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中华艺术通史》的第七卷。五代十国的小朝廷艺术承递着晚唐的余绪,畸形繁荣,并在递嬗中出现新的气质、风格与形式。宋朝乘时而起,新的文化凝聚点在新的政治经济基础上形成,酝酿出宋代艺术的一代繁盛。宋代虽然在疆土、国运、气势、境界方面不如汉唐的博大开阔、沉雄浑厚,然而它却以郁郁乎文哉的君子风範、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幽雅醇清的艺术气质、丰富细腻的审美感受.通过全面而又极富时代特色的创造,修建起一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灿烂无比的艺术殿堂。宋代的诗、词、古文、书法、山水花鸟画、瓷器、建筑、园林皆继承前人而臻于完善:市井文化的繁荣则带来通俗文艺的极端兴盛,后世一切通俗文艺品种几乎都在此时产生.小唱、鼓子词、诸宫调、词话、讲史、说经、杂剧、南戏、傀儡戏、影戏、版画、招贴画、话本、剧本、词曲本、小泥塑,应有尽有,这在中国艺术史上造成一个大的转折。而那些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之势的北方民族,辽、西夏、金则在与中原文化的交往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汁液,创造出本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金朝并在最终入主中原之后,把宋朝市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华艺术通史(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上)
- 作者:廖奔
- ISBN:9787303077069
- 页数:383
- 定价:180.00
- 出版社: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6
- 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包含美术、音乐、戏曲、舞蹈、曲艺等主要艺术门类的综合性的大型艺术通史。全书按照中国历史发展顺序列卷,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宣统三年(公元1191年),共14卷, 本卷是第七卷《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上编,以大量翔实的图像、文献资料为基础,叙述了五代两宋辽西夏金时代中国古典艺术的转型过程。本书对20世纪各艺术门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集成,对21世纪艺术史研究具有很大启发,集合了学术性、文献性、审美性和实用性四大价值体现。
图书目录
导言
第一节 传统社会的转型/3
一、一种崭新物质文化生活的展开/3
二、文化人集团的壮大/5
三、市民阶层的崛起/8
四、南北文化的趋同性与变异/10
第二节 文化环境的变迁/12
一、三教合一与理学的奠定/12
二、内趋性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16
三、文治烂然的朝代/18
第三节 艺术土壤与艺术嬗变/22
一、繁荣的市井文化生活/22
二、兴盛的士大夫艺术生活/25
三、艺术的嬗变/29
第四节 时代审美特徵与艺术成就/36
一、从盛唐气象到缠婉宋风/36
二、由形象气势到意态神韵/38
三、雅俗分途,审美二极/4l
四、艺术的综合趋势/47
五、百川汇聚之势的形成与对后世的开启/48
第一章 表演艺术的时代性辉煌
第一节 承上启下的五代十国宫廷艺术/53
一、后唐庄宗/54
二、吴、南唐、吴越/55
三、前蜀/56
第二节 宋朝宫廷宴乐的盛大/58
一、北宋宫廷宴乐机构的设立/58
二、北宋宫廷宴乐的盛景/59
三、宫廷和官方表演与民间的渗透/60
四、南宋乐部机构的精简/62
第三节 市井艺术的崛起/64
一、城市构造的市井化/64
二、汴京瓦舍勾栏的产生/65
三、临安瓦舍勾栏的继起/68
四、表演与创作组织的建立/70
第四节 各民族表演艺术及其交流/73
一、辽国表演艺术/73
二、西夏表演艺术/74
三、金国表演艺术/76
第二章 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
第一节 宋、辽、西夏、金舞蹈概述/8l
一、民间舞蹈的大发展/8l
二、宋代宫廷乐舞的成就/82
三、宋人建立舞蹈审美範式的渴望/83
四、周边地区舞蹈的发展/84
第二节 瓦舍勾栏舞蹈的蓬勃兴旺/85
第三节 城乡舞队之舞/90
一、城乡舞队之名/90
二、舞队的表演形态和艺术特色/91
三、宋代舞队部分节 目/93
第四节 祭祀和娱乐之舞/97
一、祭祀乐舞/98
二、娱乐性乐舞/100
第五节 南方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立发展/103
一、瑶、苗等族民俗歌舞/103
二、壮族民俗舞蹈/106
三、黎族民俗舞蹈/108
第三章 宫廷舞蹈的历史性转折
第一节 五代十国舞蹈简况/111
第二节 宋代宫廷舞蹈/116
一、宋代宫廷宴乐的种类/116
二、宋代宫廷大曲的基本曲式与数量/117
三、歌舞大曲的发展/119
四、宋代大曲表演的具体实例/121
第三节 宫廷、贵族宴乐中的队舞/130
一、宫廷队舞/130
二、宫廷其他宴乐舞蹈/135
三、贵族家的小型队舞/136
第四节 宋代宫廷的雅乐舞蹈及舞谱/138
一、宫廷雅乐舞蹈/138
二、五代和两宋的舞谱/139
第五节 辽、西夏、金舞蹈的多元发展/145
一、辽代舞蹈/145
二、西夏舞蹈/146
三、金代舞蹈/147
第四章 说话艺术的历史性辉煌
第一节 勾栏说唱概述/151
第二节 实力最雄厚的说唱技艺:说话/157
第三节 最受欢迎的说话技艺:小说/168
第四节 与“小说”分庭抗礼的讲史/175
第五节 俗讲的孑遗:说经、说参请、说诨经/181
一、说经/181
二、说参请/182
三、说诨经/183
第六节 说话技艺的附庸:合生、商谜、说诨话/184
一、合生/184
二、商谜/185
三、说诨话/186
第七节 研究说话的珍贵资料: 《醉翁谈录》 /188
第五章 说唱艺术的市井化展开及其繁荣
第一节 传统的歌唱技艺:小唱、嘌唱、唱令曲小词/193
一、小唱/193
二、嘌唱/195
三、唱令曲小词/196
第二节 瓦合中的流行歌曲:唱赚/199
第三节 源于商业吆喝的叫声和说唱货郎儿/206
一、叫声/207
二、说唱货郎儿/209
第四节 有说有唱诸宫调/216
第五节 《刘知远》与《西厢记》诸宫调/223
一、《刘知远诸官调》/224
二、《西厢记诸宫调》/226
第六节 文人技艺鼓子词/230
第六章 戏曲演出占据表演艺术的中心地位
第一节 五代、宋、辽、金戏曲概述/239
一、走向成熟的戏曲/239
二、戏曲种类概貌/240
三、戏曲演出占据表演艺术的中心地位/242
第二节 杂剧的变迁/244
一、五代优戏/244
二、北宋杂剧/245
三、南宋杂剧/248
四、辽朝杂剧/251
五、金代杂剧/252
第三节 杂剧表演手段的初步综合/255
一、结构体制/255
二、角色体制/257
三、音乐体制/257
四、表演体制/259
第四节 杂剧内容的社会化/261
一、政治讽刺/26l
二、广泛的社会内容/262
第五节 杂剧表演的美学追求/264
一、喜剧性/264
二、讽喻性/265
三、突发性/266
第六节 傀儡戏的发展/267
一、源起/267
二、分类/268
三、余说/272
第七节 影戏的产生/274
一、一种新兴的戏剧种类/274
二、演出/276
第七章 成熟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南戏的形成
第一节 南戏的兴起与发展/28l
一、南戏的兴起/28l
二、南戏形成的地域文化基础/283
三、南戏的发展/286
第二节 南戏的体制/288
一、演出体制/288
二、角色体制/292
三、音乐体制/294
第三节 南戏的内容/297
一、现存剧目内容/298
二、生旦传奇模式/300
第四节 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特徵的初步形成/302
第八章 音乐的广泛开拓
第一节 市民音乐/309
一、市井音乐活动/309
二、民歌与民间小曲/311
第二节 宫廷音乐/315
一、雅乐/315
二、燕乐/322
三、鼓吹乐/324
四、大曲音乐/326
第三节 曲子词与文人音乐/328
一、曲子词的发展基础/328
二、曲子词的音乐形态/329
三、曲子词的作家与作品/332
第九章 多民族音乐的发展
第一节 辽音乐/339
一、民间音乐/339
二、宫廷音乐/343
三、乐器/347
第二节 西夏音乐/349
一、民间音乐/349
二、宫廷音乐/352
第三节 金音乐/355
一、民间音乐/355
二、宫廷音乐/356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359
一、五代器乐/359
二、乐器的发展/360
三、器乐民间化/361
四、宫廷器乐演奏/362
五、琴乐/363
六、福建南音/368
第五节 乐律学成果/370
一、工尺谱/370
二、蔡元定及其十八律/372
第六节 音乐理论与音乐美学/373
一、沈括《梦溪笔谈》中的音乐思想/373
二、陈旸《乐书》中的音乐思想/374
三、王灼《碧鸡漫志》中的音乐思想/375
四、郑樵《通志·乐略》中的音乐思想/376
五、朱熹的音乐思想/377
六、张炎的音乐思想/378
参考文献/379
后记/383
第一节 传统社会的转型/3
一、一种崭新物质文化生活的展开/3
二、文化人集团的壮大/5
三、市民阶层的崛起/8
四、南北文化的趋同性与变异/10
第二节 文化环境的变迁/12
一、三教合一与理学的奠定/12
二、内趋性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16
三、文治烂然的朝代/18
第三节 艺术土壤与艺术嬗变/22
一、繁荣的市井文化生活/22
二、兴盛的士大夫艺术生活/25
三、艺术的嬗变/29
第四节 时代审美特徵与艺术成就/36
一、从盛唐气象到缠婉宋风/36
二、由形象气势到意态神韵/38
三、雅俗分途,审美二极/4l
四、艺术的综合趋势/47
五、百川汇聚之势的形成与对后世的开启/48
第一章 表演艺术的时代性辉煌
第一节 承上启下的五代十国宫廷艺术/53
一、后唐庄宗/54
二、吴、南唐、吴越/55
三、前蜀/56
第二节 宋朝宫廷宴乐的盛大/58
一、北宋宫廷宴乐机构的设立/58
二、北宋宫廷宴乐的盛景/59
三、宫廷和官方表演与民间的渗透/60
四、南宋乐部机构的精简/62
第三节 市井艺术的崛起/64
一、城市构造的市井化/64
二、汴京瓦舍勾栏的产生/65
三、临安瓦舍勾栏的继起/68
四、表演与创作组织的建立/70
第四节 各民族表演艺术及其交流/73
一、辽国表演艺术/73
二、西夏表演艺术/74
三、金国表演艺术/76
第二章 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
第一节 宋、辽、西夏、金舞蹈概述/8l
一、民间舞蹈的大发展/8l
二、宋代宫廷乐舞的成就/82
三、宋人建立舞蹈审美範式的渴望/83
四、周边地区舞蹈的发展/84
第二节 瓦舍勾栏舞蹈的蓬勃兴旺/85
第三节 城乡舞队之舞/90
一、城乡舞队之名/90
二、舞队的表演形态和艺术特色/91
三、宋代舞队部分节 目/93
第四节 祭祀和娱乐之舞/97
一、祭祀乐舞/98
二、娱乐性乐舞/100
第五节 南方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立发展/103
一、瑶、苗等族民俗歌舞/103
二、壮族民俗舞蹈/106
三、黎族民俗舞蹈/108
第三章 宫廷舞蹈的历史性转折
第一节 五代十国舞蹈简况/111
第二节 宋代宫廷舞蹈/116
一、宋代宫廷宴乐的种类/116
二、宋代宫廷大曲的基本曲式与数量/117
三、歌舞大曲的发展/119
四、宋代大曲表演的具体实例/121
第三节 宫廷、贵族宴乐中的队舞/130
一、宫廷队舞/130
二、宫廷其他宴乐舞蹈/135
三、贵族家的小型队舞/136
第四节 宋代宫廷的雅乐舞蹈及舞谱/138
一、宫廷雅乐舞蹈/138
二、五代和两宋的舞谱/139
第五节 辽、西夏、金舞蹈的多元发展/145
一、辽代舞蹈/145
二、西夏舞蹈/146
三、金代舞蹈/147
第四章 说话艺术的历史性辉煌
第一节 勾栏说唱概述/151
第二节 实力最雄厚的说唱技艺:说话/157
第三节 最受欢迎的说话技艺:小说/168
第四节 与“小说”分庭抗礼的讲史/175
第五节 俗讲的孑遗:说经、说参请、说诨经/181
一、说经/181
二、说参请/182
三、说诨经/183
第六节 说话技艺的附庸:合生、商谜、说诨话/184
一、合生/184
二、商谜/185
三、说诨话/186
第七节 研究说话的珍贵资料: 《醉翁谈录》 /188
第五章 说唱艺术的市井化展开及其繁荣
第一节 传统的歌唱技艺:小唱、嘌唱、唱令曲小词/193
一、小唱/193
二、嘌唱/195
三、唱令曲小词/196
第二节 瓦合中的流行歌曲:唱赚/199
第三节 源于商业吆喝的叫声和说唱货郎儿/206
一、叫声/207
二、说唱货郎儿/209
第四节 有说有唱诸宫调/216
第五节 《刘知远》与《西厢记》诸宫调/223
一、《刘知远诸官调》/224
二、《西厢记诸宫调》/226
第六节 文人技艺鼓子词/230
第六章 戏曲演出占据表演艺术的中心地位
第一节 五代、宋、辽、金戏曲概述/239
一、走向成熟的戏曲/239
二、戏曲种类概貌/240
三、戏曲演出占据表演艺术的中心地位/242
第二节 杂剧的变迁/244
一、五代优戏/244
二、北宋杂剧/245
三、南宋杂剧/248
四、辽朝杂剧/251
五、金代杂剧/252
第三节 杂剧表演手段的初步综合/255
一、结构体制/255
二、角色体制/257
三、音乐体制/257
四、表演体制/259
第四节 杂剧内容的社会化/261
一、政治讽刺/26l
二、广泛的社会内容/262
第五节 杂剧表演的美学追求/264
一、喜剧性/264
二、讽喻性/265
三、突发性/266
第六节 傀儡戏的发展/267
一、源起/267
二、分类/268
三、余说/272
第七节 影戏的产生/274
一、一种新兴的戏剧种类/274
二、演出/276
第七章 成熟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南戏的形成
第一节 南戏的兴起与发展/28l
一、南戏的兴起/28l
二、南戏形成的地域文化基础/283
三、南戏的发展/286
第二节 南戏的体制/288
一、演出体制/288
二、角色体制/292
三、音乐体制/294
第三节 南戏的内容/297
一、现存剧目内容/298
二、生旦传奇模式/300
第四节 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特徵的初步形成/302
第八章 音乐的广泛开拓
第一节 市民音乐/309
一、市井音乐活动/309
二、民歌与民间小曲/311
第二节 宫廷音乐/315
一、雅乐/315
二、燕乐/322
三、鼓吹乐/324
四、大曲音乐/326
第三节 曲子词与文人音乐/328
一、曲子词的发展基础/328
二、曲子词的音乐形态/329
三、曲子词的作家与作品/332
第九章 多民族音乐的发展
第一节 辽音乐/339
一、民间音乐/339
二、宫廷音乐/343
三、乐器/347
第二节 西夏音乐/349
一、民间音乐/349
二、宫廷音乐/352
第三节 金音乐/355
一、民间音乐/355
二、宫廷音乐/356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359
一、五代器乐/359
二、乐器的发展/360
三、器乐民间化/361
四、宫廷器乐演奏/362
五、琴乐/363
六、福建南音/368
第五节 乐律学成果/370
一、工尺谱/370
二、蔡元定及其十八律/372
第六节 音乐理论与音乐美学/373
一、沈括《梦溪笔谈》中的音乐思想/373
二、陈旸《乐书》中的音乐思想/374
三、王灼《碧鸡漫志》中的音乐思想/375
四、郑樵《通志·乐略》中的音乐思想/376
五、朱熹的音乐思想/377
六、张炎的音乐思想/378
参考文献/379
后记/383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包含美术、音乐、戏曲、舞蹈、曲艺等主要艺术门类的综合性的大型艺术通史。全书按照中国历史发展顺序列卷,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宣统三年(公元1191年),共14卷,本卷是第八卷《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的下编,以美术为主要内容,叙述了五代两宋辽西夏金时代美术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大量翔实的图像、文献资料为基础,分别就这一时代各类别艺术的形制、艺术语言的演化特点,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总结了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在艺术观念、理论、着述方面的重要建树,并由此呈现它们在艺术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