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左守御千户所城是明朝卫所制下隶属永宁卫的中左守御千户所(简称中左所)之城池,位在同安县嘉禾屿上(今厦门岛西南部),亦称中左所城、厦门城。
中左所设指挥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指挥百户一员、镇抚一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中左守御千户所城
- 地理位置:厦门市思明区新华路43号东侧
- 气候类型: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全天
- 门票价格:免
- 着名景点:古榕和古墙
- 城的周长:1450米
- 属性:遗址公园
建制沿革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以三丁抽一为兵,防备倭寇,
将永宁卫底下左、右、中、前、后千户所里的中、左千户所士兵调驻嘉禾屿,设中左守御千户所,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置完成。至于城池则约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时建成。厦门城原周长1360米、高6米,基广约2.9米,设4个城门、22个窝铺。城门4座依次为东“启明”门、西“怀音”门、南“洽德”门、北“潢枢”门。移永宁卫中、左千户所官兵驻军1240名戍防,厦门至此有“中左所”之称,属福建都指挥使司。与金门所城、高浦所城、以及永宁卫城、镇海卫城互为犄角,巩固了海防。
中左守御千户所城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墙增高为2.2丈(7米),四城还增设月城。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加筑敌楼四座。
景泰三年(1452年),原设于金门所的浯屿水寨因为巡抚焦宏认为“孤悬海中”而迁到中左所,但仍用旧名,直到万曆三十年(1602年)又因为距离崇武所太远而迁到晋江石狮。万曆二十年(1592年)福建南路参将移驻于此。
隆庆四年(1570年)设浯铜游兵,驻于中左所,有兵536人,由浯铜把总一员管辖,卫所又贴驾军三百名,哨船二十艘。
南明永曆九年(1655年),郑成功将中左所改为思明州,设定六官。
中左守御千户所城

清康熙20年(1681年),清军在与南朝郑氏政权的对抗中将城摧毁,至康熙22年(1683年)收复台湾后开始由福建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重修重建,并将城墙周长扩至1920米,城墙增高至9.6米。康熙24年,旧的城墙被拆除重新扩建,城墙周围长约2000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第二次重修,进行扩建。
鸦片战争时,英军攻占厦门城,城垣遂逐渐废。到20世纪初,其城墙仍依旧完好,内外城仍轮廓分明。直到1919年,由林尔嘉任会长的厦门市政会倡议开闢马路,方便交通,厦门古城墙及附属设施大部分被陆续拆除。厦门城仅存北面城墙一段,总长约80米,西北至东南走向,墙残高2-7米,呈斜坡状,顶宽3.5-6米。墙体两侧以花岗岩条石乾砌而成,中部以三合土填筑。条石长1.4米,宽0.28米,高0.3米,以横、纵相间的形式排列。
1961年厦门城遗址由厦门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厦门市人民委员会重新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在厦门建城600年之际,市政府拨款15万元对古城墙进行维修,修复城墙64米,复建城垛28个,清理环境,立碑建亭,铺造通路,并召开了“纪念厦门建城600周年大会”;
2003年8月,市文化局召开发布会,表示将在这段明古城墙基础上建一个城址博物馆;
2004年08月04日,厦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会上决定厦门城遗址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05月厦门城遗址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遗蹟
厦门城岩壁上,有清代福建水师提督杨歧珍题写了“山环水活”四个大字,山环,指的是古城东面有玉屏山,北面有万石岩,西面有狐尾山;而水活,则是向南面对着大海,时而碧波万顷,时而惊涛拍岸。
在厦门城遗址,有两处甘国宝的题字刻石,相距约10米。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甘国宝任福建全省水师提督时驻节厦门提字:
一为“瞻云”二字,隶书横刻,字径0.5米;右侧直题“乾隆辛巳荔月”;左下方直书“甘国宝题”,均楷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首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署中有澄心堂、足观堂、八风亭、方池、怪石诸胜。瞻云两字意即此地居高可以瞻望风云变幻。一说乃借《史记》称讚帝舜“其仁如天,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之典,寓歌颂“康乾盛世”之义。
一为“曼倩偷”三字,刻在一块状似仙桃的岩石上,字径0.4米;左侧署“和庵”,行书。曼倩偷这个碑刻引用了东方朔偷桃的典故。东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诙谐滑稽,善辞赋,《答客难》为代表作。后代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并将他编写成仙人。神话中是太白金星的化身,王母娘娘的蟠桃三千年一结果,东方朔就曾偷了三次。
城墙最高点有宽阔平台1处,面积约100平方米,此为厦门城最高处,檯面上的高炮掩体设施为厦门解放初期驻军所筑造,用于架设高射炮,防备国民党军的飞机来轰炸。
建筑
中左所城平面呈环形,初建时周长425丈(约1360米),高连女墙1丈9尺(约6米),开四门,依次为东启明、西怀音、南洽德和北潢枢,设有窝铺22个、城垛496个,营房987间,屯驻1240名士兵。墙体内部夯土,外皮以花岗岩条石“丁顺”垒砌。永乐、正统和万曆年间曾加修葺。清康熙二年(1663年)总督李率泰堕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靖海侯施琅重建,周长扩为600丈(约1920米),乾隆十七年(1752年)再次重修。
1919年因市政建设城墙大部分被拆除,仅存北城门遗蹟和残墙两处,位于今厦门市公安局北侧的出米岩山上,其中城北残墙长120米,残高1.5-4.5米,顶宽3.5米;东北残墙长1.5米,高1.7米。墙上存有摩崖石刻“瞻云”、“曼倩偸”(均为乾隆时甘国宝所题)和“山环水活”(光绪时杨岐珍所题)。1994年为纪念厦门建城600周年修复城墙64米并复建城垛。
城内的明代庙宇原有城隍庙、东岳庙、真武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