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16号通信卫星又名实践十三号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是中国首颗高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製。这颗卫星首次套用Ka频段多波束宽频通信系统,信息传送能力大大增强,其通信总容量达20G以上,比以前有10倍左右的提升。
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中国实践十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6次发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星16号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
- 发射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 发射时间: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
- 研製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
背景信息
2017年4月12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採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践十三号卫星,卫星完成在轨试验后,纳入“中星”卫星系列,命名为中星16号卫星。
电推进是一种先进的推进技术,它的比沖可以达到3000秒以上,是常规的化学推进剂10倍以上,好处是可以显着缩减卫星携带的推进剂数量。原来一颗卫星需要带3吨的化学推进剂,採用电推进之后,理论上只需要带300公斤推进剂,对于卫星减重和增加有效载荷帮助明显。
卫星意义
实践十三号卫星最高通信总容量超过了之前所有研製的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将带动中国卫星通讯技术的飞升。未来3年,中国将利用高通量通信卫星组成高宽频移动通信系统覆盖大部分地区和近海海域,在飞机机舱内、高速运行的高铁上,甚至偏远的山区,便捷高速上网将成为现实。
实践十三号卫星是中国首颗高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是验证东方红三号B平台和载荷新技术的高轨道试验卫星。以前能同时传送几十部标清电视节目,随着卫星通量的提升,将来能同时传送几十部4K超高画质电视节目,帮人们在飞机、高铁上流畅接入网际网路。

实践十三号卫星工程总师刘方表示,通信卫星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最直观的感受是,原来都是服务于广播电视、骨干网政府用户、企业用户、大用户,现在可以服务于普通的个人用户,比如随身带着wifi的转接器,就可以把卫星信号变为wifi。”预计在3年内,中国的2000多架民航客机、3000多辆高速列车和数万艘轮船,可随时随地实现高速上网。
实践十三号卫星完成试验验证后,将转入Ka频段宽频通信试验业务,使中国成为继美、欧等少数已开发国家后掌握Ka频段宽频通信这一先进技术的国家,可为中国通信设施不发达地区的用户提供优良宽频服务,促进宽频卫星通信在高铁、船舶、飞机等移动载体以及企业联网、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套用。
中星16将技术试验和示範套用相结合,首次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上开展对地高速雷射通信试验,速率最高可达2.4个G。卫星雷射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等优点,如果试验成功,标誌着中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卫星功能
该卫星设计有26个用户点波束,总体覆盖我国除西北、东北的大部分陆地和近海近200公里海域,地面无线网路信号覆盖不到或光缆宽频接入达不到的地方,都可以用该卫星方便地接入网路。
卫星动态
实践十三号通信卫星于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实践十三号通信卫星发射约10多分钟后,与西昌远隔万里之遥的“远望6号”在赤道附近第一时间发现并成功捕获目标,为火箭飞行“保驾护航”,为实践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作出重要贡献。
五个首次
1、首次在中国高轨卫星上使用电推进(无需消耗化学推进剂)完成全寿命期内南北位保任务,卫星承载能力显着提升;
2、首次在中国卫星上套用Ka频段多波束宽频通信系统,通信总容量超过20Gbps;
3、首次在中国高轨卫星上搭载雷射通信系统;
4、首次在中国高轨长寿命通信卫星上百分之百工程化套用国产化产品,改变了相关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推进效率比常规化学推进提升十倍以上;
5、首次在中国卫星上将技术试验和示範套用相结合,加速科研成果的套用转化,既满足新技术在轨试验的目的,又满足载荷示範套用的要求,提高工程综合效益。
相关机构
实践十三号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工局组织实施,卫星、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一院研製,地面测控系统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运控和试验套用系统由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6次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