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是河南的古称,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万里母亲河黄河中下游,千里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东麓,山水河岳壮美、绵长相连,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省内文物古蹟、风景名胜众多,少林寺、龙门石窟、南阳武侯祠、安阳殷墟、清明上河园、铁塔、中岳嵩山、云台山、伏牛山、老界岭、白云山、黛眉山、王屋山、万仙山、八里沟、鸡公山、南湾湖、黄河小浪底、三门峡、黄河三峡、淅川丹江水库等闻名海内外。河南是新兴的科技和经济大省,GDP总量连续十多年列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以河南为主体包括周边晋冀鲁豫皖鄂地市的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为中国四大经济区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州
- 别称:中土,中原,中国
- 古称:黄河中下游河南
- 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
名称
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
河南省简称豫,古称"中州",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省会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洲。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西高东低,分为豫东平原、南阳盆地及豫西、豫北、豫南山地五部分。暖温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2至2℃,7月26-28℃,平均降水量600-1000毫米。主要有汉、回、蒙、满等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达,小麦、菸叶、芝麻、拖拉机、轴承、捲菸等总产量居全国首位。

地理
位于古时九州中心的"中州"、"中原"、东经110°22′至116°38′,北纬31°23′至36°22′,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年均气温13-15度。
历史
数十万年前即有人类居住在黄河流域,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和肥沃的黄土地创造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文化,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世袭王朝夏、商、周以此为主要生息地和国都,各个分封的诸侯国和都城。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为昆吾国、葛国、豕韦国、韦国、陆浑国、东周、原国、聃国、魏国、郑国、韩国、卫国、宋国、陈国、虢国、焦国、樊国、蔡国、黄国、许国、温国、苏国、管国、申国、沈国、蒋国、郐国、密国、巩国、道国、房国、柏国、共国、中国、戴国、吕国、江国、原国、鄢国、应国、顾国、谢国、郦国、蓼国、曾国、鄀国、南燕国(姞性)、宁邑、樊邑、潘邑等几十个夏商周诸侯国属地,“春秋中原百国”,是中华“百家姓”的姓氏族裔核心发源地和重要的姓氏寻根地。秦设河南县,汉置郡,唐正式建河南(黄河以南得名)道,宋、金分多路,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创河南省。
因在古代豫州之域,故简称豫。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王朝定都中原河南,十三朝古都中京洛阳,七朝古都东京开封,夏商管郐郑韩六朝故都郑州,殷商古都安阳,商朝故都商丘。由于重要的国之中、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中州,中原地区数千年来历代是群雄争霸、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行政
全省共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市。
特产
开封糖醋熘鲤鱼焙面原为宋代御膳名食,用黄河鲤鱼蒸製,甜中透酸,酸中有鹹,鱼肉软嫩,现"又一新"饭庄最为拿手。开封"第一楼"饭庄小笼灌汤包子小巧玲珑,鲜美可口,始于宋代。"套四宝"为宋都宾馆名菜,以猴头、海参、鱿鱼置于野鹌鹑腹腔中,再依次装入鸽子、鸡、鸭腹中,清蒸。洛阳"水席"24道菜均多有汁汤,味辣而鲜。
文艺
豫剧是中原地区河南最大剧种,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底蕴深厚,在全国广有影响。表演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曲剧、越调也流传较广。河南坠子始于清末,一人拉坠胡一人演唱,或自拉自唱。
旅游
黄河横贯全省,河南位居九州之中央,因此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八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即出现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伏义氏、轩辕黄帝等都曾在此活动。夏代以嵩山、洛阳为中心,大禹治水于豫西。殷商时代安阳附近出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自夏商周至宋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因而文物古蹟遍布全省,成为河南和中国主要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上古文化遗址,太昊陵、东周王陵、北宋皇陵等古代陵墓,古阳城、夏台、姜里城遗址、龙亭等古代城池、宫廷建筑遗址,苏秦故里、玄奘故里、杜甫故里等名人故居,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等遗存,周公测景台、观星台等古代天文设施,洛阳太学、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古代学府。自唐而盛的少林武术,源于明初的陈氏太极拳,影响极广。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中岳嵩山、滚滚万里黄河九曲十八弯、中国第一县衙内乡县衙、中国四大避暑胜地清凉世界信阳鸡公山、碧波万顷南湾湖,伏牛山脉奇特的岩溶洞穴等。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伏牛山、黛眉山、中国西峡恐龙遗蹟园、王屋山、嵩山等,都是举世闻名的自然山水旅游胜地和资源。
明 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是玉矧中州,为恢复一统之根本,而汴国尤勘定全豫之先资。”
中州桥
当初建中州桥,主要是为涧西大厂矿服务,同时兼具贯通洛阳东西城区的作用。洛阳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条状城市,城区要向西发展,必须越过涧水这条拦腰河。据史书记载:周成王时,周公建设洛邑,曾在王城西的护城河(即涧河)上建木桥一座。至唐初,又在七里河村东涧河上建木拱桥一座。但此类木桥屡建屡毁,不能长久负载车马行人,到了明代,终于建成一座石拱桥,仍在七里河村东,桥长126.8米,但仍为无情岁月所湮灭。
中州桥的使命,就是要在涧河上竖起一座永远的丰碑。大桥为三孔悬臂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孔跨径非常大,达到27米,车行道宽14米,由交通部公路总局武汉第二设计院设计,洛阳工程局机械化施工处施工,1954年10月开工,1955年12月25日建成通车。
桥成之后,1982年8月经受了一次特大洪水考验,当时洛阳一带连日大雨,洛河、涧河暴涨。尤其是涧河,流到王城公园后,河道突然迴环,不易泄洪,河水先在公园河道内蓄积漫流,淹没了河岸杂木林,越憋水量越大,积蓄了巨大能量,待转过园西南北直河道,再无土崖的阻挡包容,滚滚向南,一发而不可收。河水捲起的巨浪,没过桥墩,把中州桥东南角的河堤土崖沖毁多处,但大桥在轰然通过的洪水中巍然挺立,胆子大的人,还敢于站在大桥桥栏边观看洪水。
此为洛阳几十年未见的一次特大洪水。大水过后,技术人员巡查此桥,发现各处完好,不须大的修缮,足见中州桥的坚固耐用。此后又经多次大水,此桥始终没有出现质量问题。但随着中州路交通运输的日益繁忙,市政府在1984年决定扩建此桥,当年秋季动工,1985年春顺利完工。
扩建后的中州桥,宽度增至47米,两边慢行道各宽10米,人行道各宽3米,宽敞漂亮,设有花池。洛阳人民对扩建后的中州桥甚为满意,特在桥东北侧树碑纪念。
洛阳城区还有许多桥樑,如瀍河桥、盐店口桥、小北门桥、西关桥、五贤桥、南关桥、滹沱桥、浅井头桥、兴隆街桥、牡丹大桥、王城大桥、彩虹桥、九都桥、凯旋桥、洛河桥等,这些桥樑有的已在城市扩建中被抹去,但大部分还存在,每座都有故事,并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