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实践》是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朱方来。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德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实践
- 作者:朱方来
- ISBN:9787302370215
- 定价:65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2-5
-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德国套用科技大学三年制学士制度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研究”(课题批准号:BIA090053)的总结性成果,书中从巨观(人才体系、课程体系)、中观(实践教学)和微观(课程建设)三个层面,结合中德具体案例,剖析了中国高职院校和德国套用科技大学(FH)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以国家首批高职示範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SZPT)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国高职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中国高职的未来发展之路。对急需了解国外已开发国家和中国高职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情况及最新发展趋势的广大中高职和普通高校的专业教师、高教(职)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尤其是高职院校、套用型本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可借鉴的经验,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案例剖析,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有实际指导意义。
前言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德国套用科技大学三年制学士制度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研究”的总结性成果。
本书的撰写旨在以国际化视野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引领,採取“三化一平台”(“三化”即“市场化”(高职发展经验提炼)、“法制化”(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和“国际化”(国际先进标桿树立),“一平台”即以几所德国套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FH)和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思路,也就是先要通过改革发展来“破”,然后借鉴国际先进标桿“立”,再结合典型对象平台进行实践探索。“破”就是在分析德国FH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总结30多年中国高职发展历程、改革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再借鉴国际先进标桿——德国职教理论和套用科技大学FH的经验,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平台20年的发展历程、重大教学改革成果和中国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突出理论联繫实际的高职特色,提出了职业套用型、技术套用型和工程套用型“三型”的套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学分互换。中国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大多限制在职业套用型和少量的技术套用型,学校定位在套用型高职,与德国FH的工程套用型人才和套用型本科、研究生相比要低1~2个层次。随着当前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的提出,高职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定位、学校使命定位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的重大转折关头,需要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本书通过对德国套用科技大学三年制学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剖析,从人才培养理念、方案、标準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出发,总结了德国FH高层次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0个方面的基本特徵,即办学模式、专业设定、专业标準、培养目标、教学计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围绕这10个方面的基本特徵,并从巨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进行了中德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结合中、德具体案例,系统总结、有针对性地比较中德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将落脚点放在本土化实践上,即通过深职院20年改革发展和创新经验,对比分析高职与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提出了“高职教学设计导向”观点,总结出巨观专业教学设计、中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微观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等深职院SZPT模式,结合深圳地方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实际,借鉴德国职教理论和套用科技大学FH经验,进行了中国高职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複合式、创新型中国高职套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套用为本、创新为魂的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三型三观一协同”框架展望中国高职发展新路: 以职业带理论构建中国高职套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系统论巨观、中观和微观的三观方式进行中国高职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协同理论明确中国高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发展之路。
朱方来研究员策划并主持本书的撰写工作,并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的审阅。本书的结构是依据研究课题的分析—归纳—综合—实践的研究技术路线来展开的: 第一章总结分析德国FH的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孙晓莉、朱方来撰写;第二章总结分析中国高职30年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深职院20年不断创新的成果,由杨开亮、朱方来撰写;第三章归纳中德两国的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巨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的对比研究,由朱方来撰写;第四章综合总结出中国高职的套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实践探索,由朱方来撰写;第五章是中国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套用型高职、套用型本科)的实际案例,由黄亚妮、朱方来撰写。全书统稿工作由朱方来和黄亚妮完成。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许多部门和教职员工为本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张凯对本书文字、格式等进行了校稿,没有他们的工作基础,我们不可能完成本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并对本书的付印等工作作出了努力;对本书提供种种帮助的人们,在此我们都表示由衷的谢意。
虽数易其稿,但书中错误难免,我们诚恳地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对可能出现的个别有争议的问题也欢迎读者与我们交流。
作者
2014年4月28日
目录
第一章德国套用科技大学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
第一节德国高等教育分类及介绍001
一、 德国高等教育的特点001
二、 德国高校主要类型001
第二节德国套用科技大学介绍002
一、 德国套用科技大学的形成、特点和发展002
二、 德国套用科技大学与德国综合性大学的比较004
三、 德国套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006
四、 德国套用科技大学的改革举措017
第三节德国套用科技大学的典型案例020
一、 德国埃斯林根套用科技大学(FH Essligen)020
二、 德国纽伦堡套用科技大学(FH Nuernberg)025
三、 汉诺瓦套用科技大学(FH Hannover)033
参考文献041
第二章中国高职院校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042
第一节中国高职套用型人才及人才培养模式042
一、 高职套用型人才定义和体系构建042
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043
三、 高职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简析046
第二节巨观领域——顶层设计子框架049
一、 高职体制: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049
二、 合作机制: 四驱理论051
三、 专业设定: 三维导向052
四、 教学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053
第三节中观领域——实践教学子框架058
一、 实践教学体系058
二、 实践基地规划062
三、 实践教学师资065
第四节微观领域——课程设计子框架068
一、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068
二、 一门课整体教学设计070
三、 一次课单元教学设计075
第五节中国高职院校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079
一、 广东省示範校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案例——教学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
促进专业建设大发展079
二、 国家首批示範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案例——汽车检测与维修
技术专业建设项目方案083
三、 国家首批示範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三年制)案例——政校行企
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090
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四年制高职2001—2007)案例——四年制高职专业试
点的实践探索与总结091
五、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套用型本科案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
深圳大学联合培养套用型本科生工作报告097
参考文献101
第三章中德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103
第一节巨观领域——体系建设比较103
一、 套用型人才培养体系103
二、 课程教学体系107
三、 课程教学模式116
第二节中观领域——实践教学比较121
一、 实践教学体系121
二、 实践教学基地125
第三节微观领域——课程教学比较140
一、 课程教学140
二、 教学方法144
第四节中德高校合作培养套用型人才的典型案例146
一、 套用型本科案例146
二、 套用型高职案例151
参考文献162
第四章中国高职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164
第一节中国高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164
一、 中国高职的发展历程164
二、 中国高职的发展模式165
三、 中国高职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167
第二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历程与独特SZPT模式169
一、 深职院的发展历程169
二、 深职院独特SZPT模式172
第三节以“三型三观一协同”框架,展望中国高职发展新路174
一、 构建“三型”新体系176
二、 进行“三观”新层次建设187
三、 探索中国高职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径199
第四节深职院SZPTATC平台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实证案例205
一、 研发为魂,立体推进“产学研用” 205
二、 合作为纽带,推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206
三、 创新为重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207
参考文献209
第五章中国套用型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211
第一节套用型高职211
一、 套用型高职提升层次211
二、 课程体系模组複合224
三、 套用为本与创新驱动227
四、 政校行企与协同育人233
第二节套用型本科240
一、 套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原则240
二、 套用型本科案例241
参考文献259
附录A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60
附录B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68
附录C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标誌性办学成果与主要荣誉/274
附录D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三二分段2011汽车运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