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2019-09-25 15:49:27) 百科综合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于2008年12月由原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和人类学系联合组建,其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浓厚的底蕴,诸多国内着名社会学、人类学学者任教于此,如史禄国、邓初民、顾颉刚、许地山、朱亦松、容肇祖、胡体乾、言心哲、傅尚霖、黄文山、萧隽英、商承祚、杨成志、陈序经、钟敬文、董家遵、杨庆堃、岑家梧、梁钊韬、何肇发等知名学者为社会学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创办时间:2008年12月
  • 博士点:7
  • 博士后流动站:3

学院概况

中山大学的社会学、人类学有着悠久的学科历史及深厚的学术底蕴。
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可追溯到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创办之初就开设了社会学课程,1931年在文学院建社会学系,招收本科生,授文学学士学位,后又设社会学所,先后有周谷城、何思敬、傅尚霖、胡体乾、许地山、邓初民、萧隽英等学者在此任教。1939年,社会学系划归法学院。期间,社会学系师生开展了“石牌郊区生活调查”、“广东工商业调查”、“广东劳动调查”、“海南黎族调查”及“台湾社会调查”等,还编辑出版了关于劳工、统计、人口等方面的着作。私立岭南大学的社会学最初与历史学、政治学同属历史政治系,亦称社会科学系。20世纪30年代,岭南大学社会学日渐成熟,1932年设社会研究所,1937年更名为西南社会调查所,1948年又更名为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该研究所集中岭南大学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学方面的着名学者和专门人才,对西南社会和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了许多极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如沙南蛋民研究、新凤凰村调查、三水河口蛋民调查、海南黎苗调查、广州人力车夫调查、广州回族社区调查、江村调查等。其中由杨庆堃先生主持的广州近郊鹭江村的实证调查与研究,意义深远,其着作《中国社会:家庭和乡村》已译成日、意、英、法等国文字,在国际社会学界享有极大声誉。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在这次调整中被取消,中山大学迁移至原岭南大学旧址。全国高校20个社会学系只剩下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社会学系,中大社会学系由广东高校社会学系合併而成。一年后,中山大学社会学亦停止招生。
人类学的学术传统可以追溯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该所1927年8月筹办(傅斯年任筹备主任),1931年改名文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傅斯年、顾颉刚、崔载阳、容肇祖、杨成志、罗香林、钟敬文、商承祚等人均在此耕耘着述。当时,语史所下设人类学研究组,由俄国学者史禄国负责。该所倡导“实地收罗材料,到古文化的遗址去发掘,到各种的人间社会去採风俗”的田野调查实践,主张利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天文学等作为研讨学问的工具,并开启了西南民族调查之先声,调查结果以《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猺山调查专号》、《广东民族概论专号》、《蛋户专号》、《云南民族调查报告》等五种专号出版。此后,该所利用地域优势,多次对南方少数民族做实地调查和研究工作,产生了一批标誌性研究成果,如广西瑶人调查(1928年,辛树帜、黄季庄等)、云南罗罗调查(1928年,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1936年,杨成志、江应樑、王兴瑞等)、海南岛黎民调查(1937年,王兴瑞、江应樑、杨成志等)、云南摆夷调查(1937年,江应樑)等。1938年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辗转于云南和粤北地区,仍坚持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1948年中山大学文学院建人类学系(杨成志任系主任)时,在职教师有杨成志、戴裔煊、岑家梧、梁钊韬、张为纲、顾铁符等。不久之后人类学系被取消,部分教授到了台湾、美国,部分教授调到北京、武汉等地参加民族学院的筹建,其余的进入社会学系。195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被取消后,人类学系教师在历史学系继续开展人类学研究和招收研究生。
1981年,中山大学在全国率先复办人类学系,梁钊韬教授任系主任,并首批覆办社会学系,何肇发教授任系主任;同年,人类学获博士授予权(国家首批博士点单位),社会学获硕士授予权;人类学系成为国内人类学唯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自此,人类学和社会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0年获社会学专业博士点;2002年人类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人类学专业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複评,社会学专业被批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12月,人类学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联合组建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公布2012年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显示,中山大学社会学学科名列第四。
学院现有教授24人,副教授27人,讲师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51人。师资队伍学源结构合理,主要来自英国、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多所着名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0%。近年来,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画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7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5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校级12人),入选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首席专家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学院办有学术刊物《南方人口》(CSSCI来源期刊),建有人类学博物馆,并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考古学实验室。学院与国外、境外诸多着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係,同时由于毗邻港澳,与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繫。(数据截止2015年3月

教学理念

学院秉承中山大学“善待学生”的办学核心理念,坚持“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开展以传承大学文化为主体的多层次素质教育,且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加强与海外的教学合作,有力地推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进步。
学院现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授权点6个,硕士授权点7个,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MSW),人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社会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其学源结构合理,主要来自于英国、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多所着名大学,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1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画”讲座教授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画”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4人。学院现有学生总数969人,博士研究生87人,硕士研究生172人,本科生710人,其中留学生人数(含港澳台学生)16人。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专业简介

社会学
中山大学社会学学科是在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覆建的社会学学科点之一,并于1981年全国首批获得社会学专业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批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并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社会学专业自恢复、重建以来,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但是整个华南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而且在中国社会学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并藉助与香港地理毗邻的优势,发挥着中国社会学与香港、国际社会学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樑 作用。在2008年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比中,中山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在全国排在并列第三名。
在科学研究方面,形成几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城市与社区研究、人口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劳工研究。其中 在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社会学、产业集群、消费社会学、农民工、城中村、港澳社会、大跃进时期的人口等研究领域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工作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于2000年设定,并于2004年获批招收硕士研究生,于2009年获得全国首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的授予权。社会工作专业自成立伊始,便藉助与香港毗邻的优势,引进国际化的社工培养理念,加强与香港社工培养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以专业教师和香港注册社工为主,本土社会工作机构前线人员为辅的专业督导培养模式。
本着教学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目标,社会工作专业建立了由本系师生注册成立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启创社会工作发展协会”、“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和“中大-香港理大映秀社工站”,创办了3个社会工作基地,与31个社会工作机构签约成为我们稳定的专业实习与科研基地。同时,学校投入近120万元,建设了有231平米、设备先进的社会工作实验室。
人类学
中山大学人类学学科是我国最早复办的人类学学科点,于1981年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最早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教育办学层次。人类学专业于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重点学科通过複评。人类学专业凭藉浓厚的底蕴与强大的师资,现已建设成为对国内外人类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中心。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居于领先地位。
在科学研究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建成了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等多个分支学科体系,并形成了特色的四个研究方向: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族群与区域文化、民族考古学、历史人类学。在继续保持现有的教学和科研领先地位的同时,人类学力争在国际学术界进入一流行列。继续加大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族群与区域文化、民族考古学、文化遗产研究等四个方向的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类学学科。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山大学人类学学科。并成为政府、科教机构、文化传媒等领域培养、提供专业人才的科研基地,为政府、机构等提供重要谘询、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考古学
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是华南地区高校唯一设定的考古专业,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考古人才培养层次;拥有博物馆、考古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完整的科研教学体系。拥有团体考古发掘领队资格。自1920年代始傅斯年先生、顾颉刚先生就在中山大学开创将考古学与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及历史学相结合的学术传统,延续至今。1956年在历史系建立考古教研室,1961年招收民族考古方向研究生,1972年正式招收考古专业学生;所编教材《考古学通论》为教育部指定教材,并先后发现了马坝人、西樵山石器加工场、和黄岩洞人等。
在科学研究方面,民族考古学是考古学专业的特色研究之一。广东与华南考古研究和教学是考古学专业的根本,从1920年代起,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考古学会即开展过岭南地区的考古工作,先后出现了一批造诣深厚的学者,也出版了大量的论着,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

师资力量

教工人数
81
教授
24
副教授
27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
1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画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
8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级)
1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省级)
2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校级)
12
中山大学“百人计画”引进人才
14
专业机构

专业设定

博士后流动站(3个):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一级学科)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博士授权点(7个):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文化与认知
硕士授予点(7个):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社会工作
本科专业(5个):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工作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社会工作硕士(MSW)、文物博物馆硕士

机构设定

研究机构名称
成立时间
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
1979
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1987
中山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1997
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
2000
中山大学社会複杂性与人工社会研究中心
2000
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与中文系合建)
2001
中山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
2002
中山大学华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中心(与广东省博物馆合建)
2003
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
2004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
2004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与历史系合建)
2004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 (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与哲学系合建)
2004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 (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
2006
中山大学消费与发展研究中心
2006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2008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
2009
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
2009
中山大学环境与身心健康维护研究中心
2009
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
2011
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
2011
中山大学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2013

科学研究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学院教师秉承学术传统,重视科研创新,在国内相关学科诸多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并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
特色研究方向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族群与区域文化、民族考古学、历史人类学、民俗与非物质遗产、宗教学与宗教人类学、套用社会学(社区研究、经济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消费社会学、旅游社会学、劳工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套用人口学(人口与社会变迁、人口流动、老龄研究、香港人口和移民研究)。
科研项目
2006至2008年,学院教师承担了136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项目和政府横向项目,10项国际合作项目(如世界银行、LUCE、FORD基金会资助课题等),立项经费超过2400万元,其中包括2项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并有1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
学术论文与专着
2006~2008年,学院教师共出版专着教材37余部,其中包括人类学4套丛书20余本,在《社会学研究》、《考古学报》、《民族研究》、《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Elsevier Scien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等国内外知名权威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54篇,其中SSCI收录论文35篇,CSSCI收录论文250篇,另外还有许多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转载,显示出较强的科研实力。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