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2019-08-23 07:54:34) 百科综合

中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于2000年5月成立,是“国家化学学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从事实验教学的单位,直属学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和化学学院领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山大学
  • 创办时间:1924年
  • 类别:综合性大学
  • 所属地区:广东省

中心简介

“中心”由珠海校区和广州校区两部分组成。
“中心”在珠海校区建有化学实验大楼,设基础化学实验室,可同时容纳近900名本科生做化学类的教学实验;在广州南校区设现代化学技术实验室和综合化学实验室,位于康乐园内。
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设定四个课程教学组,即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组、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课程教学组、综合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组、化工实验课程教学组,分别负责“基础化学实验”、“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综合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和“化工专业实验”等五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上述门课程面向化学、物理、材料、医学、药学、生命、环境、地球、大气、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生班(7年制)等学科专业开设各层次化学实验,每年全校学习化学实验课程的学生人达3000多人,总人时数近59万/年。四个课程组和三个实验室同时负责组织并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室开放,培训实验教学人员。
“中心”队伍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
“中心”的教学与管理队伍採用固定编制、流动编制及聘用制相结合的用人机制。目前,“中心”有专职教师和技术人员共28人;各实验课程负责人均通过公开招聘、由具有博士学位并具海外留学(或境外工作)经历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实验指导教师在全院公开招聘,形成了一支以坚实的科研基础为依託、由热心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教师组成高素质师资队伍。实验室主任聘请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实验技术人员全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
“中心”倡导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私为大”的师德师风。
目前,“中心”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占专职人员总数的32.1%,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专职人员总数的35.7%;实验教师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占70%以上,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素质高、责任心强、精力投入、热爱实验课教学、勇于改革创新的教师和实验技术队伍已成为“中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这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为深化教学改革、落实教改措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中心”自成立至今,先后得到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教学建设经费的专项支持,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实验环境优美;“中心”实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研究活跃,教学改革成果显着;“中心”管理科学,教师队伍稳定,教师素质高。“中心”已成为我国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实践基地,在全国已形成良好的示範和辐射效应。

教研经费

经费来源

1、学院“985工程”建设项目1000万元,购置了核磁共振仪(Mercury Plus 300)、粉末X射线衍射仪(D/MAX2200VPC)、组合式萤光寿命与稳态萤光光谱仪(FLS920)、磁学性质测量系统(MPMS XL-7)、圆二色光谱仪(J-810)、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HP)1100)、凝胶成像系统(IS-5500)、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2010A)、萤光分光光度计(RF-5301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3150)等仪器。
2、学校“211工程”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教学设施建设”专项经费138万元,学院自筹经费38万元,购置了萤光分光光度计、全自动旋光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分析测试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
3、学校“985工程” 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教学条件建设”专项经费767.5万元,学院自筹经费28万元,购置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电浆发射光谱仪(ICP-AES)、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凝胶色谱仪、数字式密度仪、气相色谱仪/FID/ECD、快速反应混合装置、冻乾机、萤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以及分两批购置了常规的小型化学检测仪器、化工实验设备和高分子加工设备等。
4、日常实验教学及仪器设备维护费120万元,主要用于日常实验教学及仪器设备维护。
5、实验教学改革及开放实验经费35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内容改革,新开实验探索,实验教学仪器研製,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开放实验。
6、国家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经费及创新化学研究基金6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环境建设、网路建设、图书资料购置、实验教材建设、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等。

经费主要投向

上述经费用于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实验室环境建设、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更新、网路建设、图书资料购置、新实验开发、实验教学仪器研製、实验教材建设等。

发展历程

中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于2000年5月成立,是“国家化学学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从事实验教学的单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24-1999年。中山大学化学系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首批建立的理学系之一。至1949年,已成为国内高校中师资力量最强、学术水平最高的化学系之一。自新中国成立至1999年,在各级政府及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系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化学系在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诸方面均取得很大进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化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在这一时期,化学系下设无机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教研室、有机化学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化学教研室、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和化工基础课程教学组等机构,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高分子实验室、化工基础实验室分别附属于前述各个教研室或课程组,分别开设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化工实验等基础实验课程,同时开设中级无机化学实验、高等分析化学实验、中级有机化学实验、中级物理化学实验、高分子专业实验等专门化实验课程。1994年,成立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下设化学系、套用化学系和高分子材料科学系,各实验室的归属和实验课程设定依然保持了原来的体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化学专业于199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翌年开始了全面建设工作;在这一阶段,化学基地建设经费是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来源;1998年底我院化学基地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中期检查。
第二阶段: 2000-2001年,是“中心”的创建阶段。上述实验课程体系及有关教材虽然对化学人才的培养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不强、验证性实验过多、发挥实验自身能动性和主体性作用欠缺、实验教学安排未能很好地揭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等局限性,以及存在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浪费现象。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由于主讲教师仅从各门课程本身出发来考虑实验安排问题,这就导致实验内容比较单一、部分重複,无法反映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不能很好地、全面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系统研究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必须对化学实验教学体系重新进行最佳化设计。
建立科学的、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化学人才要求的化学实验新体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实验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2000年初,我院提出了建设“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我们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将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级化学(专门化)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与最佳化,对化学类和近化学类专业,独立设定了“基础化学实验”、“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综合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和“化工专业实验”等六门课程,按此组织实验教学。同时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验课考核和优秀学生培养机制、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体化的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为了革除以往教学实验资源效益低等弊病、适应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要求,学院于2000年5月进行机构设定改革,撤消了原来的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化学实验室、化工基础实验室、各专门化实验室,成立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基础化学实验室”、“现代化学技术实验室”和“综合化学实验室”,由它们分别承担上述六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中心”直属学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和化学学院领导。“中心”在珠海校区建有化学实验大楼,设基础化学实验室,可同时容纳近900名本科生做化学类的教学实验;在广州南校区设现代化学技术实验室和综合化学实验室,位于康乐园内。
“中心”统管全院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研究本科化学教育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的改革,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方案,检查、监督实验教学的运作情况;统一调度全院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人员;统一管理、保养和维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统一规划使用实验教学经费和仪器设备费;统筹安排实验内容,负责实验课程建设和实验教材建设;负责实验课程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选聘和考核工作等。
在这一阶段,“中心”得到了化学基地建设经费的大力支持,对部分实验室进行了装修、更新了一批教学实验仪器;“中心”制定了多项管理制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内容更新等取得显着成效;大面积开设“开放式、研究性”实验,设立“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建立了创新化学人才培养新机制。
第三阶段: 2002年-至今,“中心”先后得到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基地)”、“211工程”和“985工程”教学建设经费的专项支持,购置了一大批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新开设了一大批基础性实验、“开放式、研究性”、继续实施“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对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显着成效;2004年10月我院化学基地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评估和验收,获得高度评价;“综合化学实验”入选“2005年广东省精品课程”,也是入选的唯一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进一步完善了20项“中心”管理规程,使“中心”管理迈上了科学化、制度化、网路化的轨道。
“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实验环境优美;“中心”实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研究活跃,教学改革成果显着;“中心”管理科学,教师队伍稳定,教师素质高。“中心”的创新性和开放性特色鲜明,已成为我国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实践基地,在全国已形成良好的示範和辐射效应。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