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校是南京国民政府设定最早的军事教育机构。1927年11月国民政府在南京筹设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于次年3月开学。1928年兴办之初它直隶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中正、李济深、何应钦分任校长、副校长和教育长。1929年以后张治中接任教育长,实际负责军校教育、校务一切事宜,直至抗战开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 创办时间:1927年11月
- 所属地区:南京
- 类别:国立
- 学校类型:军事
- 学校属性:军事教育机构
- 主要院系:学科与术科
- 知名校友:张治中
- 信仰:三民主义
- 国家:中华民国
- 首任校长:蒋介石
- 所属部门: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办学宗旨

南京中央军校的办学宗旨完全服从于蒋介石的统治需求,主要为其培养陆军基层军官,并短训部分在职军官,以此建立一支以黄埔系为骨干并具现代化训练素质的国民党武装。据此,军校的教育体系,是以养成教育为主,兼含补习与召集教育。
报考条件
养成教育,也即培养初级军官及特殊军事技术人才的正期学生教育。其每年通过考试招收新生一期。招考标準十分严格,规定投考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的学历;
(二)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
(三)体格须健康无疾病,并符合一定的身长和体重标準。
考试程式
投考者的考试程式,分初试、複试两级。先在各省进行初试,初试及格后到南京本校複试。考试的科目为党义、国文、外语、中外历史地理数理化。
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证章

养成教育的修业期限,起初各期长短不一,自第八期开始制度化,学制定为三年:第一年为入伍生教育,入伍教育期满后,经考试合格并根据志愿和考试成绩分别升入步、炮、骑、工、辎重等各兵种学生队,实行为期两年的正式学生教育,也即军官候补生教育;期满之后分配到各部队任见习官半年,随后即可以少尉军官补用。
除正期学生的养成教育外,南京中央军校还兼办中级以上军官的补习教育和应特殊需要而进行的召集教育。此类教育基本上均属军官短期训练班性质,受训者大多系在职或失业军官,其也称学员教育。养成教育、补习教育和召集教育的分类兴办,使南京中央军校的规模和影响超过了同一时期的任何一所军事学校,从而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教育重心。
迁移历史
南京中央军校自1928年兴办到1937年西迁成都止,历时10年,共招训正期学生8期,也即第六期至第十三期,以及各类军官班若干期。
历程阶段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作三个阶段。
历程阶段
第一阶段
为1928年春至1929年冬。这是军校的草创阶段,其办学条件和各种教育设施均较粗陋。教育方面主要是收容前黄埔军校和其它军事教育机构遗留下来的学生,併合在宁新招的学生,先后编为第六、七两期实施教育训练。初建的军校已开始捲入蒋介石的“讨逆”活动,1929年10月,第七期全体学员生均奉命参加了蒋冯战争。
第二阶段
为1930年春至1937年春,从第八至第十三期军校教育步入了正轨化时期,在学生招考规则、教育期限、教育程式、教育计画和教学内容诸方面都日臻完善和规範化。而德式教育的採用更使军校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与此同时,军校还根据蒋介石的指示扩大了正期学生在全国的招生範围,由原先集中于南方,而扩展到黄河南北和边疆各省;并且举办了大量的军官补习教育和召集教育,其中许多短训班是直接配合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从而使军校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达到其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
为1937年5月至1937年10月。这是南京中央军校的最后阶段,战前準备和战时搬迁是这一阶段军校的主要活动。
专业教育
专业分类
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军事训练中心的中央军校,其军事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力求学生“修得军事知识与各兵科初级干部必要之技术与指挥能力”。由此,军校正期学生的军事教育在前两个年度,均是修习初级军官所需的基本军事知识,所学课程各兵科大致一样(除第八期外,一般入伍生期间不分兵科,升入学生期后再分兵科)。内容分为学科与术科两大类。学科,系讲授军事学之原理,包括军事学、政治学和普通学三个部分。军事学基本内容是典範令、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地形学、通讯学、航空学、战车学、瓦斯学、输送学、军队教育、卫生学、经理学等;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是党义和政治训练;普通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史地及外语。
教育历程
术科,系根据军事学原理,演习一切作战上之技术。其基本内容是制式教练、战斗教练、野外演习和实弹射击与小部队之指挥练习等。
第三个年度,学生则被授以各兵科专门学识及技能。
正期学生之外的各类军官短训班,则在一般学、术科教育的基础上,再根据各班的专业特点施以特种专门训练或高层次的提高教育。如步兵重兵器训练班,在学科方面主要授以器械学、射击学和观测教练;术科方面则着重于步兵榴弹炮教练、八二迫击炮教练、以及各种加农炮和马克沁机关枪教练等。
军校制定了各种细緻的教育进度预定表等,按照所开课程编纂一批相应教材,并收集各种现成军事书籍,“斟酌损益”,修改使用。对教育的结果也十分注重。建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通过各项考试,一方面检定学生对于学、术两科理解之程度,及套用之能力,另一方面鞭策学生在学业上不断进取。
军事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状况。南京中央军校对教职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规定教官任用,必须由教官资格审查委员会进行资格审查,然后再呈请学校委任。被委任到校服务的人员必须以一个月为试用期,在此期间将审查其经历是否确实,精神是否充足,思想是否纯正。试用期后再须经过三个月的代理工作,最终才被补授实职。军校每年还对教职人员进行一次考核,凡“服务勤慎或卓着成绩者”将分别得到嘉奖、晋薪或记升、晋级等奖励;凡“学力欠缺或放弃职守者”将分别受到警告、降级、免职等处分。同时,军校还强调所有教官必须精通英、德、日其中一种语言,以使其能“直接探求各国之最新军事学术”,更好胜任现代军事学术的教学工作。
军校当局对教职人员的严格把关,一方面确使军校召集到一批颇具才识的军事理论教育家,有助于军事教育的发展和军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录用了一批所谓“思想纯正”,能够“效命党国”的军事教官,从而也强化了蒋介石对于军校的直接控制。
陆军官校歌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澈,纪律莫放鬆,
预备做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领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
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顾名思义就是隶属于中央军校的教导部队,教导部队在国军军语中有一种示範性质。中央军校为蒋中正事业之始,所以蒋介石非常钟爱这个学校,最新的装备、训练课程与部队编装往往先由军校实验。而军校本身也一直维持一支有实战能力的团级步兵教导部队与若干连营级特种兵教导部队。从北伐开始,军校就有以教导部队编成实战部队参战的习惯。甚至五期、七期有将学生编成混成团参战的记录。军校五期因此有大量学员在龙潭战役中阵亡,成为早期军校毕业生中较少的一期。
成立背景
一九三0年五月,中央军校编成一支两旅六团制的教导第二师,是早期教导部队的极盛期。这个教导师将所有军校的新锐武器都编进去,其特种兵有两个炮兵团(即军校的两个教导炮兵团),再加上骑兵连、工兵连、辎重连、学兵营与战车队,可谓精锐尽出。在中央军之中战力仅次于冯轶裴的教导第一师。教二师战后改为着名的第四师。
在中原大战结束之后,军校以德国顾问的规划开始编组教导总队,这个总队成立于一九三一年一月,最初编制两个步兵营及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炮连、特务连及通信连。部队由原教二师特务营、炮兵团、工兵团、骑兵团各一部、军校卫兵队抽出考编。这个团级部队主要用于德式步兵团编装之试验以及新武器的研究。总队长唐光霁少将为保定军校毕业的原西北军军官,擅长训练,北伐之后在中央军校任职。总队附朱宗海为炮兵教官,张铎为原教二师的参谋处处长,主持总队的参谋业务。两个步兵营规模不大,而且缺乏实战经验,主要用于编装实验;炮兵连操作德造卜福斯山炮;工兵连以新配器械演练架桥、筑城、爆破(铁材、木材及混凝土之各种类型);骑兵连逐渐操作机踏车辆;通信连以有线电之布设为主。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发展历史
一九三二年
三月,总队长改为朱宗海上校。九月,改为保定六期毕业的高级教官章履和少将。在此期间这支部队都只是纯示範性的实验部队。
一九三三年
六月,总队长改为桂永清少将。桂氏到任之后立即发挥其着名之组织长才,大力扩编教导总队成为一支野战部队。桂氏首先编出一个完整的司令部,两位总队附周振强与张坤生都是其军校一期同学,参谋处(主任温祖诠)、副官处(主任张炳东、金声)与经理处(主任王汉英)一应俱全。部队则改为第1团,辖步兵3营、步榴炮连及通信连,团长周振强。总队直辖军士营、特务连、骑兵连、工兵连、通信军士连、军官教育队、卫生队、军乐排、汽车队。总队编制完成之后调防孝陵卫,再度成为正式的战列部队。
一九三七年
总队扩为三团制,参谋长为符昭鶱。辖第一团周振强、第二团胡启儒、第三团张坤生(后易马威龙)、军士营、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连、通讯连、特务连、37高炮连、自动车队、卫生队、军官教育总队、军乐排、修械所,并列为一九三五年第一期整训部队。
西安事变教导总队初试啼声,整整一年之后这支众所公认国军最精锐的部队在长江边全军覆没,回顾前史,能无浩叹。
教导总队自南京撤退之后,即转往武汉整训,陆续收容流散官兵,新募人员,以原本储于后方仓库的武器装配新兵。在沪战时原本有一个系出湘军两旅四团制的第四十六师损失太重,残部拨入第十一师与第六十一师之后师部到湖南整编。
教导总队的第一仗是西安事变时的渭南战役。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讯息传到南京时,教导总队正在举行运动会,总队长桂永清将军宣布停会,召集全体官兵宣布讯息,全总队营长以上军官集体要求进攻西安。十五日,教导总队就在南京煤炭港上车,开赴郑州。十七日到华阳。十八日,教导总队步行到渭南东乡。
十二月十九日凌晨九时,教导总队向渭南攻击前进,炮兵向渭南后方延伸射击,破坏第一○七师后方交通线,交辎学校战车营战车在第一线展开,掩护教导总队第一团与第二团进攻渭南,骑兵团侧翼推进迂迴。上午九时攻占渭南县城,叛军向西安退走。此役总队阵亡士兵三十九员,负伤五十余员。何应钦接报后急电桂总队长事变可盼和平解决,教导总队于是兵屯渭南。这是教导总队及战车营的第一仗。
抗战军兴,教导总队由副总队长周振强率领参加淞沪会战。周振强以一个团攻击公大纱厂日军阵地,该团猛攻三日伤亡过半,调到南京整补。桂永清当时正在英国参加英王加冕,闻讯急忙回国。九月桂永清返抵国门,晋见何应钦上将,何上将谕知桂氏将调教导总队入川扩编成为第二期準备军,固守长江上游。桂永清返回总队之后召集营长以上官佐开会,慷慨陈词:“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到后方扩军,大家升官,我升集团军总司令,你们营长升团长,团长升师长,旅长升军长。另一条是到前方作战牺牲。长期以来,其它部队拿国难薪,只有我们拿全薪,论装备我们是全新德式。现在全国部队纷纷请缨参战,我们却到后方扩编,虽属命令,扪心自问,能无愧疚?别人一定说我们怕死畏战。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现在请各位表决……”。结果全体军官一致要求上火线。桂总队长马上报告蒋委员长及何应钦部长,蒋委员长乃将总队三个团调到湖南扩建,总队主力调入淞沪战场。
十一月六日总队到达上海,直接投入苏州河畔八字桥阵地接替第一军阵地,桂永清与参谋长邱清泉均在第一线巡视,教导总队死守阵地,日军敌前以橡皮艇强渡,被杀的血染河水。直到十一日金山卫被突破讯息传来,总队才奉命撤退。
教导总队原本奉命直接撤到湖南,结果唐生智找何应钦吵架,吵到蒋委员长面前,硬是将教导总队留在南京。十二月七日,日军攻抵南京光华门前,教导总队奋起抵抗。八日守军第二团吴幼元营长被日军空袭重伤,第二团团长谢承瑞亲临督战。桂总队长闻讯,亲率医官到光华门火线救护吴营长,并要求第二团官兵效法岳家军精神,不为日寇捍动。教导总队主战场在紫金山,守军营长阵亡五员,伤亡殆尽。第五团邓文僖团长退出紫金山之后率部坚守最后阵地天堡城,桂总队长亲到天堡城督战,宣称与阵地共存亡。左右皆劝桂将军撤离,桂将军坚决不肯。
一九三七年
十二月十一日下午六时,唐生智召集守军各部队长,下令撤退。桂永清离开阵地赴会,会议结束之后桂氏派人通知各团长撤退,自己就先前往下关渡江。这是大家争议很久的桂氏临阵脱逃的说法。其实桂氏亦坚持到最后一天,部队由团长掌握撤退亦在情理之中,桂将军可能也不知道撤退会如此惨烈。
一月,军政部就以第四十六师师部及少量官兵与教导总队合编,成为新的第四十六师。
第四十六师师长原为戴嗣夏将军,此后即调军政系统,抗战时累官到军训部东南区督训处中将处长,一九四六年三月退役,一九五一年四月镇反中被处决。第四十六师原本已有一定之中央化,副师长为军校一期之孙常钧将军,参谋长为四期的黄华国将军。而第四十六师原来的官佐水平甚高,戴将军本身是保定九期、陆大九期之高材生。他底下的旅、团长也多是保定同窗,素质整齐。
一月合编之后师长改为桂永清,副师长李良荣(原航校特务团团长)、周振强。二月桂氏升任第二十七军军长,师长由李良荣将军递补(标準的连升三级),所属第一三六旅旅长鲁渭平(保定一期、陆大特四期)、李昌会;第一三七旅旅长曹典江(保定三期)、李蔼堂均为老第四十六师班底;由马威龙将军率领的第一三八旅则为原教导总队。
第四十六师整训近半月,稍复元气即开往兰封作战,伤亡五千余员,旅长殉职一员重伤两员。战后桂永清、李良荣均免职,第二十七军番号撤销。第四十六师只剩三千残兵,往昔宣赫一时的教导总队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第四十六师的残部以同学关係跟着胡宗南西撤,所以理所当然地由胡宗南整编。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正式委胡系将领黄祖勛将军为师长,辖第一三六旅王翰卿、第一三八旅王隆玑。后来跟着刘进第二十七军到太行山打游击,颇为狼狈。一九四四年一月纳入第五十七军。十二月第五十七军空运霑益。一九四五年二月华南国军整编,第五十七军裁撤,第四十六师也随之裁撤,充编第八师,成了第五十四军的一部份。教导总队至此完全终结。
南京战役时的序列
在作战期间,教导总队奉军政部命令扩为三旅六团制甲种师。教导总队此时已有的三个团完全是德械装备与编装,步兵团有三个步兵营以及第十连(步榴炮连。编有IG18-75轻步兵炮,三排六门。射程5400m),第11连战防炮连(47奥造平射炮),第12连通信连,第13连输送连(次序或有误)。步兵营辖步兵三连、重机枪连、82炮排及通信排。总队原本即储藏大量装备,所以扩编的六个团有三个团以干部在后方整训,仅三团参战。总队在南京战役时序列如下:总队长桂永清中将,副总队长周振强少将,参谋长邱清泉上校,参谋处万成渠上校 (余不详)第一旅,旅长周振强少将,参谋主任马连桂中校第一团,团长秦士铨上校(后易周石泉中校)第二团,团长谢承瑞上校第二旅,旅长胡启儒少将,参谋主任廖耀湘中校第三团,团长李西开上校第六团,团长刘子淑上校第三旅旅长马威龙少将第四团,团长睢友兰上校第五团,团长马威龙少将(兼)(后易邓文僖上校)炮兵团,团长楼迪善少将工兵团,团长杨厚彩少将辎重团骑兵团通信营、军士营、特务营、兵工连、小炮连(连长严开运少校)其中第一、三、五团即为德械步兵团,第二、四、六团也赶在南京战役时参战,损失甚大。第二团团长谢承瑞殉职(谢上校系法国炮校与兵工大学之高材生殉国后追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