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2019-11-22 06:45:17) 百科综合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是2009年2月1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 作者:中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
  • ISBN:9787802315891
  • 类别:医学 >> 医学类考试 >> 执业医师
  • 页数: 956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年2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综合笔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综合笔试部分採取标準化考试方式并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承担国家一级的具体考试工作。实践技能考试由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唯一推荐的考试用书。本次编写我们大量听取广大考生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以前各版本的成功经验,避免了既往的不足。
一、专家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教授或主任医师,他们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同时他们掌握医师资格考试规律,即“会考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把握考试的重点,知道“考什幺”,二是“会出题”,即所出习题较为规範。因此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能较好地贴近考试大纲,将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整地体现出来。
二、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完全按照考试大纲的单元、细目编写。习题集按单元列出,每单元后附参考答案。习题集完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规定的题型编写,基本覆盖了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
三、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习题分A1、A2、B1三型。A1型题的试题形式是题乾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问答式),答题时,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A、B、c、D、E)中肯定或否定一项,作为正确答案。A2型题的试题形式是以一个简要病例或两个相关因素作为题乾,后面是与题乾相关的5个备选答案(A、B、c、D、E),答题时,要求从中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B1型又称配伍题,其试题结构是,每组试题由5个备选答案(A、B、C、D、E)与两个题乾组成,5个备选答案(A、B、c、D、E)在前,题乾在后,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乾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一次不选。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 五脏
第六单元 六腑
第七单元 奇恆之腑
第八单元 气血津液
第九单元 经络
第十单元 病因
第十一单元 发病
第十二单元 病机
第十三单元 防治原则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问诊
第三单元 望诊
第四单元 望舌
第五单元 闻诊
第六单元 脉诊
第七单元 按诊
第八单元 八纲
第九单元 病性辨证
第十单元 脏腑辨证
中药学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五单元 解表药
第六单元 清热药
第七单元 泻下药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第九单元 化湿药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第十二单元 理气药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第十四单元 驱虫药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第十六单元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八单元 安神药
第十九单元 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单元 开窍药
第二十一单元 补虚药
第二十二单元 收涩药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第三单元 泻下剂
第四单元 和解剂
第五单元 清热剂
第六单元 祛暑剂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第八单元 补益剂
第九单元 固涩剂
第十单元 安神剂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
针灸学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套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五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六单元 手太阴肺经、穴
第七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穴
第八单元 足阳明胃经、穴
第九单元 足太阴脾经、穴
第十单元 手少阴心经、穴
第十一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穴
第十二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穴
第十三单元 足少阴肾经、穴
第十四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穴
第十五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穴
第十六单元 足少阳胆经、穴
第十七单元 足厥阴肝经、穴
第十八单元 督脉、穴
第十九单元 任脉、穴
第二十单元 常用奇穴
第二十一单元 毫针刺法
第二十二单元 常用灸法
第二十三单元 其他针法
第二十四单元 针灸治疗
第二十五单元 头面躯体痛证
第二十六单元 内科病证
第二十七单元 妇儿科病证
第二十八单元 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
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 感冒
第二单元 咳嗽
第三单元 哮病
第四单元 喘证
第五单元 肺痈
第六单元 心悸
第七单元 胸痹
第八单元 不寐
第九单元 癫狂
第十单元 痫病
第十一单元 胃痛
第十二单元 呕吐
第十三单元 腹痛
第十四单元 泄泻
第十五单元 痢疾
第十六单元 便秘
第十七单元 胁痛
第十八单元 黄疸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诊断学基础
传染病学
内科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症、证、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套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平衡
5.阴阳的相互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套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套用
2.在病理方面的套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套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套用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剋的概念和次序
2.五行制化的概念与规律
3.五行相乘与相侮的概念和次序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套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套用
2.在病理方面的套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套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套用
第五单元 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係
要点:
1.心与肺的关係
2.心与脾的关係
3.心与肝的关係
4.心与肾的关係
5.肺与脾的关係
6.肺与肝的关係
7.肺与肾的关係
8.肝与脾的关係
9.肝与肾的关係
10.脾与肾的关係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係
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係
2.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係
3.五脏与五志的关係
4.五脏与五液的关係
5.五脏的外华
6.五脏与五时的关係
第六单元 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徵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特徵
细目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係
要点:
1.心与小肠的关係
2.肺与大肠的关係
3.脾与胃的关係
4.肝与胆的关係
5.肾与膀胱的关係
第七单元 奇恆之腑
细目一:脑
要点:
1.脑的生理功能
2.脑与五脏的关係
细目二:女子胞
要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係
第八单元 气、血、津液
细目一:气
要点:
1.人体之气的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
3.人体之气的运动
4.人体之气的功能
5.人体之气的分类
细目二:血
要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细目三: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代谢
3.津液的功能
细目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係
要点:
1.气与血的关係
2.气与津液的关係
3.血与津液的关係
第九单元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
要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係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任脉、沖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要点:
1.经别的概念
2.别络的概念
3.经筋的概念
4.皮部的概念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套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套用
第十单元 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点: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4.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5.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6.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7.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8.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细目二:疠气
要点: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的基本概念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细目四:饮食失宜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五:劳逸失度
要点: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细目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七:瘀血
要点: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细目八:结石
要点:
1.结石的概念
2.结石的致病特点
第十一单元 发病
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细目三:发病类型
要点: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第十二单元 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三:气血失常
要点:
1.气的失常
2.血的失常
3.气血关係失调
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津液与气血关係失调
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
1.风气内动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细目六:疾病传变
要点:
1.疾病传变的形成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十三单元 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气血
6.三因制宜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