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2019-07-21 15:35:59) 百科综合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Sun Yat-sen University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位于广东广州,是隶属于中山大学的二级学院,是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之一。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866年立的博济医学堂、创办于1908年春的广东光华医学堂以及创办于1909年春的广东公医学堂;1953年、1954年,三校合併,组建华南医学院;1956年,改名为广州医学院;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称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併为新中山大学,并成立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共有在院全日制学生总数413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619人、成人本科生843人、硕士研究生287人、博士研究生224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452人),教职工总人数473人(其中专职教师192人,教授、研究员、主任技师6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技师84人);下设9个系,开设有6个本科专业;共有附属医院7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 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
  • 简称:中山医学院 SYSU-SOM ZSSOM 
  • 创办时间:1866年(1957年得名)
  •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广州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医学
  • 主要院系: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麻醉学系、医学影像学系等
  • 现任院长:黎孟枫
  • 硕士点:6个(一级学科)
  • 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
  • 博士后流动站:2个
  • 国家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截至2015年3月)
  • 主管部门:中山大学
  • 学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

历史沿革

办学源头

  • 岭南大学医学院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
中山医学院中山医学院
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内设医学堂。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
1886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
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
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併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 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
191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
1928年,更名为广东光华医科大学。
1929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1952年,更名为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
中山医学院旧照中山医学院旧照
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
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1925年,併入国立广东大学。
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三校合流

  • 中山医科大学
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併组立华南医学院。
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併,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

合併重组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併为新中山大学,并成立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2010年11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共设有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麻醉学系、医学影像学系、康复治疗学系、医学检验系、眼科视光学系、法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等9个系。截至2015年3月,该院共开设有6个本科专业。
系别开设专业学制
麻醉学系
/
医学影像学系
/
康复治疗学系
康复治疗学
四年制
医学检验系
医学检验
五年制
眼科视光学系
/
法医学系
法医学
五年制
生物医学工程系
/
临床医学一系
临床医学
八年制
基础医学
五年制
临床医学二系
临床医学
五年制
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共有教职工473人(专职教师19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主任技师6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技师8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画”人才5人,国家“青年千人计画”人才4人,广东省“珠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973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画”获得者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4人;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蓝田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黎孟枫
国家“千人计画”人才(5人):张辉、袁岩、杨天新、陈列平、王荣福
国家“青年千人计画”人才(4人):李义平、李博、杨克礼、赵蔚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颜光美、潘景轩、李隽、项鹏、周家国
973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余新炳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获得者(6人):姚志彬、高国全、周家国、李隽、项鹏、周洁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2人):颜光美、姚志彬
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王庭槐、詹希美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黄曦、李隽 、项鹏、周家国、周洁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黎孟枫)、外科学教学团队(梁力建)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共有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二级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药理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二级学科):病原生物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基础医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
  • 学位点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名称(研究生招生专业)授权时间
生物学
071003
生理学
1981.11
071005
微生物学
1981.11
071006
神经生物学
1998.06
071007
遗传学
1984.01
071009
细胞生物学*
1998.06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981.11
基础医学
100101
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1981.11
100102
免疫学
1981.11
100103
病原生物学
1981.11
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981.11
100105
法医学
1981.11
100120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2004.02
100121
分子医学
2009.10
临床医学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2000.12
中西医结合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1996.05
药学
100706
药理学
1981.11
生物医学工程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1986.07
注:除带“*”专业只招收硕士研究生以外,其余均可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广东省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3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广东省精品课程11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範课程1门。
  • 质量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临床医学、法医学
广东省名牌专业(2个):法医学、预防医学
广东省特色专业(5个):临床医学、法医学、麻醉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3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中心、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法医病理学》、《实验生理科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影像学》
广东省精品课程(11门,含国家级8门):《病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医学影像学》、《医学统计学》、《外科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生理科学》、《法医病理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範课程(1门):《病原生物学》
  • 教学成果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共有1篇博士论文入选中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论文获中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2009年,该校学生获第十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0年,获首届中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1年,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二届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特等奖1项。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共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热带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脑功能与脑疾病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广东省抗病原微生物药物与免疫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疾病模式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热带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据2015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在2006年以来,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2.5亿元;获国家973首席项目1项、课题5项,国家863课题8项,国家重大专项平台及课题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8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7项。
2008至2014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获省部级科技奖14项,获得授权专利数34项;2014年,获得科技经费总计4200.5万元,发表SCI论文数171篇。

学术期刊

  •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原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定的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已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誌》(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资料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核心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CAJED)等引文数据统计分析系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医学类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生物科学)》、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收录期刊。

医疗机构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共有附属医院7所。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注:包括院本部、东山院区,开放床位2850张,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
2、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注:包括院本部、南院区、增城院区及南校区门诊部,开放床位2140张,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
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注:包括天河院区、岭南医院、粤东医院三个院区,开放床位2880张,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
4、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注:开放床位320张
5、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注:开放床位1500余张,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
6、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
注:包括员村院本部和瘦狗岭北院区,开放床位1200张,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
7、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注:开放床位1465张,三级甲等医院

文化传统

校训

原中山医科大学校训:
原中山医科大学校训原中山医科大学校训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校歌

托起生命的太阳
——原中山医科大学校歌
作词:钟山嶷 作曲:郑秋枫
人生总会遇到许多艰难,信心永远和我们做伴,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只要我们勇敢的向前,成功不会成为期盼。
苦与痛对我们的考验,只要坚强就没有难关。
微笑着学会勇敢,人生才会变得灿烂。
就让我们绽放出光芒,让世界知道我们的坚强。
就算前方有再大的风浪,阳光总会在我们身旁。
任何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用一生创造的辉煌。
用我们坚强的臂膀,托起生命的城墙。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院长
黎孟枫
党委书记
吴忠道
党委副书记
黄诚
副院长
高国全、张辉、李冠宏、陈琼珠
参考资料: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