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节日诗词》讲述了节日诗词的故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节日诗词》包括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与寒食节等内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澱,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节日诗词
- 出版社:黄山书社
- 页数:200页
- 开本:16
- 品牌:黄山书社
- 作者:邱芬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6123615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节日诗词》对中国的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全面领略它的魅力。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图书目录
第一章春节
元朝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迎春歌
迎春
除夜有怀
除夜对酒赠少章
客中除夕
九江官舍除夕
岁除即事
春节看花市
元正诗
除夜
三年除夜
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团聚,是夕大雪
探春令
元日
爆竹行
岭外守岁
客中守岁
守岁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守岁
春联
卖花声立春
弦歌行
鹧鸪天丁已元日
送人我门来除夕
淮阴岁除咏斗神
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
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
水龙吟除夕
打灰堆词
正旦蒙赵王赍酒
岁日作
岁尽应令诗
压岁钱
拜年
甲午元旦
奉和元日诗
第二章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夜
上元夜
上元夜忆长安
上元
忆秦娥
蝶恋花密州上元
青玉案元夕
永遇乐
临江仙都城元夕
小桃红江岸水灯
诗日
上元竹枝词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十五夜观灯
正月十五日夜月
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
柳梢青春感
京都元夕
元宵
打灯谜
生查子元夕
元夜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好事近
明月逐人来星河明淡
第三章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
长安别
清明夜
清明日忆诸弟
清明日
清明
临安春雨初霁
採桑子
破阵子
清明插柳
朝中措清明时节雨声哗
清明日
清明日龙门游泛
苏堤清明即事
和孔密卅l五绝东栏梨花
寒食寄郑起侍郎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郊行即事
木兰花慢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清明日狸渡道中
寒食
寒食寄京师诸弟
寒食即事
寒食二首
寒食
寒食野望吟
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
寒食日题
寒食夜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阊门即事
寒食
清明呈馆中诸公
寒食
寒食城东即事
寒食行
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第四章端午节
同州端午
端午
端午帖子
五月五日
临江仙高咏楚辞酬午日
端午
竞渡诗
竞渡曲
重五
乙卯重五诗
渔家傲
喜迁莺端午泛湖
五日观妓
五丝
浣溪沙
小重山端午
第五章七夕节
迢迢牵牛星
七夕
七夕
七夕
七夕
七夕
牵牛织女
七夕
七夕穿针诗
七夕
他乡七夕
七夕
辛未七夕
七夕穿针
鹊桥仙巧夕
七夕
七夕
第六章中秋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
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
中秋月
八月十五夜月
水调歌头
中秋月
寨儿令明月楼
嫦娥
望江南
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月二首
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秋
御街行
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
咏月饼诗
第七章重阳节
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
张郎中崔员外
九日置酒
重阳
惜春令
摸鱼儿重九
沉醉东风重九
九日闲居
九日
九日龙山饮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重阳日至峡道
九日作
九日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醉花阴
九日舟中
登高
九日
九日齐山登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九日与友人登高
鹧鸪天九日登亦松绝顶
九日登石头城
甲辰九日感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日蓝田崔氏庄
重九会光化二园
第八章腊八节
大腊
腊日
桂州腊夜
腊八日早漫成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腊八日夜直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小年己卯腊八日雪为魏伯亮诗
腊八粥
第九章冬至
冬至宿杨梅馆
邯郸冬至夜思家
冬至夜
小至
冬至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辛酉冬至
冬至
满江红冬至
渔家傲冬至
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
九九歌(一)
九九歌(二)
元朝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迎春歌
迎春
除夜有怀
除夜对酒赠少章
客中除夕
九江官舍除夕
岁除即事
春节看花市
元正诗
除夜
三年除夜
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团聚,是夕大雪
探春令
元日
爆竹行
岭外守岁
客中守岁
守岁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守岁
春联
卖花声立春
弦歌行
鹧鸪天丁已元日
送人我门来除夕
淮阴岁除咏斗神
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
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
水龙吟除夕
打灰堆词
正旦蒙赵王赍酒
岁日作
岁尽应令诗
压岁钱
拜年
甲午元旦
奉和元日诗
第二章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夜
上元夜
上元夜忆长安
上元
忆秦娥
蝶恋花密州上元
青玉案元夕
永遇乐
临江仙都城元夕
小桃红江岸水灯
诗日
上元竹枝词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十五夜观灯
正月十五日夜月
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
柳梢青春感
京都元夕
元宵
打灯谜
生查子元夕
元夜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好事近
明月逐人来星河明淡
第三章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
长安别
清明夜
清明日忆诸弟
清明日
清明
临安春雨初霁
採桑子
破阵子
清明插柳
朝中措清明时节雨声哗
清明日
清明日龙门游泛
苏堤清明即事
和孔密卅l五绝东栏梨花
寒食寄郑起侍郎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郊行即事
木兰花慢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清明日狸渡道中
寒食
寒食寄京师诸弟
寒食即事
寒食二首
寒食
寒食野望吟
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
寒食日题
寒食夜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阊门即事
寒食
清明呈馆中诸公
寒食
寒食城东即事
寒食行
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第四章端午节
同州端午
端午
端午帖子
五月五日
临江仙高咏楚辞酬午日
端午
竞渡诗
竞渡曲
重五
乙卯重五诗
渔家傲
喜迁莺端午泛湖
五日观妓
五丝
浣溪沙
小重山端午
第五章七夕节
迢迢牵牛星
七夕
七夕
七夕
七夕
七夕
牵牛织女
七夕
七夕穿针诗
七夕
他乡七夕
七夕
辛未七夕
七夕穿针
鹊桥仙巧夕
七夕
七夕
第六章中秋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
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
中秋月
八月十五夜月
水调歌头
中秋月
寨儿令明月楼
嫦娥
望江南
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月二首
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秋
御街行
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
咏月饼诗
第七章重阳节
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
张郎中崔员外
九日置酒
重阳
惜春令
摸鱼儿重九
沉醉东风重九
九日闲居
九日
九日龙山饮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重阳日至峡道
九日作
九日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醉花阴
九日舟中
登高
九日
九日齐山登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九日与友人登高
鹧鸪天九日登亦松绝顶
九日登石头城
甲辰九日感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日蓝田崔氏庄
重九会光化二园
第八章腊八节
大腊
腊日
桂州腊夜
腊八日早漫成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腊八日夜直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小年己卯腊八日雪为魏伯亮诗
腊八粥
第九章冬至
冬至宿杨梅馆
邯郸冬至夜思家
冬至夜
小至
冬至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辛酉冬至
冬至
满江红冬至
渔家傲冬至
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
九九歌(一)
九九歌(二)
序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有诗、词、赋、曲艺、建筑、戏剧、民俗、绘画、雕刻、烹饪、医药、服装等,包括传统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準则和风俗习惯,已经深深渗透在每箇中国人的血脉中。
综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既保持本民族的特点,同时又不断地对外来文化加以吸纳和创新。例如,对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的,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又不断地被改造,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影响了韩国、日本、朝鲜等近邻,而且也影响到东南亚、南亚等地的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由此形成了世界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重视。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长达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很深。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常常钳制和禁锢文化学术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封建糟粕。当然,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期仍然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澱,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本套丛书对中国的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全面领略它的魅力。
编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有诗、词、赋、曲艺、建筑、戏剧、民俗、绘画、雕刻、烹饪、医药、服装等,包括传统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準则和风俗习惯,已经深深渗透在每箇中国人的血脉中。
综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既保持本民族的特点,同时又不断地对外来文化加以吸纳和创新。例如,对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的,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又不断地被改造,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影响了韩国、日本、朝鲜等近邻,而且也影响到东南亚、南亚等地的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由此形成了世界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重视。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长达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很深。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常常钳制和禁锢文化学术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封建糟粕。当然,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期仍然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澱,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本套丛书对中国的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全面领略它的魅力。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