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村乡(甘肃宁县辖乡)

(2019-09-30 06:22:01) 百科综合
中村乡(甘肃宁县辖乡)

中村乡(甘肃宁县辖乡)

中村乡位于宁县南部,银西、早长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现辖22个村委会,154个村民小组,39710人,土地面积 154.6平方公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中村乡
  • 外文名称:zhongcun town
  • 行政区类别:乡
  • 所属地区:甘肃宁县
  • 下辖地区:22个村委会,154个村民小组
  • 面积:161.3平方公里
  • 人口:39710
  • 方言:国语
  • 着名景点:凝寿寺砖塔

简介

中村乡位于宁县南部,银西、早长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现辖22个村委会,154个村民小组,39710人,土地面积 154.6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中村乡位于宁县南部,东与正宁县接壤,南与陕西省长武县隔沟相望,北与早胜镇为邻。全乡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3万亩。

行政区划

政兴社区、曹家村、邓家村、李家坳村、刘家村、弥家村、平定村、乔家村、秦店村、孙安村、西王村、新堡村

着名剧作家曹应辰

曹应辰(1880年-1953年),字枢丞,号凤公,宁县中村乡大户曹家村人。他出身书香门弟,父曹大镛,清代稟生,历任武备学堂总办、昭通徵收局提调。应辰幼读私塾,深受耕读家风薰陶,立志十年寒窗,决心成就功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先后入平凉柳湖书院、泾阳味书院、兰州兰山书院读书,勤奋好学,刻苦用功,熟通诸子百家,笔下文章惊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赴云南昆明省亲,在该地教私塾两年。宣统元年(1909年)已酋科考中拔贡。1909年以直隶州判到西安等缺候补。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彻底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应辰毅然还乡,在本村教书。民国4年(1915年),受聘到陕西省榛荟剧社任编剧(俗称打戏)。两年间,他编写的着名秦腔历史剧《因果釒监》、《顶灯记》、《软玉屏》、《女灵》、《夺锦楼》相继问世。这些戏剧颂扬先贤,贬斥奸佞,剧情迭荡,气势磅礴,台词生动,人物鲜活。凤公的大名也名噪古城,官史豪门、商号股东以宾相待。此间,他倾心编写的痛贬社会时弊,讽刺官僚主义政客的《戏中戏》上演,全城轰动,座无虚席,士农工商争相观赏,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官府以影射之嫌疑下令停演。他深感形势逆转,託故避离西安。民国8年(1919年),任陕西三边(安边、靖边、定边)临时禁菸专员,兼汉蒙学国文教员。民国12年(1923年)转平凉,受聘于平凉私塾、平凉中学、平凉师範学校任教员。从教期间,为平凉平乐剧社编写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伍员扫墓认子》、《黄花岗拜扫》、《民意潮》、《哭秦庭》、《贬马记》、《驴背缘》等剧目接连上演。凤公亲任导演,大名风靡陇东。特别是他编写的16场大型现代历史剧《民意潮》,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为历史背景,通过复辟与反覆辟错综複杂的政治斗争,成功地塑造了蔡锷、唐继尧等一大批讨袁将领,以及袁世凯、段琪瑞、小凤仙等人物形象,出场角色上至军政要员,下至兵士宫娥,多达70余人。如此宏大浩繁的舞台场面,在近代戏剧创作中颇为少有。折子戏《黄花岗拜扫》,以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题材,痛斥了清王朝勾结帝国主义,镇压革命志士的罪恶行径,颂扬了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充满了中华民族前仆后继的战斗激情。
民国17年(1928年),曹应辰涉足政界,出任渭源县一科科长两年。因看不惯官场那种尔虞我诈的现实,便弃政从教,又在平凉中学、师範、女师任教七年。期间,驻守平凉的陇东联军总司令陈圭璋久慕其才,欲收为军师,监理军务。曾派卫队刘庆祥两次邀请,未能如愿。便亲自出马,接至司令部宴请叙谈,话不投机,难以任用,只好分手。民国31年(1942年),省立宁县中山中学成立以后,在该校任国文、历史教员。
曹应辰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一生创作编写的大小剧目60多本。且能演戏、导戏,曾登台扮演秦腔、京剧鬚生,深受厚爱。又书法诗词皆通。他的大半生执教育人,刚正不阿,不计名利,敢说敢为,人以“疯子”称之,故以“凤公”为笔名。解放后,调任宁县早胜南街国小教员,被选为宁县人民代表及县政府委员,受聘为甘肃文化馆馆员。曾在《甘肃日报》、《陇东报》等报刊中发表诗作5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1953年病逝,终年74岁。

农业

中村乡农业资源丰富,经济条件优越,是一个以烤菸、黄豆、瓜菜、畜牧生产为主的农业大乡,商贸、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业发展迅速。该乡农户靠发展瓜菜、苹果、烤菸、中药材、花卉收入过5000元的农户达70%以上,过1万元以上的农户占40%,2万元以上的农户占20%,5万元以上的农户占10%。
中村乡位于早胜原南部,最适宜发展早熟苹果。新农村建设战役打响后,乡上把发展绿色无公害苹果作为全乡的头号富民产业,举全乡之力,推进规模栽植。为搞好栽植,乡上多次到省农业科学院聘请技术人员,测土配肥,培训指导农村骨干,组织乡村干部和苹果栽植大户到长武、旬邑、平凉等地参观取经,回村后抓点示範,整体推动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乡上还将购买的优良苹果树种、栽植技术资料及地膜无偿发放到栽植户手中,支持农户进行连片规模栽植。
为强化管理,乡上对所有新栽果树统一进行了拓带、定桿、灌水、覆膜和涂白。在此基础上,乡上还成立了果树管护领导小组,村上成立了果树管护工作队,由包村科级干部任组长,全天巡迴田间地头检查。乡上还给果农印发《致果农朋友的一封信》和《致拖拉机驾驶员的一封信》5000余份,与果农签订《苹果树管护协定》4120份,製作悬挂果树管护警示牌54个。乡上还千方百计筹资4.5万元,组织干部民众对所有果园全部实施了除草、补肥、抚育和喷药,重点对旱情较为严重的麦地、油菜地果园进行了灌水保苗,促进了果树生长,使果树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全乡苹果留存面积达1.8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800亩,平均每亩产值5100元,最高亩产值达到7000元以上。

经济发展

中村乡是一个年拥有烤菸、苹果、瓜菜、中药材、花卉特色产业面积3.5万亩的乡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42%以上,全乡2.2万农民的科技经营特色产业的水平普遍提升。去年以来,中村乡依託乡上县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投资120万元,调动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总投入资金1415万元,全面进行了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小康农宅示範点建设、易地移民搬迁项目工程建设。全乡共修(改)建乡村道路39条152公里,其中建成柏油路3条32公里、砂石路31条94.7公里牞拓宽整修土路基5条25.3公里。18个村的小康农宅示範点、2个移民安置点全部砂石路到家。供水、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也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村乡在新农村建设中本着“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思路,以落实与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为重点,启动实施了“试点示範、乡村推进”工程。确定新农村建设示範点10个,推进点18个,推进了生产布局的调整和村容村貌的集中整治。各示範点立足各自实际,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个乡採取“不占耕地,毁庄还田”的方式,先后复垦旧庄基1100余亩。这个乡已在苏韩、新城两个村建成农宅示範点两处78户,在新城、刘家、中村3村建成农民街3条。在此基础上,乡上按照“乡村统一规划,土地有序流转,因人因地制宜,适度规模超前,逐年梯次推进,分年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新开的15个村18处新农宅建设按照“产业支撑型、三产带动型、城乡一体型、整村推进型”四种类型,在给排水、农电线路、绿化和沼气等方面一次规划到位。全乡已建成农宅示範点3个,新建农宅31户,硬化广场1200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树木2100棵。乡上还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煤炭、石油资源开发的有利时机,以争取国投项目投资配套基础建设、招商引资、入住户集资的办法融资1200万元,向东延伸主街道300米,将早长路拓宽到57米,开发成新街区。
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19060吨,其中油料为875吨。种植各类瓜菜1.3万亩、中药材3700亩、黄花菜1320亩。2010年共论证上报各类项目9个,储备项目11个,争取无偿资金230万元,招商引资2900余万元,启动民资2450万元。新办50万元以上企业2户。全乡果树栽植面积3.2万亩,建成了新堡、邓家、东庄、曹家、圪崂等村优质苹果示範基地。全乡牛存栏达到1.2万头,猪存栏5.9万头,建成新堡万头生猪养殖基地。2010年劳务输出0.93万人(次),劳务收入达5159万元。全乡教育事业发展迅猛,现有各类学校51所,其中全日制国小30所,初级中学3所,幼稚园18所,在校学生852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建成标準化卫生院2所,医疗设备齐全,是集医疗、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中村乡素有“文化大乡”的美誉,民间文化艺术底蕴雄厚,主要文化形式有高跷、香包、刺绣、剪纸、石雕、根雕、泥彩塑、民间自乐班、秧歌、社火、舞龙、舞狮、书法、绘画、皮影、艺术创作等一些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类。2010年在政平张氏书房成功举办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书画大赛,新建农家书屋18处,建成标準化中村乡文化站活动室、读书室、电教网路媒体室,极大地丰富了人民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有庆阳市旅游景点、省级保护文物“凝寿寺”塔(“唐塔”)、张氏书房等,年参观者上万人。

政平凝寿寺砖塔

政平,地处马莲河、无日天沟河、泾河三河交汇处,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代在此设过定平县,明代设政平驿,清代为镇。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古寺道观林立,凝寿寺尤为着名,该塔就是凝寿寺内之塔。传说凝寿寺规模宏大,造型别致,四方僧俗顶礼膜拜,到宋代香火依然很盛。宋代文学名家张舜民曾说:“政平山不如水,水不如寺,寺不如凝寿”由此可以想见当日之盛景。清代因遇山洪,淹没凝寿寺,仅存此塔至今。
凝寿寺塔建于五代时期,通体砖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楼阁式,共五层。通高21.2米,基宽6米。第一层正面开南门,门高2.2米,宽1.58米。第二层开东西直门洞,第三层开南北直门洞,以此规律开门洞至五层。塔上叠涩出檐,第一层檐部斗拱每面两朵,一斗三升,隐出泥道拱一跳,用普柏枋承担。在拱眼上绘有牡丹、莲花、菊花,上承叠涩出檐九层,檐上方椽铺以筒瓦。第二、三层有砖雕仿木栏桿,栏桿所砌砖面雕刻各种花纹,第四层以上无座。塔内有室,南北进深2米,东西宽2.11米,依梯形直通塔顶,各层均设木楼板,现楼板已毁,留存四层梁。塔砖尺寸分别为33×18×5厘米,33×18.5×6厘米,38×20×4厘米,用黄土胶泥砌筑。顶为叠涩上安宝顶。此塔造型敦厚,酷似西安大雁塔。197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对此塔作过考察。他在《陕甘地区古代建筑考察》一文中写到:“政平这座塔造型较美,工程技术质量很高,是一项新的资料”。
此塔是庆阳市境内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五代砖塔。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1981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