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CHINA WOMEN'S UNIVERSITY)地处中国首都北京,是直属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为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高校、中美人才培养计画高校、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校,是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秘书处单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老一辈妇女革命家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2002年正式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941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8459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6536.81万元,馆藏纸本图书531336册;开设6个学院、4个系、2个部,21个本科专业,4个高职专业;有教职工总数546人,在校生总数6942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1
- 所属地区:中国 北京
- 主管部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 学校官网:http://www.cwu.edu.cn
- 中文名:中华女子学院
- 英文名:CHINA WOMEN'S UNIVERSITY
- 简称:女院、cwu
- 创办时间:1949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综合类
- 属性:中央部属高校
- 现任校长:刘利群
- 知名校友:夏雯,唐安琪
- 校训:崇德·至爱·博学·尚美
- 校歌:《中华女子学院校歌》
- 主要院系:社会工作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等
-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
- 学校代码:11149
- 主要奖项: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2015年)
历史发展
1949年7月,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正式接管了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8日15日,经全国民主妇联第八次常委会批准,更名为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师生

1950年7月,400名学员均完成学业毕业,经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分配奔赴工作岗位。
1950年7月,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干部学校,成为全国民主妇联培养妇女干部和妇女人才的基地。
1961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1960年做出的精简机构的决定,全国妇联书记处决定停办妇女干部学校。
1978年9月,康克清在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提出恢复妇女干部学校,全国妇联党组成立恢复妇干校筹备组。
首届妇女运动专业毕业典礼

1979年3月,学校开学。
1987年8月,学校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开始面向全国社会各界招收女生,同时举办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1991年6月,经北京市成人高等学校评估小组评估,学校顺利进入A级院校行列。
1993年1月,纪念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华女子学院奠基典礼举行,“中华女子学院工程”被列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的议事日程。
1995年8月, 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可作为成人高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成为一所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存的学校。12月,学校由地安门迁址到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设有社会工作管理系、学前教育管理系、法律系、秘书系、经济管理系、外语系六个系。
中华女子学院

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2003年4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考察、审议,学校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11月,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2007年9月,学校与东北师範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社会工作、女性学、会计学、法学和学前教育五个专业方向研究生协定。
2011年3月,学校成立中华女子学院理事会,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2012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单位。
2013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7年9月,学校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校。
中华女子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艺术学院、计算机系、外语系、金融系、汉语国际教育系、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部等6个学院、4个系、2个部,开设21个本科专业,4个高职专业。
院系 | 专业 | 类别 |
---|---|---|
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 | 女性学 | 本科 |
社会工作 | 本科 | |
社会学 | 本科 | |
法学院 | 法学 | 本科 |
管理学院 | 人力资源管理 | 本科 |
旅游管理 | 本科 | |
市场行销 | 本科 | |
会计学 | 本科 | |
财务管理 | 本科 | |
审计学 | 本科 | |
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本科 |
套用心理学 | 本科 | |
艺术学院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本科 |
环境设计(室内陈设设计) | 本科 | |
视觉传达设计 | 本科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本科 | |
文化产业管理(舞蹈组织与策划) | 本科 | |
计算机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外语系 | 英语 | 本科 |
金融系 | 金融学 | 本科 |
汉语国际教育系 | 汉语国际教育 | 本科 |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高职 |
社区管理与服务(高级家政管理) | 高职 | |
旅游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 | 高职 | |
音乐表演(限北京市单考高职) | 高职 | |
资料来源: |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8月,学校有教职工总数546人,有专任教师304人,其中:正高职称3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5%,副高职称8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3%,中级职称15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97%,在聘荣誉教授48名,特聘教授11名,讲座教授5名;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名称 | 立项时间 | 负责人 |
---|---|---|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团队 | 2010 | 刘梦 |
资料来源: |
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名称 | 立项时间 | 负责人 |
---|---|---|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团队 | 2008 | 刘梦 |
资料来源: |
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名称 | 立项时间 | 负责人 |
---|---|---|
“女性领导力”教学团队 | 2013 | 张丽琍 |
资料来源: |
北京市教学名师:李树杰、孙晓梅、刘梦、张丽琍
教学建设
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专业特色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建设项目,4个教育部校外教育实践基地,2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课程;5个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1项省部级及其以上教学改革项目。
学校活动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女性学、学前教育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女性学、学前教育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建设项目: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法学、审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教育部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 南京天上龙服饰有限公司 |
民生银行电子银行部大学实训基地 | Oracle 授权学习中心—北京中明盈佳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
资料来源: |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女性学、学前教育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女性与发展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课程:
婚姻家庭继承法 | 妇女社会工作 | 小组工作 |
资料来源: |
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
类别 | 名称 | 负责人 |
---|---|---|
基地建设项目 | 女大学生服务妇女发展能力提升创新实践基地 | 朱东武 |
教育教学项目 | 女性学专业《学科入门指导》课程改革 | 魏开琼 |
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入门指导》课程改革 | 齐小玉 | |
社会学专业《学科入门指导》课程改革 | 石 彤 | |
《礼仪与修养》课程改革 | 潘 茵 | |
资料来源: |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妇女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示範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前教育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省部级及其以上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名称 | 基本 | 立项时间 | 主持人 |
---|---|---|---|
参与式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女性学教学中的套用研究 | 市级 | 2002 | 罗慧兰 |
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市级 | 2005 | 李明舜 |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市级 | 王露 | |
学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 | 市级 | 2006 | 刘梦 |
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 | 市级 | 李树杰 | |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 | 市级 | 2007 | 向东 |
微格教学在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套用 | 市级 | 王练 | |
礼仪与修养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 市级 | 黄河 | |
工商管理类“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 市级 | 2008 | 张丽琍 |
本科女子院校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 市级 | 洪艺敏 | |
网路环境下“以问题为中心”的“动态”外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部级 | 2004 | 齐品 |
大学文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部级 | 2005 | 潘晓南 |
基于学校教学质量年报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 市级 | 2013 | 洪艺敏 |
以输出为驱动培养大学生听说实践能力的研究 | 市级 | 齐品 | |
公益传媒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市级 | 张洁 | |
学前教育专业全过程实践模式的构建研究 | 市级 | 2014 | 王玉 |
基于女性计算思维养成教育的研究 | 市级 | 刘开南、宁玲 | |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创新构建研究 | 市级 | 2014 | 李镇 |
《麦克白》着译赏析课程教材改革 | 市级 | 2015 | 丁占罡 |
“女性领导力与个性发展”课程的创建与实践 | 市级 | 侯典牧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女性文化资源融入教学模式 | 市级 | 苗伟东 | |
资料来源: |
北京市教学成果:
时间 | 名称 | 申报人 | 等级 |
---|---|---|---|
2004 | 学前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与实施 | 王练 | 二等奖 |
2008 |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张李玺 | 二等奖 |
2012 | 女大学生创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侯典牧、张丽琍、宁玲、宋洪波、唐红娟 | 二等奖 |
资料来源: |
学科建设
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专业硕士点。
专业硕士点:社会工作
合作交流
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2003年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2004年获得招收港澳台(侨)留学生资格,2012年成为商务部援外培训基地,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係,是中外女校校长论坛发起单位、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
中华女子学院毕业典礼

2014年,学校50多名教职工赴国(境)外参加学术研讨、交流和培训,33名毕业生考取国外和香港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 60多名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校际交流、国际项目和汉语志愿者项目;15名外国留学生在校进行长期和短期学习;参与中美妇女人文交流,首次接待了来自芝加哥大学10名女大学生组成的美国女大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团。
国家 | 合作项目 |
---|---|
美国 | 密西西比女子大学(密西西比)Mississippi University for Women 2+2双学士学位项目 |
马里兰圣母学院(巴尔的摩)College of Notre Dame of Maryland 3+2双学士学位项目 | |
芳邦大学(密苏里)Fontbonne University 3+2专升本学士学位项目 | |
菲尔莱狄更斯大学(新泽西)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硕士研究生项目 | |
布雷诺大学(乔治亚)Brenau University短期交换生项目 | |
暑期赴美带薪社会实践项目 | |
21天赴美社会调研项目 | |
暑期赴美汉语教师实习项目 | |
英国 | 伦敦豪斯英语学校(伦敦)London House School of English 英语强化培训项目 |
牛津大学(牛津)University of Oxford夏季课程项目 | |
加拿大 | 纽芬兰纪念大学(纽芬兰)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全球商务--国际暑期学校项目 |
澳大利亚 | 昆士兰科技大学(昆士兰)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硕士研究生项目 |
昆士兰科技大学(昆士兰)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暑期英语培训项目 | |
瑞典 | 耶夫勒大学(耶夫勒) University of Gavle 硕士研究生项目 |
耶夫勒大学(耶夫勒)University of Gavle 3+1+1本硕合作项目 | |
韩国 | 梨花女子大学(首尔)Ewha Womans University 短期交换生项目 |
淑明女子大学(首尔)Sookmyung Women’s University 短期交换生项目 | |
德成女子大学(首尔)Duksung Women’s University短期交换生项目 | |
日本 | 九州女子大学(福冈)Kyushu Women’s University学生交流项目 |
十文字学园女子大学(东京)Jumonji University学生交流项目 | |
资料来源: |
学术研究
研究中心
截至2014年3月,中华女子学院有实体科研机构3个,非实体科研机构26个。
实体科研机构:
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 | 中国妇女人权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
资料来源: |
非实体科研机构:
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 | 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 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研究中心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 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女子国学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 | 性与性别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婚姻家庭谘询研究中心 | 妇女发展与经济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中心 | 职业形象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哲学研究中心 | 女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家事法研究中心 | 女性文学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翻译研究中心 | 性别研究信息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 中国女性教育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计算机套用技术研究所 | 儿童保护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儿童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 | 性别平等教育研究与推广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 数码艺术教学与实践研究中心 |
资料来源: |
科研成果
2012年,学校教师发表CSSCI论文19篇。2013年,学校教师发表CSSCI论文34篇,研究报告35份,其中学校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在女性学、社会工作、社会学等专业领域发表期刊或会议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出版着作60部,其中专着13部;主持各类科研课题近90项,其中国际合作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及司局级课题20余项。获得各级别科研奖励共16项,其中省部级奖励5项,地市级奖励2项,学会级奖励5项,校级奖励4项。
类别 | 名称 | 来源单位 |
---|---|---|
国家级项目 | 多机构合作留守妇女社区服务模式研究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适度性研究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
省部级及北京市项目 | 北京市女犯社区矫正机制研究 | 北京市社科联 |
北京绿色产业与绿色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 | |
妇女维权的理论、实践与机制研究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
推进北京特色传承与创新的规划与实践模型研究 | 北京市教委 | |
北京地区外籍少儿汉语学习研究 | 北京市教委 | |
妇女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机制研究 | 北京市教委 | |
社会救助制度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 民政部 | |
北京大学生使用微博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 北京市教工委 | |
文化视野下的女校女大学生婚恋观剖析及工作路径探究 | 北京市教工委 | |
妇联项目 | 中澳合作家庭暴力危机干预试点项目 | 全国妇联 |
儿童保护宣传材料 | 全国妇联 | |
国际合作项目 | 北京+20:《女性的反响》续集 | 福特基金会 |
北京+20:倾听与讲述——对话95历程,传承95精神 | 福特基金会 | |
后青春期话题小组 | 福特基金会 | |
北京市幼儿身体认知及幼儿性别平等教育 | 福特基金会 | |
其他横向项目 | 女性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况调查 | 北京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 |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 |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 | |
海岛及滨海型城市旅游服务标準化评价体系测试评估 | 中国标準化研究院 | |
中国历代武术服装发展变化之研究 |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 | |
休闲体育:体育社会功能的时代精华 | 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 |
资料来源: |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12月,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总计531336册,各二级学院资料室藏纸本图书65394册。有中外文电子图书437876册、中外文纸本现刊949种、电子期刊12502种、各类型电子资料库54个。 2014年共订购中外文纸本图书26207册, 2011年底依託图书馆特藏资源成立中国女性图书馆。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底,中国女性图书馆拥有纸本正式出版物12576余册,非正式纸本出版物(包括研究报告、会议论文、信息资料、妇女口述历史资料等)2189余册、中外文纸本现刊42种、电子图书10650册、期刊论文等电子资料库9个。
- 学术期刊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是中国第一家以研究和探索妇女问题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全国妇联主管、中华女子学院主办,创刊于1989年。199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开始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2003年被评为首届《CAJ-CD》规範执行优秀期刊,2004年被选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资料库”,2006年和2010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5—2007年、2008—2010年连续被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2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複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该刊编辑部入选为北京市高教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主要栏目有:女性与法律、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性别研究、国外妇女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妇女史研究、儿童发展研究等。女性与法律栏目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3—2004年被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2005—2007年、2008—2010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13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三批名单。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主要栏目有:女性与法律、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性别研究、国外妇女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妇女史研究、儿童发展研究等。女性与法律栏目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3—2004年被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2005—2007年、2008—2010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13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三批名单。

文化传统
- 校徽
中华女子学院校徽如右图所示
释义:校标整体为圆形,象徵团结与不断发展。
主体造型为三颗心组成,象徵崇德之心、博学之心、至爱之心。三颗心形交叉组成的“女”字,既标誌着学校是一所培养知性高雅女性人才的大学,也标誌着师生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追求;三颗心交融标誌着师生心心相连,同心同德。三颗心的外围如美丽绽放的花朵,彰显尚美之心、开放之姿和乐观之情。
外围中英文组合,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颜色採用红白标準色,红色象徵理想与活力,也象徵热血与忠诚,白色象徵圣洁高雅,寓意中国女大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服务社会的决心。
- 校训
崇德、至爱、博学、尚美
崇德,需要立德修身,成为品格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至爱,大爱无疆,成为有良知、有公益意识的大学生。博学,勤奋学习,成为博文广志、富有才干的大学生。将审问、慎思、明辨结合起来,以提升智慧和能力,最终落脚到笃行,化入行动、融入生活、投入社会、贡献国家。尚美,崇尚美好,成为青春向上、知性高雅的大学生。
校训

- 校歌
《中华女子学院校歌》
风雨中诞生,黎明前创建,五星红旗升起在我们的校园。
几代人奋斗,无私做奉献,千百年的憧憬在这里实现。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新一代的女性风範,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朝气蓬勃的中华女子学院。
飞向蓝天,走向大海,向着未来扬起知识的风帆。
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跨世纪的理想靠我们实现。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民族兴旺发达重任在肩。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面向世界的中华女子学院。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李明舜 |
院长、党委副书记 | 刘利群 |
纪委书记 | 李明舜 |
副院长 | 宋胜菊、刘梦、王京霞、李明舜、王练 |
资料来源: |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党委(组)书记 | 任职时间 | 校(院)长 | 任职时间 |
---|---|---|---|---|
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 田秀涓 | 1949.09-1950.07 | 刘清扬 | 1949.09-1950.07 |
全国妇联妇女干部学校 | 陈舜玉 | 1951.07-1955.01 | 刘清扬 | 1950.07-1955.01 |
陈舜英 | 1955.01-1957.07 | 陈舜英(兼) | 1955.01-1957.07 | |
张志专(兼) | 1957.10-1961.03 | 张志专 | 1957.10-1961.03 | |
— | — | 田秀涓(兼) | 1979.03.-1980.08 | |
张志专(兼) | 1980.08-1982.08 | 张志专 | 1980.08-1982.08 | |
何林青 | 1982.08-1984.07 | 何林青(兼代) | 1982.08-1984.03 | |
王庆淑(兼) | 1984.03-1984.07 | |||
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 | 何林青 | 1984.07-1986.12 | 王庆淑(兼) | 1984.07-1987.08 |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 | 安树芬 | 1989.03.-1995.08 | 王庆淑(兼) | 1987.08-1988.09 |
桂智贞 | 1989.08-1995.04 | |||
回春茹 | 1995.04-1995.08 | |||
中华女子学院 | 安树芬 | 1995.08-1999.03 | 回春茹 | 1995.08-2004.03 |
莫文秀(兼) | 1999.03-2008.09 | |||
范继英(兼) | 2008.11-2012.02 | 张李玺 | 2004.03-2014.07 | |
张李玺 | 2012.04—2014.07 | --- | ||
资料来源: |
知名校友
葛兰,着名播音艺术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
方仁臻,富阳区副区长。
张晓菲,国庆60周年大阅兵女民兵方阵领队。
赵娜,国庆60周年大阅兵女民兵方阵领队。
夏雯,CCTV-10《今日气象》,CCTV-13《朝闻天下》天气预报主持人。
校园环境
截至2014年12月,中华女子学院分为校本部和北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9941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8459平方米。
名称 | 地址 |
---|---|
校本部 | 北京市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 |
北校区 |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曹八西路28号 |
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