运用先进的技术,通过点选式录入并结合常见模板,可轻鬆开具处方单,通过拼音五笔简码和大量的处方模板加快了处方录入速度,有效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中医处方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网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必然产物,是中医医疗机构病历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其在临床的初步套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医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 中医体质辨识管理系统
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依据。中医体质辨识管理系统将9种体质类型的辨识进行标準化、专业化、信息化和人性化,测用者根据近一年的身心体验和感觉进行选择判断,软体快速的测出人体的体质归属类别,并出一份具体详实体质判定结果报告,包括形体特徵、心理特徵、发病倾向、常见表现等内容。 - 中医经络检测系统
中医经络检测仪是最新的高科技生命全息象定位检测仪,它是根据中医的人体经络学说,通过对人体十二经络的二十四个穴位的探测,测定人体的五脏六腑、皮下、组织、细胞等状态,观察整个身体的健康情况。包括五脏六腑的疾病、体能元气、精神压力、中医的阴阳虚实、心血管、肿瘤、内分泌等人体各方面的健康状况,并且各个脏腑经络都有精确的数据显示。
特点优势
中医人工智慧将会把中医师从繁重的信息採集和智慧型决策中解放出来,从事一些更有价值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实现不仅会使临床疾病信息的採集过程更全面、更细緻,对疾病的治疗方案更恰如其分,使人类随时随地都可享受高质素的中医医疗服务,而且会把中医服务从临床诊疗延伸到预防、保健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人们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等的合理干预,未病先治,既病防变,有效干预不良体质的形成,实现真正意义的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