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59式中型坦克

(2019-11-21 04:15:02) 百科综合
59式中型坦克(中国59式中型坦克)

59式中型坦克

中国59式中型坦克一般指本词条

59式中型坦克(中国研製代号:WZ120,英文:Type 59 Medium Tank),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参考苏联T-54A中型坦克仿製并大量装备的一种中型坦克。

该型坦克,战斗全重34吨,乘员4人,最大时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门100毫米线膛炮,战斗射速7发/分,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驾驶 。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良好,重量较轻,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方便。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装备的国产第一代主战坦克。该坦克于1959年开始列装中国军队,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国装甲兵的主要装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59式中型坦克
  • 英文名称:Type 59 Medium Tank
  • 前型/级:T-54A中型坦克
  • 次型/级:69式中型坦克
  • 研製时间:1958~1959年
  • 服役时间:1959年
  • 定型时间:1959年
  • 国家:中国
  • 参仿原型:苏联T-54A型中型坦克
  • 装备火炮:59-100毫米线膛炮
  • 工厂代号:WZ-120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坦克作为陆军突击兵器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成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由此确立其在陆军中的主导地位相比于世界坦克强国而言,中国的坦克发展起步晚了30多年。到新中国成立时,由于没有自己的坦克工业。解放初期只有几个小型坦克修理厂。新中国领导人决定建立自己的坦克工业,从而拉开了中国坦克发展的序幕。
苏联T-54中型坦克苏联T-54中型坦克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十分弱,根本不具备研製和生产坦克的能力。所以从现实情况出发,中国决定首先从苏联购买坦克以应部队急需。特别是韩战的爆发,更加快了中国引进苏制坦克的步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生效后,1950年11月,中国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1951-1955年期间,又相继从苏联购进47个坦克及自行火炮团的装备。
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号T-54A的样车。T-54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坦克之一。它的成功引进,使中国装甲兵的坦克装备技术水平首次与世界同步。
T-54是在苏联1944年设计的T-44中型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而T-44又是在着名的T-34/85坦克基础上改进的(主要改进之处是採用扭桿悬挂、横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以及形状良好的车体),该坦克有4名乘员,取消了原T-34/85坦克的机电员,航向机枪固定在车体上,由驾驶员控制发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进型,但是炮塔底部没有突出的颈环。T-54第一辆样车于1946年製成,1947年在哈尔科夫坦克厂投产。该型坦克及姊妹型号T-55中型坦克是二战后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坦克。前苏联、原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共生产T-54/55坦克约5万辆,占二战后世界坦克总产量的1/3左右。

研製历程

中国对T-54和T-54A的性能是感到比较满意的,但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单纯依赖外购来满足部队装备要求是不可想像的。为了发展自己的坦克工业和培养技术人才,中国决定以T-54A为基础进行仿製生产。为此,中国要求苏联提供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并于1956年4月动工建设国内第一家坦克製造厂(内蒙古第一机械厂,代号:617厂,简称:包头一机)。
1958年内蒙古617厂第一辆59式坦克组装历史照片1958年内蒙古617厂第一辆59式坦克组装历史照片
1957-1958年,617厂主要进行设计研究、翻译图纸、工艺技术档案;1958年底,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国产T-54A开下了流水线。到1959年,617厂已经可以完全独立生产T-54A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首批国产的32辆T-54A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阅兵,这也是中国产坦克首次向公众亮相。1959年底,中国产T-54A被正式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生产厂WZ120)。59式中型坦克的问世,宣告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彻底终结。
1960-1961年,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已生产出的59式坦克性能进行全面考核,先后在北方寒冷地区和南方炎热地区试车,累计行驶9000多公里,主要考核其产品质量检验、战术技术性能、使用寿命、适应性及可靠性。设计人员对59式坦克进行部件、零件的设计及计算,以掌握原设计意图,积累数据。同时,为全面测试坦克性能,筹建了中国第一批坦克试验台架。通过试验和部队实际使用情况表明,59式中型坦克战技术性能良好,机件工作可靠,适应性强,维修保养简便,完全符合性能要求。
中国仿製32辆5T-54坦克参加国庆10周年阅兵中国仿製32辆5T-54坦克参加国庆10周年阅兵
20世纪60年初,由于中苏关係破裂,进口装甲材料来源中断,包头一机厂被迫停产,后来中国自行研製了稀土601铸造装甲钢和车体603轧制厚装甲钢,从1963年开始恢复生产59式坦克。就像沈飞仿製生产歼-6歼击机一样,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在整个六十年代,包头一机厂的59式坦克生产显得坎坎坷坷,1965年之前的59式坦克质量和性能均不能令人满意,常出现新坦克交付部队后立即回厂修理的情况,到1971年,包头617厂仅生产了2300多辆59式坦克,年均产量仅为190辆。
从197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工艺的成熟,坦克年产量开始上升,年产坦克在500辆左右,到70年代末期达到满负荷,1979年产量高达1000辆,1980年500辆,1981年600辆,1982年1200辆,1983年1500辆。至1985年停产时,中国共生产了1万辆以上的59式坦克,其中绝大部分是包头617厂生产的,中国另一个坦克生产基地-洛阳拖拉机厂,仅生产了500辆59式坦克。
59式中型坦克装备数量多、规模大,在中国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中国运用现代新技术,对早已“超期”服役的59式坦克进行了数次重大改进。
中国军队的59式中型坦克中国军队的59式中型坦克
59式中型坦克的保有数量,在80年代末达到顶峰,中国陆军大约有6000辆以上的59式坦克。随着技术状态的老旧,59式和它的各个改进型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继续改进也没有更多必要,再加上以96/96A式和99/99A式所代表的二代三代坦克数量超过2600辆,足以在未来战争中面对强敌。所以中国陆军的59式坦克正以每年数百辆的速度退役。

技术特点

总体布局

59式中型坦克作为T-54的许可仿製品,保留了前身的基本特点,结构、布局和各种部件基本不变,动力装置、武器和其他设备适当改进后更换了名称。59式中型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 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
59式中型坦克59式中型坦克
该坦克车内携带炮弹34发,右前方炮弹架内有炮弹20发,左侧甲板固定有2发,右侧甲板固定有4发,炮塔右壁固定有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另有1发弹存放在炮尾下方战斗舱的底板上。安全门设在驾驶员座椅后方。

防护系统

59式中型坦克首装有与前上装甲垂直的防浪板、当坦克涉水行驶时可防止水浪溅至驾驶员潜望镜。驾驶员右边的车体前部空间为弹药架、电瓶及燃料箱。驾驶员后面的车体底甲板上开有向车内开启的安全门。炮塔为铸造结构,其外形为半蛋壳形,前装甲厚约220毫米,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在炮塔内左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炮塔内右侧。车长有1个可以360度迴转的指挥塔,其上有1个向前开启的单扇舱盖,TPK-1瞄準镜安装在车长指挥塔顶的前部,指挥塔上有4个潜望镜。装填手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和1个MK-4型潜望镜。
出口越南的59式坦克出口越南的59式坦克
59式中型坦克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炮塔为铸造件。车内装有半自动灭火装置及手提灭火器2个。前倾斜装甲板、上倾斜面、下倾斜面、各装有4块备用履带板。两侧前挡泥板各装有两块备用履带板。车后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自救圆木1个。

武器系统

火炮
59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59-100(100mm)线膛炮,身管长5350mm,身管前端有抽气装置,反后坐装置的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发射钝头穿甲弹和榴弹,最大射速为7发/min。其中五九式穿甲弹仿自苏联BR-412式穿甲弹为穿深一千米140毫米。
辅助武器
辅助武器有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12.7mm高射机枪,1挺同轴安装在火炮右侧的7.62mm并列机枪和1挺安装在驾驶员右前方的7.62mm前机枪。
观瞄装备
该坦克装有1959年式100mm坦克炮炮长瞄準镜。在车长指挥塔门周围装有4个观察镜;在指挥塔前部装有1个车长指挥观察镜。在炮塔右侧装填手门前装有1具供装填手观察用的潜望镜,在炮塔左侧前边装有1具供炮长观察用的潜望镜,这2个潜望镜可以在垂直面上俯仰,也可在水平面上转动。
稳定器
该坦克装有高低向单向火炮稳定器和水平向电驱动装置,高低向稳定精度为±1密位,稳定瞄準许角度範围为-3.5°~+16°。车长通过目标指示器超越调炮时水平最大瞄準速度为10°/s,炮长通过操纵台操纵时水平瞄準速度为0.05~10°/s,高低瞄準速度为0.05~4.5°/s。
穿甲弹药
为59式中型坦克研製火炮弹药,也是配套重点。在引进苏制T-54坦克的同时,中国也引进了配套的Д-10ТГ式100mm线膛坦克炮以及БР-412式穿甲弹、БР-412Д式被帽穿甲弹、ф-412式榴弹。其中БР-412式穿甲弹全重29.6kg,弹丸重15.88kg,在1000米距离上能击穿140毫米厚的匀质钢板,具备摧毁二战后期大部分中型坦克的能力。但是面对T-55,M-48中型坦克这些战后第一代主战坦克时,却面临严重的火力不足的问题。
坦克炮塔被穿甲弹射击后惨状,最厚正面也被洞穿。坦克炮塔被穿甲弹射击后惨状,最厚正面也被洞穿。
59式坦克装备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的军事工业陷于停滞状态,面对北方的装甲集群的威胁,中国军队只有59式坦克坚守国界长达20年之久。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秩序恢复正常,科研工作再次步入正轨。1979年100毫米破甲弹研製成功,为59式坦克增添了新弹种。随后,中国又研製了100毫米口径钨头穿甲弹,该弹初速为1435m/s,直射距离1640m,穿甲威力相比БР-412式穿甲弹有很大提高,可以击穿T-55等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但100毫米钨头穿甲弹也是全口径穿甲弹,在命中倾角大时容易发生跳弹,要击穿T-55等坦克的流线型炮塔正面,仍没有把握。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製钨芯脱壳穿甲弹,相继攻克了难度极大的高密度钨合金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及闭气环等关键技术。可由59式坦克发射的1986年式100毫米线膛钨合金脱壳穿甲弹,其弹体的长径比为18,截面积动能是此前穿甲弹的9.5倍,直射距离和穿甲厚度均有较大提高,可击穿当时苏军主力T-72主战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此同时,中国还研製成功用于滑膛反坦克炮的86式10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该弹威力更强,可在24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150毫米/65度的装甲钢板,能在2000米距离上轻易击穿临时加挂了反应装甲或沙袋的M-60以及T-72型主战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近距离可击穿早期型T-72的炮塔正面,为中国军队炮兵的反坦克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现在坦克的主战弹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现在坦克的主战弹种

动力系统

59坦克採用B2系列V型12缸水冷柴油机,缸径150mm,标定功率382kW(52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号发动机设定最高空转转数 2250±50r/mir,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号发动机共振转数为2500r/mir 最佳使用转数1300~1600r/mir,最大扭矩2256±98N·m(230±10kgf·m),最大扭矩时转速为1200~1300r/min,最低稳定转速不小于500r/min。平均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g/kW·h(175g/马力·h);平均机油消耗率不大于10.9g/kW·h(8g/马力·h)。湿式油底壳。冷却系和润滑系採用管片式水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B2系列发动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坦克用柴油发动机,在苏联得到了广泛的套用。而解放军的B2系列发动机(即12150系列和6150系列)的採用车型包括了59式、69式、62式等多型坦克(含所有变型车),63式、77式装甲车族,86式、92式步兵战车,80年代的所有自行火炮,部分二炮飞弹发射车,仿MAZ重型越野车,甚至钻井机,发电机,边/海防艇,气垫船都採用了B2系列发动机。儘管这一系列发动机的技术已经相对落后,但由于性能稳定,製造简单方便,维修 更换 保养方便,改进改型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仍能发挥其很大的作用。
阿尔巴尼亚的59式中型坦克阿尔巴尼亚的59式中型坦克
该坦克採用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採用多片乾式离合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行动装置採用扭桿悬挂,每侧有5个钢製负重轮,(为节约训练成本 此车型训练车辆为铁质负重轮)在左、右侧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上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採用单销式锰钢履带板,每侧91块。(可视训练情况和战时情况增减履带板数量,冰雪地战时,可更换两条钢刺履带板;城市战时,可更换两条挂胶履带板。)

性能数据

型号
59式中型坦克
59-1式中型坦克
59-2式中型坦克
载员
4人
4人
4人
重量
战斗全重
36 000千克
36 000千克
36 000千克
净重
34 000千克
34 000千克
34 000千克
单位功率
10.6千瓦/吨
10.6千瓦/吨
10.6千瓦/吨
车长
炮向前
9.000米
9.000米
9.194米
炮向后
8.485米
8.485米
8.494米
车体长
6.002米
6.002米
6.002米
车宽
不带裙板
3.270米
3.270米
3.270米
带裙板
3.307米
3.307米
3.307米
车高
全高
2.750米
2.750米
2.750米
至炮塔顶
2.400米
2.400米
2.400米
火线高
1.738米
1.738米
1.738米
车底距地高
0.425米
0.425米
0.425米
履带
履频宽
580毫米
580毫米
580毫米
履带着地长
3.840米
3.840米
3.840米
履带中心距
2.640米
2.640米
2.640米
速度
公路最大速度
50千米/时
50千米/时
50千米/时
越野平均速度
20~25千米/时
20~25千米/时
20~25千米/时
单位功率
10.6千瓦/吨
10.6千瓦/吨
10.6千瓦/吨
燃料储备
812升
812升
812升+200升
公路最大行程
420~440千米
420~440千米
500千米
爬坡度
58%
58%
58%
侧倾坡度
58%
58%
58%
攀垂直墙高
0.8米
0.8米
0.8米
涉水深(无準备)
1.4米
1.4米
1.4米
越壕宽
2.7米
2.7米
2.7米
发动机
型号
12 150升
12 150升
12 150升
类型
12V水冷柴油机
12V水冷柴油机
12V水冷柴油机
功率
382千瓦
382千瓦
382千瓦
转速
2000转/分
2000转/分
2000转/分
传动装置
生产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公司
类型
固定轴机械式
固定轴机械式
固定轴机械式
前进档
5档
5档
5档
倒退档
1档
1档
1档
转向装置
二级行星式
二级行星式
二级行星式
武器装备
主要武器
100毫米线膛炮
100毫米线膛炮
105毫米线膛炮
并列机枪
7.62毫米机枪
7.62毫米机枪
7.62毫米机枪
防空武器
12.7毫米机枪
12.7毫米机枪
12.7毫米机枪
弹药基数
炮弹
34发
34发
38发
高射机枪弹
500发
500发
500发
并列机枪弹
3000发
3000发
3000发
烟幕弹发射器
电点火式烟幕筒/2个
电点火式烟幕筒/2个
电点火式烟幕筒/2个
热烟幕
穿甲弹初速
1435米/秒
1435米/秒
1435米/秒
炮塔
主炮射速
7发/分
7发/分
7发/分
炮塔驱动方式
电动/手动
电动/手动
电动/手动
炮塔旋转範围
360°
360°
360°
车长超越控制
-5~+18°
-5~+18°
-5~+18°
火炮最大俯仰速度
4.5°/秒
4.5°/秒
4.5°/秒
炮塔最大迴转速度
10°/秒
10°/秒
10°/秒
火炮稳定器
水平向
高低向
火控系统
自动装表 潜望式微扰动
测距仪
车体侧裙板
灭火抑爆系统

衍生型号

59-1坦克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后,针对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战中暴露出来的火控系统落后、防护能力弱等缺陷,中国决定对59式中型坦克进行第一轮改进。1979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产品代号为WZ120A。改进方案被批准后,随即投入了试製和改进后的战术技术性能试验。1984年,59式改进中型坦克通过了定型试验并正式定型,命名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是中国自行生产59式中型坦克以来,第一次比较集中的改进,标誌着中国主战坦克走上了研改结合的道路。改进后的59-1式中型坦克,火炮首发命中率、防护能力和机动性能比59式坦克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为老式装甲装备的不断改进积累了经验。其改进有如下方面:
59-1初期改型坦克侧视彩图59-1初期改型坦克侧视彩图
1、坦克火炮增装了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和73式雷射测距机,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发命中率,并缩短了瞄準时间,结束了原59式中型坦克没有火控系统,“判距靠炮长的眼睛、射击靠射手经验”的历史。
2、增装了并列机枪弹和高射机枪弹压弹机。原59坦克的并列机枪弹要靠乘员人工压装,费时费力。改进后,机枪弹可以半机械化压装,大大提高了效率,省时省力。
3、在车外增装了红外大灯。原59坦克的夜视仪看不清而且失真,改进后的59-1坦克,在车外左侧翼板前部增装了1个80瓦的6610型红外大灯,提高了红外照度,改善了夜视仪观察的效果。
59-1后期改型坦克侧视彩图59-1后期改型坦克侧视彩图
4、增装了操纵系统液压助力装置,减轻了驾驶员的操作强度。改进后的坦克由于转向操纵系统液压助力装置,操作起来明显轻便灵活。
5、增装防滑履刺。原坦克在雪地或冰上行驶前,为防滑需要乘员把履带拆开,然后隔几块履带反装一块(履带刺朝下),最后再把履带结合起来。改进后的59-1坦克,在左侧翼板上排气管后方加装了1个储存箱,可以存放防滑履刺,在需要时直接将防滑履刺加装到履带上即可。
6、在非指挥坦克上增装一根伪装天线。这是吸取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教训。改进后的59-1坦克,在非指挥车的炮塔顶甲板后部增装一根伪装天线,使敌人难以分辨战斗坦克与指挥坦克。
7、安全门改为三点支撑式向外开启的圆形门。安全门就是坦克兵们在车辆中弹等紧急情况下,隐蔽迅速脱离坦克的通道,坦克兵称它为“逃生门”。59坦克的安全门要打开四个把手并向内拉开,而且火炮要转一角度乘员才能从车内钻出去,很不方便。改进后变成三个把手并向外推开,这样不论火炮处于什幺角度,乘员都可以迅速钻出去。
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
8、加装了空气瓶充气装置。59坦克的高压空气瓶,用几次后就没气了,保养时要拆下来送到修理分队去充气。而且一旦在战场上电瓶电压不足,高压空气瓶又没气,坦克就无法行动。改进后的59-1坦克,在高压空气瓶连线管上增装了1个充气接头,可利用火炮双向唧筒向空气瓶充气,作战中就可以边打炮边充气了。
9、增装了发动机机油失压报警器。59坦克经常出现发动机机油管、水管破裂而造成发动机烧毁的事故。改进后的59-1坦克,加装了油压感测器、油压指示器、报警器和指示灯等,一旦油管爆裂等原因造成失压,会自动报警。
10、增装了摩托小时仪表。59坦克没有自动记录摩托小时的装置,驾驶员只好用钟錶等手工记录,既不準确,也费事。改进后的59-1坦克,增装了摩托小时记录仪,可自动记录发动机累计工作时间,也用于驾驶员计时。
59D式中型坦克59D式中型坦克
59-1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项目,注重了改善乘员的工作环境,改进之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说明中国坦克的设计,更加注重人机工程。59-1的改进成功,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老装备的战斗力,而且为以后中国坦克装甲车辆的设计和改进摸索了经验。
另外,59-1式中型坦克还进行了二期改进、三期改进,还试製了防护试验车。其二期和三期改进主要是改进坦克的防护能力。后续改进型车,相应地在炮塔上加装了栅栏式禁止装置,车首和炮塔前部加装了複合装甲等。

59-2坦克

59-2中型坦克是在59-1坦克和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研製同时,1980年开始进行对59-1坦克改进设计的坦克,改进后的坦克称为59-2式中型坦克,产品代号为WZ120B。其改进的重点是火炮、电台和灭火抑爆系统,在火力、通信和对二次效应防护方面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如美国的M-60A2、德国的“豹”1、前苏联的T-72等坦克)。
59-2改型坦克侧视彩图59-2改型坦克侧视彩图
1980年3月,工厂试製出两辆样车,其中一辆为战斗坦克,另一辆为指挥坦克。1980年4月,对两辆样车进行了多项战技性能试验。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改进设计方案,增加了转向液压助力操纵装置、动力室自动灭火装置等项目,并于1981年改装出1辆样车,同年4月完成了图纸和技术档案的整理工作。随后,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1984年59-2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除继续採用在59-1式中型坦克改进中获得成功的各项技术外,其最大的“亮点”是採用了引进的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项技术,即105毫米坦克炮、VRC-8000电台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使59-2式坦克的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一种新的战斗坦克。
第一,59-2坦克安装了79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是从国外引进的北约标準坦克炮,弹药为北约标準定装式弹药,弹药种类为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其中,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初速达到1600米/秒以上,是一种技术先进、威力大、性能优良的坦克炮。在1982年爆发的以黎战争中,以军装北约标準105毫米坦克炮的“梅卡瓦”1主战坦克,击毁了众多阿方的T-72坦克,就足以说明这种炮的威力。它是一种线膛坦克炮,抽气装置装在身管中部,而中国产100毫米线膛炮抽气装置装在炮口处。59-2式坦克的弹药基数由34发增加到38发。由于弹药基数增大,59-2式坦克的炮弹布置也作了相应调整:在战斗室车体左侧甲板上增加3发,车体右侧甲板上增至2发,其余位置不变。
第二,安装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从国外引进的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配有高灵敏度的光学探测器和微处理机系统,具有两次抑爆和四次灭火功能,能在10毫秒内自动探测出侵入车内的破甲弹高能射流并发出控制信号,启动灭火瓶在60毫秒内实现抑爆,从而防止了坦克中弹后的二次效应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
第三,配置VRC-8000型坦克电台,这是一种跳频、可加密多信道坦克战术通信电台,是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战术通信电台。它具有通过跳频摆脱敌方电子干扰、对通信内容自动进行加密、并具有两千多个波道供选择和变换的性能优良的电台。它採用了频率合成技术,电台内装有微处理机,可预置10个波道,可便利地转换功率,通信距离达到35千米(59坦克所装A-220电台,通信距离为16千米)。59-2坦克安装这种电台后,使其通信对抗能力、通信保密能力等大幅度提高。
59-2中型坦克59-2中型坦克
59-2式指挥坦克是与59-2式中型坦克同时研製的。它与59-2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安装了2部VRC-8000型坦克电台,并相应减少了两发炮弹。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成功,使59式中型坦克真正提高战斗性能。从技术上说,59-2坦克是第一种实装到部队并能与国外二代坦克在火力上相抗衡的坦克,它是第一种通信能力与当时世界水平差距不大的中国坦克。

59-2A坦克

59-2A中型坦克主要是依靠中国技术改进型号。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军队对新装备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在新型二代装甲装备短时间内还难以装备部队的情况下,为了加快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并为改造部队装备的59式中型坦克打下良好的基础,1984年底解放军总部机关下达了研製59-2A式中型坦克的任务,要求参考和吸收59-2式中型坦克等改进过程的成功经验,突出解决59式中型的火力与火力机动性薄弱环节,使坦克在防护、机动性能以及使用性能等进一步改善。
59-2A初期改型坦克侧视彩图59-2A初期改型坦克侧视彩图
从1984年11月开始至1985年4月,有关科研单位完成了59-2A式中型坦克的改进方案技术设计。1985年10月,试製出1辆初样车,并进行了分系统和部件的性能试验和整车的行驶试验。根据初样车试验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又对初样车进行了改进,并于1986年5月研製出3辆正样车,其中1辆为带机械扫雷器的扫雷坦克。正样车试製出来后,便交付部队进行6000千米设计定型试验,对车辆的战术技术性能、工作可靠性和地区适应性进行了全面考核。试验证明,59-2A式中型坦克基本满足了新战术技术要求,其火力及火力机动性较之59式中型坦克有了明显提高,防护性能和机动性能也有一定提高。1988年4月,59-2A中型坦克正式批准定型。59-2A中型坦克的特点:
59-2A后期改型坦克侧视彩图59-2A后期改型坦克侧视彩图
第一,从外形上车体和炮塔的外形更为流畅,配以侧禁止裙板和抛射式烟幕弹发射装置,具有现代主战坦克的美感。
第二,它採用了带轻型热护套的81A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装轻型热护套的坦克炮,可以有效防止炮管因日照等因素引起弯曲,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这也是从外观上它与59-2坦克所装的79式105毫米坦克炮的主要区别。
59-2A中型坦克59-2A中型坦克
第三,採用了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火力精度高,系统反应时间短。使用这套系统,坦克可在短停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实施準确打击。该系统对静止目标的反应时间≤7秒,对活动目标的反应时间≤10秒;用脱壳穿甲弹射击时的有效射程对固定目标不低于2500米,对活动目标为2400米以上。这些指标说明81A坦克炮是性能很好。
第四,安装了炮长微光夜视瞄準镜、车长微光夜视仪、驾驶员微光夜视仪,实现了全夜视化观瞄,夜战能力大大提高。这是它与59-2坦克相比的一大亮点。
第五,车首挂装了国产複合装甲,两侧挂装了侧禁止裙板,炮塔两侧各装四具烟幕弹抛射装置,其整体防护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烟幕弹的射程可达100米,烟幕屏障宽60米,高8米~10米,烟幕持续时间为2分钟。有了这套装置,可有效对抗敌军反坦克飞弹等威胁。
59-2A后期型中型坦克侧视彩图59-2A后期型中型坦克侧视彩图
第六,增装了推土装置。该车在车体首下装甲板上挂有一个推土铲,用于挖掘坦克掩体与清除路障等,挖一个坦克掩体约需20分钟。虽然使用起来不是太方便,需要人工收放,但还是比没有强多了。
不过,59-2A坦克在电台性能、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反应时间和效能等方面,与装备引进设备的59-2坦克相比要稍逊一筹。儘管如此,59-2A中型坦克,是完全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对老装备改造的成果,它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性较好,对原59式坦克的工艺继承性强、成本低、便于组织批量生产,特别是採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良好的维修、使用性能,受到试验部队的高度评价。所以,59-2A中型坦克可以称得上性价比高。
59D式中型坦克59D式中型坦克
在59-2A中型坦克基础上,还研製了59-2A式扫雷坦克和59-2A式指挥坦克。59-2A式扫雷坦克与59-2A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将车首安装的推土铲,换为机械扫雷器;59-2A式指挥坦克则增装1部CWT-176型坦克电台,并相应减少3发炮弹。

59-D1坦克

时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新军事革命不仅给军队体制编制、作战理论等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军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美军数位化部队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世界各国发展数位化坦克装甲车辆的欲望。与此同时,中国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有了较大的改善,一批新型二代坦克陆续装备部队。儘管以59-2坦克为典型代表的59中型坦克改造取得了成功,但是,其总体性能仍难以与国外二代坦克相抗衡。
59D式坦克59D式坦克
1990年7月,解放军总部机关根据中国装备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了运用现代新技术对59式中型坦克进行重大改造的决定。相关单位立即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可行性分析。1991年6月,军方和地方工业部门对59坦克重大改造的方案进行了研究。同年7月,军地双方经深入研究后确定了59式坦克重大改进的方案。
1991年8月,总部机关批覆并下达了59式中型坦克重大改进的方案及战技指标,并要求在改进中要贯彻“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原则。根据要求,科研单位研製了2辆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产品代号为WZ120C。1993年7~8月,科研单位又试製出2辆改装样车,并完成了战术技术性能的摸底试验。试验证明,改装车辆达到了方案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1993年9月,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WZ120C)顺利通过了鉴定。1993年10月至1994年6月,两辆样车又进行了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设计定型试验。试验中共发射炮弹367发,并先后进行了倾斜状态下对静止目标射击等多项射击效能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试验结果。
59D中型坦克59D中型坦克
1994年8月至1995年1月,科研人员又组织对3辆样车进行了射击试验、行驶试验、火控系统测试和灭火抑爆、烟幕实弹抛射和寒区适应性等项目的试验。试验后,有关专家对样车及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予以较高评价。1995年4月,总部机关批准该坦克设计定型,并命名为ZTZ-59D1式中型坦克,简称为59-D1式中型坦克。
在ZTZ59-D1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又研製出ZTZ59D式中型坦克(WZ120D)。它与59D1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换装了威力更大的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使坦克炮的有效作战距离增加近千米。1995年11月,总部机关批准ZTZ59D坦克设计定型,命名为ZTZ59D式中型坦克,简称59D式中型坦克。1996年,59式中型坦克批量改装成59D式中型坦克,并已出口国外和装备中国陆军装甲机械化部队。
59-D1中型坦克,运用了大量新技术,改进后的整体性能与国外二代主战坦克基本相当。与其他改进型59式中型坦克相比,59-D1主战坦克最突出就是它的新型火控系统。它採用的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装有微型计算机、光点注入式雷射测距瞄準镜、光点注入式炮长微光瞄準镜及各种感测器。这种新型的火控系统能进行精确雷射测距、自动检测目标运动角速度和炮耳轴倾斜角度,并可通过火控计算机面板人工装定各种射击诸元。射击时,炮长瞄準目标,并按下雷射测距按钮对目标实施测距,同时,火控计算机根据雷射测距数值,以及根据所接收到的各种环境数据(如气温、药温、横风、火炮初速减退、距离、系统偏差、弹种等修正量等)和车体状态、目标状态信息,计算出高低和方向射击前置角,并在炮长瞄準镜中注入射击瞄準标记--光点和光环,同时向稳定器输出自动调炮信号,使火炮自动赋予高低和方向射击提前量。炮长只需将光点对準目标中心即可射击。与过去相比,射手只需完成测距、用光点和光环瞄準、击发几个动作即可,操作大为简化。同时,坦克的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火炮夜间射击(距离1000米)时,静对静命中率为90%,静对动命中率为85%。另外,这种火控系统还提供了坦克环境因素的修正,儘管是人工输入,但毕竟为火炮更好地适应环境条件提供了一种手段。
59D式坦克59D式坦克
59D中型坦克59D中型坦克
其次是59-D1主战坦克的夜战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距离可达1000米。车长指挥观察镜採用了88式主战坦克的车长指挥观察镜,驾驶员安装的二代微光夜视仪,可使夜视距离达100米。
再就是59-D1主战坦克的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其他59式坦克不同的是,59-D1式坦克首上装甲板上挂装了FY-2型爆炸式反应装甲,炮塔前部挂装了FY-1型爆炸式反应装甲,炮塔后部安装了栅栏式禁止,车体两侧挂装了夹布橡胶裙板,车体及炮塔的防护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59-125坦克

为开拓国外市场,北方兵器工业公司推出了一款装有125毫米坦克炮的59式改进型主战坦克。首先,这款59式改进型坦克的最大亮点,是安装了中国产三代主战坦克的125毫米坦克炮,并配以先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据说,这种火炮的威力完全可与美国的M1A1系列、“豹”2系列的火炮相媲美;首发命中率大大提高,能行进间精确射击。从火力上说,外贸型59-125坦克,在火力上要比59D坦克等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具备了与国外的三代主战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其次,其机动能力也大大提高。外贸型59-125坦克安装了730马力的发动机。这个标定功率的发动机,相当于中国产二代主战坦克的水平,因此机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第三,其防护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该车车体外形线条流畅,视觉效果更好,使整车看上去更加雄浑有力。该车的炮塔也有很大变化,不再是传统的圆型铸造式炮塔,而是有稜有角的焊接式炮塔。通过对车体外形的分析比较,该车的车体首上装甲加挂了複合式装甲。因此,这是59系列改进型坦克中变化最大的一款车型。
外贸59-259中型坦克(125毫米炮)外贸59-259中型坦克(125毫米炮)
除了上述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外,中国还与外商合作,对出口的老式59坦克联合进行了技术改造,产品代号为BW120K。中方负责改进项目包括加长身管的105坦克炮、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等。1990年8月至9月,中方成功地改造出1辆样车;同年12月,又按样车标準对外方3辆59式坦克进行了改造;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中外双方又在外方修理厂共同完成了6辆59式坦克的改造。

59-P坦克

59-P坦克(代号:T-59P)是中国保利技术公司向国际市场推销其研製的59式中型坦克的最新改进型号。与59式坦克比较,T-59P的防护性能、机动性和火力均有了显着提升。为了提升T-59P在战场上的生存率,中国的设计人员为其炮塔前部和两侧均安装了第二代反应装甲。
T-59P中型坦克T-59P中型坦克
T-59P的总重量为37吨,安装有一台功率为73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最大速度40千米/小时。中国陆军装备的早期型号的59坦克均配备一门100毫米口径的线膛炮,而T-59P装备的则是口径为105毫米的北约标準火炮,配备了热防护套,射速为每分钟7发。中国方面曾有意为其安装12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但最终却是不了了之。T-59P的炮弹储备量为48枚,其中包括最新型的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甲弹、穿甲弹和高爆弹等。
T-59P中型坦克炮塔后部T-59P中型坦克炮塔后部
儘管在T-59P所配备的弹药名单中并不包括105毫米口径的炮射雷射制导飞弹(最大射程5000米),但中国已开始着手相关的市场调查,以便进一步充实T-59P的打击能力。中国今后可能会为T-59P配备GP2型炮射飞弹。该弹重量19.8千克,装备串联聚能战斗部,据称可击穿650毫米厚匀制装甲。
T-59P的辅助武器包括一挺与主炮并列设定的7.62毫米机枪(备弹2500发)和设定在炮塔上方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备弹500发)。在其炮塔两侧还各安装有4个81毫米口径的烟雾弹发射器。
T-59P安装有新型的火控系统,其中整合了夜视瞄準仪和雷射测距仪。此外,炮塔上还安装有气象感测器,可随时向火控系统传送信号。坦克在停止状态下截获静止目标所需的时间为5秒,截获运动目标的时间为7秒,在“动对动”状态下截获目标的时间为10秒。此外,T-59P还装备有新型的通讯系统、导航设备和换气过滤装置。
巴基斯坦装备的59式改型“阿扎拉”坦克巴基斯坦装备的59式改型“阿扎拉”坦克
从总体上讲,T-59P的性能还无法与第三代坦克相提并论,但对于部分曾从前苏联和中国进口过老式T-54系列坦克的亚洲和非洲国家来说,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性能比较先进的T-59P还是比较划算的。

59-G坦克

59-G式中型坦克是中国为出口坦尚尼亚研製的改进型号。59-G式坦克在改进中除了更换125毫米坦克主炮之外,还安装了新型瞄準系统。坦军现役59式坦克配备简单的瞄準系统,中国北方公司提出了改装完善型光学瞄準仪或简单红外瞄準仪两种方案,安装红外瞄準仪的费用显然稍高一些。炮塔也进行了根本性的改进,完全摒弃了此前54/59式系列坦克炮塔,而且还在炮塔上安装了和96C和99改I/II坦克类似的楔形反应式装甲防护系统。59式坦克底盘同样进行了深度改进,仅有坦克主轴间距没变。新改型坦克防护性能较强,正面装甲板上加装4+4+6+6反应式装甲防护系统,从外形上看应当是中国较为先进的FY-I/II系列爆炸反应装甲。防尘裙板上也安装了反应装甲。坦尚尼亚59式基础型坦克使用的柴油发动机功率为580马力,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和保利集团提供的改型方案使用730马力的柴油机。坦克车体尾部也进行了较大改变,发动机传动室安装位置稍微高出一些,这也证明了新改型坦克安装了新型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坦尚尼亚59-G坦克在进行了上述现代化改装之后,坦克全重42-43吨。
59-G式中型坦克侧视彩图59-G式中型坦克侧视彩图
59-G式坦克在坦尚尼亚59-G式坦克在坦尚尼亚
2011年12月9日坦尚尼亚行政首都三兰港中央体育场举行庆祝国家独立5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展示了一系列从中国引进的武器和军事装备,包括59-G式坦克、92A轮式装甲输送车、运-8F-200运输机、F-7歼击机等。

73抢救车

73式坦克抢救车(WZ651),是59式中型坦克的变型车,由59式中型坦克去掉炮塔后在底盘上安装绞盘、手摇式吊架和驻锄等装置设计而成,用于对战斗损伤、淤陷以及其它失去自救能力的装甲车辆实施抢救。对失去自行能力的车辆能实施刚性牵引;对淤陷或坠岩的车辆利用绞盘施行拖救,拖救时将驻锄插入地表以防履带滑移。该车和其他工程车辆相配合可完成战地换件修理等技术保障任务,车上备有可拆卸的手摇式吊架,起吊重量可达1000kg,可以用于更换髮动机及其他部件。
73坦克抢救车73坦克抢救车

“美洲虎”

“美洲虎”坦克是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和美国卡迪拉克·盖奇·达信公司曾合作,在5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研製的一种供应出口市场的坦克。但最后这型坦克的合作研製,在1990年因故中止。
“美洲虎”坦克样车“美洲虎”坦克样车
研製梗概
“美洲虎”坦克第一辆样车从1988年底开始研製,是用1辆59式坦克改制,为了适应安装新的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等部件的需要,加长了车体。改造工作在美国卡迪拉克·盖奇·达信公司进行,第一辆样车製成后先送往美国内华达州的陆军武平试验场作初步试验,之后运到中国继续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再将样车运往美国。第二辆样车是1989年下半年开始研製的,由卡迪拉克·盖奇·达信公司单方面执行。该公司为保证研製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将第一辆样车拆卸了,取其部件作为第二辆样车的备用部件使用。该项目到1990年年底仅製成2辆样车。
“美洲虎”坦克,战斗全重约40吨。推进系统该样车底盘除加长以外,最明显的特点是装有新型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发动机样车上安装了美国底特律柴油机公司的8V-92TA型8缸柴油发动机,标定功率为560千瓦,因此,样车的单位功率达到14千瓦/吨,公路最大速度和越野行驶速度均高于59式坦克。儘管如此,发动机功率仍不能令人满意。为进一步提高该坦克的机动性,準备在生产型坦克上改用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传动装置採用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阿里逊传动装置分部提供的XTG-411型全自动传动装置。变速箱为液力传动,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行动装置基本上也採用59式坦克的,由5对负重轮、1对后置的主动轮和1对前置的诱导轮组成。与59式坦克不同的是多了2对托带轮。悬挂装置仍採用59式坦克的扭桿悬挂装置。如果用户需要,可以选用卡迪拉克·盖奇·达传公司的液气悬挂装置。装甲防护,中国方面将为该坦克提供中国产的间隙/複合装甲。
武器系统
“美洲虎”坦克的武器系统包括主要武器和辅助武器。主要武器显然样车炮塔上安装的是英国皇家兵工厂L7系列105毫米坦克炮中的一种,但生产型“美洲虎”坦克最终选用哪种火炮,还未作定论。有3种坦克炮可供选择:英国皇家兵工厂的L7系列基型坦克炮,美国华特弗里特兵工厂特许生产的M68式坦克克炮和中国製造的105毫米坦克炮。这3种坦克炮同属L7系列,结构大同小异、配用的弹药完全通用。对“美洲虎”坦克用户来说,使用L7系列坦克炮的国家多,几乎普及世界各地,因此弹药补给十分方便。由于L7系列坦克炮的弹药改进潜力很大,开发中国家使用“美洲虎”坦克是完全可以对付今后一个时期可能出现的威胁。105毫米坦克炮装有抽菸装置和热护套,可以发射包括最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内的所有北约制式105毫米坦克炮弹。辅助武器是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M2HB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销售前景
“美洲虎”坦克样车“美洲虎”坦克样车
“美洲虎”坦克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和美国卡迪拉克·盖奇·达信公司为总承包商,双方各提供40%的部件,其余20%的部件由国际子承包商提供,包括:美国底特律柴油机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阿里逊传动装置分部以及英国马可尼指挥与控制系统分公司。考虑到中国的生产成本较低,所以“美洲虎”坦克的批量生产将在中国进行。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和美国卡迪拉克·盖奇·达信公司商定,“美洲虎”坦克的单价不应超过100万美元。但是,到“美洲虎”坦克批量生产时单价可能会涨到155.4万美元(1991年币值)。

改型型号

中国在59式中型坦克製成后的60年间对59式坦克进行了大量的改进,诞生了品种繁多的改进型号,包括:
64坦克牵引车64坦克牵引车
59-2A式扫雷坦克、59C(59-3)式主战坦克、B59G式主战坦克、BW120K式主战坦克、BK1990式主战坦克、59D(WZ120C)式主战坦克、59D1(WZ120C1)式主战坦克、美洲虎式主战坦克(外贸)(样车)、64(WZ652)式中型坦克抢救车(退役)、64式重型履带式牵引车、式智慧型遥控坦克(靶车)。

服役动态

59式中型坦克曾以59-259的外贸型号(装备125毫米火炮),出口到阿尔巴尼亚、伊朗、伊拉克、刚果、柬浦寨、朝鲜、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

巴基斯坦

1964年,巴基斯坦向中国订购了80辆59式坦克,这些坦克在1965到1966年间交付。在1970到1972年,中国继续向巴基斯坦交付了于1968年订购的210辆59式坦克,随后在1974年巴基斯坦获得了1973年订购的159辆59式坦克。在1975年,巴基斯坦向中国订购了852辆59式坦克,这些坦克在1978年到1988年间交付。1990年左右,巴基斯坦军队一共拥有约1300辆59式坦克,在1995年到2000年,59式坦克数量削减到1200辆,2002年削减为1100辆。
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的59式中型坦克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的59式中型坦克

伊朗装备

伊朗坦克型号非常多。最先进的是480辆苏联T-72坦克和大约150辆以T-72为基础的国产“佐勒菲卡尔”坦克。还有无数老旧坦克,包括250辆英国“奇伏坦”坦克、75辆苏联T-62坦克、150辆以T-62为基础的朝鲜“天马虎”坦克、540辆苏联T-54/55(包括伊朗改进的200辆“萨菲尔”)坦克、220辆中国59式坦克、250辆中国69式坦克、150辆美国M60A1、168辆M48和170辆M47坦克,另外还有110辆英国“蝎子”轻型坦克和20辆以其为基础的“托桑”国产坦克。
伊朗装备的59式中型坦克伊朗装备的59式中型坦克

总体评价

59式中型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比较方便。
59D中型坦克59D中型坦克
59式中型坦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中国陆军装甲兵的骨干装备。从1963年3月到80年代初,中国总共生产了59式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1万多辆,其中约有6000辆装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而今这些坦克的绝大部分仍在解放军装甲兵装备序列里。(“中国武器大全”、《国际展望》评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