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AutoCAD 2014技术大全》是一本全面介绍中文版AutoCAD 2014使用技法的参考书,其内容全面。讲解详尽,堪称国内之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参考图书,更可以作为案头必备的技术查询手册。 AutoCAD是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一款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体,主要用于二维绘图、详细绘製、设计文档和基本三维设计,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软体。《中文版AutoCAD 2014技术大全》从零开始介绍AutoCAD,带领读者逐步进入AutoCAD的世界,学习循序渐进,内容丰富翔实。通过学习,读者可以轻鬆掌握AutoCAD的使用方法。 作为一本学习性和功能性并重的图书,《中文版AutoCAD 2014技术大全》在章节划分上做得非常细緻,主要是便于读者查询相关的功能。使用这本书,并不是看完之后就束之高阁,而是可以将其当作一本技术手册,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幺技术问题,都可以在图书中进行查询。 《中文版AutoCAD 2014技术大全》既适用于AutoCAD的初学者,也适用于具有一定使用经验的老用户。同时,《中文版AutoCAD 2014技术大全》还可以作为相关专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另外,本书还附带1张光碟,其内容包括案例档案、素材档案和设计图库。
基本介绍
- 书名:中文版AutoCAD 2014技术大全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页数:1000页
- 开本:16
- 作者:周芳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品牌:人民邮电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文版AutoCAD 2014技术大全》既适用于AutoCAD的初学者,也适用于具有一定使用经验的老用户。同时,《中文版AutoCAD 2014技术大全》还可以作为相关专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另外,《中文版AutoCAD 2014技术大全》还附带1张光碟,其内容包括案例档案、素材档案和设计图库。
图书目录
第1章 AutoCAD 2014概述
1.1 AutoCAD的起源和发展
1.1.1 起源
1.1.2 发展
1.2 AutoCAD的优点
1.3 安装AutoCAD 2014对系统的需求
1.3.1 对32位作业系统的硬体需求
1.3.2 对64位作业系统的硬体需求
1.4 启动AutoCAD 2014
(练习1—1):从“开始”选单启动AutoCAD2014
1.5 AutoCAD 2014的工作界面
1.5.1 应用程式
1.5.2 快速访问工具列
1.5.3 标题栏
1.5.4 程式视窗控制按钮
技术专题:在线上和帮助工具
1.5.5 功能区
1.5.6 绘图区域
技术专题:关于绘图视窗内各部分详解
1.5.7 命令视窗
(练习1—2):调整命令视窗大小和位置
1.5.8 状态栏
(练习1—3):切换工作界面
1.6 关闭图形并退出AutoCAD 2014
1.7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2章 AutoCAD 2014快速入门
2.1 图形档案的管理操作
2.1.1 新建档案
(练习2—1):设定默认样板
(练习2—2):通过嚮导新建档案
技术专题:切换当前编辑的档案
2.1.2 打开档案
技术专题:用其他方法打开图形档案
2.1.3 保存档案
(练习2—3):另外储存为图形档案
(练习2—4):加密档案
2.1.4 退出档案
2.2 样板档案
2.2.1 使用样板
2.2.2 不使用样板创建图形档案
2.3 向AutoCAD下达绘图命令
2.3.1 使用选单栏
2.3.2 使用右键选单
2.3.3 使用工具列
(练习2—5):调整工具列的排列
2.3.4 使用功能区
2.3.5 使用快捷命令
2.4 命令的使用技巧
2.4.1 放弃命令
2.4.2 重做命令
(练习2—6):放弃与重做命令
2.4.3 取消命令
2.4.4 重複命令
2.4.5 透明命令
(练习2—7):使用透明命令辅助绘图
2.5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3章 二维坐标系
3.1 了解坐标系统
3.2 输入坐标值
3.2.1 使用动态输入功能输入坐标值
3.2.2 笛卡尔坐标系
(练习3—1):以精确的坐标点绘製直线
(练习3—2):绘製边界框
3.2.3 极坐标系
(练习3—3):绘製长为50mm且与水平方向呈35度角的直线
3.2.4 绝对坐标与相对坐标
3.2.5 直接输入长度数值
3.2.6 正交模式
技术专题:使用正交模式的注意事项
3.2.7 极轴追蹤模式
(练习3—4):绘製螺钉图形
3.3 显示坐标值
3.3.1 静态绝对坐标值
3.3.2 动态绝对坐标值
3.3.3 动态极轴坐标值
3.4 在萤幕上选取坐标
3.4.1 栅格显示
技术专题:AutoCAD的辅助绘图功能
3.4.2 捕捉设定
3.4.3 对象捕捉
技术专题:自动捕捉
(练习3—5):绘製檯灯俯视图
3.4.4 更改十字游标和自动捕捉标记大小
3.5 替代坐标设定
3.6 点定位
3.6.1 对象捕捉追蹤
(练习3—6):绘製平行线
3.6.2 临时追蹤功能
3.6.3 点过滤器
3.6.4 “自”功能
3.7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4章 设定绘图环境
4.1 设定度量单位
4.1.1 设定图形单位
4.1.2 设定角度的类型
4.1.3 设定角度的度量方法与方向
4.2 设定图形界限
(练习4—1):设定A4(297mm×210mm)界限
4.3 认识比例
4.3.1 比例格式
4.3.2 使用注释比例
(练习4—2):向对象添加注释比例
4.3.3 自定义比例列表
4.4 其他绘图环境的设定
技术专题:关于系统变数
4.5 关于MVSETUP命令
4.6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5章 绘製点和线
5.1 绘製点
5.1.1 点样式
5.1.2 绘製单点和多点
5.1.3 定数等分
技术专题:使用定数等分的注意事项
(练习5—1):等分圆并插入图块
5.1.4 定距等分
技术专题:定距等分与定数等分的区别
5.2 绘製直线
(练习5—2):绘製等腰三角形
5.3 绘製射线
5.4 绘製构造线
技术专题:构造线的特点
5.5 绘製多段线
技术专题:直线与多段线的区别
(练习5—3):绘製跑道及指示符
5.6 绘製多边形
5.7 绘製矩形
(练习5—4):绘製小木屋模型立面图例
5.8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6章 绘製曲线
6.1 绘製圆
6.1.1 用圆心、半径方式画圆
6.1.2 用圆心、直径方式画圆
6.1.3 用两点方式画圆
6.1.4 用三点方式画圆
6.1.5 用相切、相切、半径方式画圆
6.1.6 用相切、相切、相切方式画圆
(练习6—1):绘製密封圈俯视图
6.2 绘製圆弧
6.2.1 用三点方式画圆弧
6.2.2 用起点、圆心、端点方式画圆弧
6.2.3 用起点、圆心、角度方式画圆弧
6.2.4 用起点、圆心、长度方式画圆弧
6.2.5 用起点、端点、角度方式画圆弧
6.2.6 用起点、端点、方向方式画圆弧
6.2.7 用起点、端点、半径方式画圆弧
6.2.8 用圆心、起点、端点方式画圆弧
6.2.9 用圆心、起点、角度方式画圆弧
6.2.10 用圆心、起点、长度方式画圆弧
6.2.11 用继续方式画圆弧
(练习6—2):绘製椅子
6.3 绘製椭圆和椭圆弧
(练习6—3):绘製洗手池平面图
6.4 绘製圆环
(练习6—4):绘製垫片
6.5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7章 绘图常用操作
7.1 重画和重生成图形
7.2 平移视图
7.2.1 实时平移
7.2.2 使用滚动条
7.3 缩放视图
7.4 创建命名视图
7.4.1 保存及切换视图
7.4.2 管理命名视图
7.5 视口设定
7.5.1 设定平铺视口
7.5.2 合併平铺视口
(练习7—1):创建四视图
7.6 使用捕捉旋转
7.7 用户坐标系
7.7.1 理解用户坐标系
7.7.2 控制坐标图示的显示
(练习7—2):保存与恢复自定义的UCS
7.8 选择对象
7.8.1 选择对象进行编辑的方式
7.8.2 选择图形的多种方式
7.8.3 设定选择集
7.8.4 删除对象
7.9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8章 图形编辑基础
8.1 改变图形的位置和状态
8.1.1 移动图形
(练习8—1):绘製电阻加热器的示意图
8.1.2 旋转图形
(练习8—2):绘製花形舞池
8.1.3 缩放图形
(练习8—3):缩小汽车模型
8.2 创建对象副本
8.2.1 複製对象
(练习8—4):複製衣柜内的衣架
(练习8—5):複製楼梯
8.2.2 镜像图形
(练习8—6):镜像图形和文字
8.2.3 偏移图形
(练习8—7):偏移圆和椭圆
8.2.4 阵列图形
(练习8—8):绘製建筑总平图中的铺砌场地图例
(练习8—9):城市绿化中的步行道图例
(练习8—10):绘製时钟
8.3 修改图形尺寸
8.3.1 修剪图形
(练习8—11):绘製浴缸图例
8.3.2 延伸图形
(练习8—12):绘製空心砖图例
8.3.3 拉长图形
8.3.4 拉伸图形
8.4 构造图形
8.4.1 打断图形
(练习8—13):绘製立式小便器图例
8.4.2 合併图形
8.4.3 构建倒角
(练习8—14):绘製圆柱销平面图
8.4.4 构建圆角
(练习8—15):绘製座椅侧面图
8.4.5 光顺曲线
8.5 其余常用编辑命令
8.5.1 修改对象特性
8.5.2 分解对象
8.6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9章 图形编辑进阶
9.1 通过双击操作编辑对象
9.2 在档案之间複製和移动对象
9.3 编辑阵列
9.4 夹点编辑
9.4.1 关于夹点
9.4.2 通过夹点拉伸图形
9.4.3 通过夹点移动图形
9.4.4 通过夹点旋转图形
9.4.5 通过夹点缩放图形
9.4.6 通过夹点镜像图形
9.4.7 自定义夹点属性
(练习9—1):通过夹点编辑绘製椅子俯视图
9.5 特性选项板
9.5.1 管理特性选项板
9.5.2 使用特性选项板
9.6 使用过滤器选择对象
9.6.1 使用快速选择功能来选取对象
9.6.2 使用Filter命令
9.6.3 命名和编辑过滤器
9.6.4 使用过滤器
9.7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10章 绘製複杂对象
10.1 编辑多段线
10.1.1 编辑多段线
10.1.2 通过特性选项板编辑多段线
10.2 绘製和编辑样条曲线
10.2.1 绘製样条曲线
(练习10—1):绘製钢琴示意图
10.2.2 编辑样条曲线
10.3 绘製修订云线
10.4 绘製和编辑多线
10.4.1 创建多线样式
(练习10—2):创建建筑样式
10.4.2 绘製多线
(练习10—3):绘製厨房墙体
10.4.3 编辑多线
(练习10—4):绘製建筑平面图的墙线
10.5 创建面域
10.6 创建边界
10.7 创建和编辑图案填充
10.7.1 图案填充选项卡
10.7.2 确定填充边界
10.7.3 继承特性
10.7.4 控制孤岛中的填充
10.7.5 无边界填充图案
10.7.6 渐变色选项卡
(练习10—5):更换渐变方式
10.7.7 编辑图案填充
技术专题:使用实体(Solid)命令进行填充
(练习10—6):绘製截止阀图例
10.8 用区域覆盖隐藏对象
10.9 使用Sketch命令徒手绘线
10.10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11章 利用对象特性组织图形
11.1 图层
11.1.1 了解图层
11.1.2 了解图层特性管理器
技术专题:安装配色系统
技术专题:线宽设定
11.1.3 图层工具
(练习11—1):创建并设定图层
11.1.4 保存和恢复图层状态
11.1.5 图层列表过滤
11.1.6 清理图层和线型
11.2 通过特性工具列更改对象的特性
11.2.1 改变图形的颜色
11.2.2 改变图形的线型
技术专题:控制线型比例
11.2.3 改变图形的线宽
11.3 特性匹配
11.3.1 匹配所有属性
11.3.2 匹配指定属性
11.4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12章 获取图形信息
12.1 图形级信息
12.1.1 查询图形的状态
12.1.2 查询系统变数
12.1.3 查询时间
12.2 对象级信息
12.2.1 查询对象信息
12.2.2 查询点坐标
12.2.3 查询面域/质量特性
12.2.4 查询距离/半径/角度/面积/体积
12.3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13章 文字与表格
13.1 输入文字
13.1.1 创建单行文字
13.1.2 对正单行文字
13.1.3 设定文字的高度和旋转角度
13.1.4 在单行文字中添加特殊符号
13.2 了解文字样式
13.2.1 修改已有的文字样式
13.2.2 新建文字样式
13.2.3 重命名文字样式
13.2.4 删除文字样式
13.3 输入多行文字
13.3.1 创建多行文字
13.3.2 使用在位文字编辑器
(练习13—1):创建一段多行文字
13.3.3 在多行文字中添加特殊符号
技术专题:文本区域的右键选单
13.4 编辑文字
13.4.1 通过特性选项板编辑文字
13.4.2 通过双击文字进行编辑
13.4.3 设定文字比例
13.5 插入栏位
13.5.1 创建栏位
13.5.2 编辑和更新栏位
13.6 查找文字
13.7 拼写检查
13.8 创建表格
13.8.1 插入表格
13.8.2 指定表格样式
13.8.3 在表格中输入数据
(练习13—2):绘製PPR管外径与公称直径对照表
13.9 编辑表格
13.9.1 修改表格中的文字
13.9.2 修改表格特性
13.9.3 修改单元格特性
(练习13—3):绘製建筑图纸的标题栏
13.10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14章 标注图形
14.1 了解尺寸标注
14.1.1 尺寸标注的组成
14.1.2 尺寸标注的类型
14.2 设定标注样式
14.2.1 打开标注样式管理器
14.2.2 定义新的标注样式
技术专题:创建标注样式的技巧
14.3 更改标注样式
14.3.1 选择新的当前标注样式
14.3.2 使用新的标注样式修改标注
14.3.3 修改标注样式
14.3.4 替代标注样式
14.3.5 更新标注
14.3.6 对比标注样式
技术专题:标注系统变数
(练习14—1):创建建筑装饰标注样式
14.4 标记图形尺寸
14.4.1 线性标注
技术专题:其他线性标注的方式
14.4.2 对齐标注
14.4.3 标记圆弧和圆的圆心
14.4.4 标注弧长
14.4.5 标注半径
14.4.6 直径标注
14.4.7 折弯标注
14.4.8 坐标标注
14.4.9 角度标
技术专题:标注内角、外角和补角
(练习14—2):标注起重钩
14.5 基线、连续与快速标注
14.5.1 基线标注
14.5.2 连续标注
14.5.3 快速标注
(练习14—3):标注电视墙尺寸
14.6 引线标注
14.6.1 创建多重引线
14.6.2 创建多重引线样式
14.6.3 创建快速引线
14.6.4 编辑引线
(练习14—4):标注材料
14.6.5 检验标注
14.6.6 形位公差标注
(练习14—5):标注準块
技术专题:使用快速引线(Qleader)命令创建公差标注
14.7 编辑标注
14.7.1 标注的关联性
14.7.2 编辑标注(Dimedit)
14.7.3 编辑标注文字
14.7.4 翻转标注箭头
14.7.5 使用特性选项板编辑标注
14.7.6 等距标注
14.7.7 标注打断
14.7.8 折弯线性
14.7.9 快速标注
14.7.10 使用夹点编辑标注
14.8 知识回顾和总结
……
第15章 列印图形
第16章 块和块属性定义
第17章 使用外部参照
第18章 二维製图套用实例
第19章 轴测图
第20章 了解三维坐标系
第22章 创建三维曲面模型
第23章 创建三维实体模型
第24章 编辑三维曲面模型
第25章 三维渲染
1.1 AutoCAD的起源和发展
1.1.1 起源
1.1.2 发展
1.2 AutoCAD的优点
1.3 安装AutoCAD 2014对系统的需求
1.3.1 对32位作业系统的硬体需求
1.3.2 对64位作业系统的硬体需求
1.4 启动AutoCAD 2014
(练习1—1):从“开始”选单启动AutoCAD2014
1.5 AutoCAD 2014的工作界面
1.5.1 应用程式
1.5.2 快速访问工具列
1.5.3 标题栏
1.5.4 程式视窗控制按钮
技术专题:在线上和帮助工具
1.5.5 功能区
1.5.6 绘图区域
技术专题:关于绘图视窗内各部分详解
1.5.7 命令视窗
(练习1—2):调整命令视窗大小和位置
1.5.8 状态栏
(练习1—3):切换工作界面
1.6 关闭图形并退出AutoCAD 2014
1.7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2章 AutoCAD 2014快速入门
2.1 图形档案的管理操作
2.1.1 新建档案
(练习2—1):设定默认样板
(练习2—2):通过嚮导新建档案
技术专题:切换当前编辑的档案
2.1.2 打开档案
技术专题:用其他方法打开图形档案
2.1.3 保存档案
(练习2—3):另外储存为图形档案
(练习2—4):加密档案
2.1.4 退出档案
2.2 样板档案
2.2.1 使用样板
2.2.2 不使用样板创建图形档案
2.3 向AutoCAD下达绘图命令
2.3.1 使用选单栏
2.3.2 使用右键选单
2.3.3 使用工具列
(练习2—5):调整工具列的排列
2.3.4 使用功能区
2.3.5 使用快捷命令
2.4 命令的使用技巧
2.4.1 放弃命令
2.4.2 重做命令
(练习2—6):放弃与重做命令
2.4.3 取消命令
2.4.4 重複命令
2.4.5 透明命令
(练习2—7):使用透明命令辅助绘图
2.5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3章 二维坐标系
3.1 了解坐标系统
3.2 输入坐标值
3.2.1 使用动态输入功能输入坐标值
3.2.2 笛卡尔坐标系
(练习3—1):以精确的坐标点绘製直线
(练习3—2):绘製边界框
3.2.3 极坐标系
(练习3—3):绘製长为50mm且与水平方向呈35度角的直线
3.2.4 绝对坐标与相对坐标
3.2.5 直接输入长度数值
3.2.6 正交模式
技术专题:使用正交模式的注意事项
3.2.7 极轴追蹤模式
(练习3—4):绘製螺钉图形
3.3 显示坐标值
3.3.1 静态绝对坐标值
3.3.2 动态绝对坐标值
3.3.3 动态极轴坐标值
3.4 在萤幕上选取坐标
3.4.1 栅格显示
技术专题:AutoCAD的辅助绘图功能
3.4.2 捕捉设定
3.4.3 对象捕捉
技术专题:自动捕捉
(练习3—5):绘製檯灯俯视图
3.4.4 更改十字游标和自动捕捉标记大小
3.5 替代坐标设定
3.6 点定位
3.6.1 对象捕捉追蹤
(练习3—6):绘製平行线
3.6.2 临时追蹤功能
3.6.3 点过滤器
3.6.4 “自”功能
3.7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4章 设定绘图环境
4.1 设定度量单位
4.1.1 设定图形单位
4.1.2 设定角度的类型
4.1.3 设定角度的度量方法与方向
4.2 设定图形界限
(练习4—1):设定A4(297mm×210mm)界限
4.3 认识比例
4.3.1 比例格式
4.3.2 使用注释比例
(练习4—2):向对象添加注释比例
4.3.3 自定义比例列表
4.4 其他绘图环境的设定
技术专题:关于系统变数
4.5 关于MVSETUP命令
4.6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5章 绘製点和线
5.1 绘製点
5.1.1 点样式
5.1.2 绘製单点和多点
5.1.3 定数等分
技术专题:使用定数等分的注意事项
(练习5—1):等分圆并插入图块
5.1.4 定距等分
技术专题:定距等分与定数等分的区别
5.2 绘製直线
(练习5—2):绘製等腰三角形
5.3 绘製射线
5.4 绘製构造线
技术专题:构造线的特点
5.5 绘製多段线
技术专题:直线与多段线的区别
(练习5—3):绘製跑道及指示符
5.6 绘製多边形
5.7 绘製矩形
(练习5—4):绘製小木屋模型立面图例
5.8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6章 绘製曲线
6.1 绘製圆
6.1.1 用圆心、半径方式画圆
6.1.2 用圆心、直径方式画圆
6.1.3 用两点方式画圆
6.1.4 用三点方式画圆
6.1.5 用相切、相切、半径方式画圆
6.1.6 用相切、相切、相切方式画圆
(练习6—1):绘製密封圈俯视图
6.2 绘製圆弧
6.2.1 用三点方式画圆弧
6.2.2 用起点、圆心、端点方式画圆弧
6.2.3 用起点、圆心、角度方式画圆弧
6.2.4 用起点、圆心、长度方式画圆弧
6.2.5 用起点、端点、角度方式画圆弧
6.2.6 用起点、端点、方向方式画圆弧
6.2.7 用起点、端点、半径方式画圆弧
6.2.8 用圆心、起点、端点方式画圆弧
6.2.9 用圆心、起点、角度方式画圆弧
6.2.10 用圆心、起点、长度方式画圆弧
6.2.11 用继续方式画圆弧
(练习6—2):绘製椅子
6.3 绘製椭圆和椭圆弧
(练习6—3):绘製洗手池平面图
6.4 绘製圆环
(练习6—4):绘製垫片
6.5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7章 绘图常用操作
7.1 重画和重生成图形
7.2 平移视图
7.2.1 实时平移
7.2.2 使用滚动条
7.3 缩放视图
7.4 创建命名视图
7.4.1 保存及切换视图
7.4.2 管理命名视图
7.5 视口设定
7.5.1 设定平铺视口
7.5.2 合併平铺视口
(练习7—1):创建四视图
7.6 使用捕捉旋转
7.7 用户坐标系
7.7.1 理解用户坐标系
7.7.2 控制坐标图示的显示
(练习7—2):保存与恢复自定义的UCS
7.8 选择对象
7.8.1 选择对象进行编辑的方式
7.8.2 选择图形的多种方式
7.8.3 设定选择集
7.8.4 删除对象
7.9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8章 图形编辑基础
8.1 改变图形的位置和状态
8.1.1 移动图形
(练习8—1):绘製电阻加热器的示意图
8.1.2 旋转图形
(练习8—2):绘製花形舞池
8.1.3 缩放图形
(练习8—3):缩小汽车模型
8.2 创建对象副本
8.2.1 複製对象
(练习8—4):複製衣柜内的衣架
(练习8—5):複製楼梯
8.2.2 镜像图形
(练习8—6):镜像图形和文字
8.2.3 偏移图形
(练习8—7):偏移圆和椭圆
8.2.4 阵列图形
(练习8—8):绘製建筑总平图中的铺砌场地图例
(练习8—9):城市绿化中的步行道图例
(练习8—10):绘製时钟
8.3 修改图形尺寸
8.3.1 修剪图形
(练习8—11):绘製浴缸图例
8.3.2 延伸图形
(练习8—12):绘製空心砖图例
8.3.3 拉长图形
8.3.4 拉伸图形
8.4 构造图形
8.4.1 打断图形
(练习8—13):绘製立式小便器图例
8.4.2 合併图形
8.4.3 构建倒角
(练习8—14):绘製圆柱销平面图
8.4.4 构建圆角
(练习8—15):绘製座椅侧面图
8.4.5 光顺曲线
8.5 其余常用编辑命令
8.5.1 修改对象特性
8.5.2 分解对象
8.6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9章 图形编辑进阶
9.1 通过双击操作编辑对象
9.2 在档案之间複製和移动对象
9.3 编辑阵列
9.4 夹点编辑
9.4.1 关于夹点
9.4.2 通过夹点拉伸图形
9.4.3 通过夹点移动图形
9.4.4 通过夹点旋转图形
9.4.5 通过夹点缩放图形
9.4.6 通过夹点镜像图形
9.4.7 自定义夹点属性
(练习9—1):通过夹点编辑绘製椅子俯视图
9.5 特性选项板
9.5.1 管理特性选项板
9.5.2 使用特性选项板
9.6 使用过滤器选择对象
9.6.1 使用快速选择功能来选取对象
9.6.2 使用Filter命令
9.6.3 命名和编辑过滤器
9.6.4 使用过滤器
9.7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10章 绘製複杂对象
10.1 编辑多段线
10.1.1 编辑多段线
10.1.2 通过特性选项板编辑多段线
10.2 绘製和编辑样条曲线
10.2.1 绘製样条曲线
(练习10—1):绘製钢琴示意图
10.2.2 编辑样条曲线
10.3 绘製修订云线
10.4 绘製和编辑多线
10.4.1 创建多线样式
(练习10—2):创建建筑样式
10.4.2 绘製多线
(练习10—3):绘製厨房墙体
10.4.3 编辑多线
(练习10—4):绘製建筑平面图的墙线
10.5 创建面域
10.6 创建边界
10.7 创建和编辑图案填充
10.7.1 图案填充选项卡
10.7.2 确定填充边界
10.7.3 继承特性
10.7.4 控制孤岛中的填充
10.7.5 无边界填充图案
10.7.6 渐变色选项卡
(练习10—5):更换渐变方式
10.7.7 编辑图案填充
技术专题:使用实体(Solid)命令进行填充
(练习10—6):绘製截止阀图例
10.8 用区域覆盖隐藏对象
10.9 使用Sketch命令徒手绘线
10.10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11章 利用对象特性组织图形
11.1 图层
11.1.1 了解图层
11.1.2 了解图层特性管理器
技术专题:安装配色系统
技术专题:线宽设定
11.1.3 图层工具
(练习11—1):创建并设定图层
11.1.4 保存和恢复图层状态
11.1.5 图层列表过滤
11.1.6 清理图层和线型
11.2 通过特性工具列更改对象的特性
11.2.1 改变图形的颜色
11.2.2 改变图形的线型
技术专题:控制线型比例
11.2.3 改变图形的线宽
11.3 特性匹配
11.3.1 匹配所有属性
11.3.2 匹配指定属性
11.4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12章 获取图形信息
12.1 图形级信息
12.1.1 查询图形的状态
12.1.2 查询系统变数
12.1.3 查询时间
12.2 对象级信息
12.2.1 查询对象信息
12.2.2 查询点坐标
12.2.3 查询面域/质量特性
12.2.4 查询距离/半径/角度/面积/体积
12.3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13章 文字与表格
13.1 输入文字
13.1.1 创建单行文字
13.1.2 对正单行文字
13.1.3 设定文字的高度和旋转角度
13.1.4 在单行文字中添加特殊符号
13.2 了解文字样式
13.2.1 修改已有的文字样式
13.2.2 新建文字样式
13.2.3 重命名文字样式
13.2.4 删除文字样式
13.3 输入多行文字
13.3.1 创建多行文字
13.3.2 使用在位文字编辑器
(练习13—1):创建一段多行文字
13.3.3 在多行文字中添加特殊符号
技术专题:文本区域的右键选单
13.4 编辑文字
13.4.1 通过特性选项板编辑文字
13.4.2 通过双击文字进行编辑
13.4.3 设定文字比例
13.5 插入栏位
13.5.1 创建栏位
13.5.2 编辑和更新栏位
13.6 查找文字
13.7 拼写检查
13.8 创建表格
13.8.1 插入表格
13.8.2 指定表格样式
13.8.3 在表格中输入数据
(练习13—2):绘製PPR管外径与公称直径对照表
13.9 编辑表格
13.9.1 修改表格中的文字
13.9.2 修改表格特性
13.9.3 修改单元格特性
(练习13—3):绘製建筑图纸的标题栏
13.10 知识回顾和总结
第14章 标注图形
14.1 了解尺寸标注
14.1.1 尺寸标注的组成
14.1.2 尺寸标注的类型
14.2 设定标注样式
14.2.1 打开标注样式管理器
14.2.2 定义新的标注样式
技术专题:创建标注样式的技巧
14.3 更改标注样式
14.3.1 选择新的当前标注样式
14.3.2 使用新的标注样式修改标注
14.3.3 修改标注样式
14.3.4 替代标注样式
14.3.5 更新标注
14.3.6 对比标注样式
技术专题:标注系统变数
(练习14—1):创建建筑装饰标注样式
14.4 标记图形尺寸
14.4.1 线性标注
技术专题:其他线性标注的方式
14.4.2 对齐标注
14.4.3 标记圆弧和圆的圆心
14.4.4 标注弧长
14.4.5 标注半径
14.4.6 直径标注
14.4.7 折弯标注
14.4.8 坐标标注
14.4.9 角度标
技术专题:标注内角、外角和补角
(练习14—2):标注起重钩
14.5 基线、连续与快速标注
14.5.1 基线标注
14.5.2 连续标注
14.5.3 快速标注
(练习14—3):标注电视墙尺寸
14.6 引线标注
14.6.1 创建多重引线
14.6.2 创建多重引线样式
14.6.3 创建快速引线
14.6.4 编辑引线
(练习14—4):标注材料
14.6.5 检验标注
14.6.6 形位公差标注
(练习14—5):标注準块
技术专题:使用快速引线(Qleader)命令创建公差标注
14.7 编辑标注
14.7.1 标注的关联性
14.7.2 编辑标注(Dimedit)
14.7.3 编辑标注文字
14.7.4 翻转标注箭头
14.7.5 使用特性选项板编辑标注
14.7.6 等距标注
14.7.7 标注打断
14.7.8 折弯线性
14.7.9 快速标注
14.7.10 使用夹点编辑标注
14.8 知识回顾和总结
……
第15章 列印图形
第16章 块和块属性定义
第17章 使用外部参照
第18章 二维製图套用实例
第19章 轴测图
第20章 了解三维坐标系
第22章 创建三维曲面模型
第23章 创建三维实体模型
第24章 编辑三维曲面模型
第25章 三维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