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华民国海军

(2019-11-17 00:14:33) 百科综合
中华民国海军

中华民国海军

中华民国海军是是中华民国国军的一个军种,台湾地区沿用此称呼台湾海军。民国海军经北洋军、国民革命军和中华民国国军三个时期。

台湾当局“《国防报告书》”指出“中华民国海军”的任务是:“平时台海侦巡,确保海域安全,主动协助地方灾害防救;战时联合友军遂行反制与阻敌对我之海上封锁或武力进犯,以维护台海对外航运畅通,确保中国台湾地区海域安全。”

辖下有舰队、潜舰、陆战队、海军官校等单位,台湾海军共有3万8千余人,包含海军陆战队9,000人。主要武器装备以主作战舰、辅战舰艇、潜舰、陆战、空中等核心战力为主,以建立现代化海军,并以“高效质精、快速部署、远距打击”之海军战力为目标,包括反封锁能力、保存战力等等。海军舰艇兵的训练中心位于高雄市左营区海军左营基地,海军陆战队新兵训练中心位于屏东县内埔乡的龙泉营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华民国海军
  • 外文名:The Republic of China Navy
  • 时代:中华民国时期
  • 演变:台湾海军
  • 着名将领:萨镇冰、陈绍宽
  • 武器装备:作战舰、辅战舰艇、潜舰
  • 目标:高效质精、快速部署、远距打击
  • 台海军人数:3万8千余人
  • 建立时间:1911年12月

历史沿革

成立

1911年11月,上海光复,成立沪军都督府,驻沪海军随之起义。不久,驻宁海军舰艇反正。武汉江面的海军受到革命党人运动策反,同时长江进入枯水期影响其主力舰只活动,且由于长江下游地区相继起义致使舰队得不到补给亦难以出海北上,遂倒向革命。1911年12月,临时海军司令部在上海成立,民国海军正式建立。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立海军部。
中华民国海军军旗(民国初年北洋时期)中华民国海军军旗(民国初年北洋时期)

军阀时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经费不足、军阀混战,使得中华民国海军发展进入停滞期。直到北伐完成后,于十年建设期间,海军才有较大规模的建舰计画。期间由于中华民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胜利国,使得当时海军获得第一批缴获舰艇。与此同时,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权也曾多次策划北洋政府海军起义,比较着名的有肇和舰起义和护法舰队事件。
1927年3月,闽系海军归附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1928年东北易帜后,海军形式上实现了统一。1929年6月,国民政府设立海军部,闽系海军编成第一、第二和练习舰队,东北海军编成第三舰队,其小型舰只曾进入黑龙江成立江防舰队并参加了中东路冲突,粤系海军编成第四舰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海军大部移驻青岛,江防舰队投靠伪满政权。海军部成立后,中央海军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933年1月海军电雷学校开学,电雷系成为民国海军的又一派系。闽系、粤系、东北系以及电雷系,相互之间积怨很深,直到全面抗战爆发,民国海军依然处于实质上的分立局面:东北系控制的第三舰队分驻青岛,粤系掌握的第四舰队则为广东地方政府控制,电雷系亦与闽系中央海军不相统属独立发展。
中华民国海军舰艏旗中华民国海军舰艏旗

中央海军时期

早在中华民国建立时,为了持续发展海军,而成立中华民国海军署。1928年北伐胜利后,1928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之下设立海军署,任命陈绍宽为署长。该署下置总务处和军衡、军务、舰械、教育、海政五司。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将海军署扩建为国民政府海军部,下设总务厅及军衡、军务、舰政、军械、海政、军学等六司,并开始培养海军。初期舰队约44艘,排水量3万余吨;至抗战前夕,舰队增至58艘,5万余吨。
海军总司令陈绍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

抗战及内战时期

对日抗战爆发后,为了节省经费,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将海军部降为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部。而后海军在日本舰队攻势下损失惨重,海岸线的丧失使得海军仅剩少量炮舰在内河与内湖布雷,阻挠日军利用河道将船舰、军队及补给深入中国内部。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海军接收日本降舰数十艘,美国也赠与登入舰20余艘、护卫舰数艘,使得海军得以重建。1946年7月1日海军署撤销,改编为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部,隶属中华民国国防部。国共内战爆发后,部分海军撤出长江,另有大量海军人员因不认同蒋介石政权因而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1950年蒋介石政权撤往台北后,其海军舰队在多次海战失利下也分别由舟山群岛、海南岛撤退,以集中防卫台湾地区。

战术目标

主要武器装备以主作战舰、辅战舰艇、潜舰、陆战、空中等核心战力为主,以建立现代化海军,并以“高效质精、快速部署、远距打击”之海军战力为目标,包括反封锁能力、保存战力等等。
台湾海军康定级台湾海军康定级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