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简史》是200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夏滟洲,王小龙,陈永。该书主要讲述了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人物、作品及音乐思想等。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音乐简史
- 作者:夏滟洲,王小龙,陈永
- ISBN:9787807510888
- 页数:198
-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年9月1日
- 装帧:平装
主要内容
《中国音乐简史》内容主要包括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人物、作品及音乐思想等内容予以系统地介绍,注意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特殊性,同时,对中国音乐作品及相关的体裁知识、表演行为、音乐理论加以分析,试图帮助我们全面认识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规律。而对材料与观点的取用,皆遵照学术界有定评的结论,客观地反映中国音乐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音乐简史》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阶段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音乐人物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了解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徵,提高音乐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增加对音乐文献资料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独立蒐集和分析音乐资料的能力。最终树立辩证唯物音乐史观,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
人们常言“上下五千年”,是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符号,音乐,在中国却有近万年可考的历史,中华古韵,薰陶了亿万炎黄子孙,代代传承。
编辑推荐
《中国音乐简史》带您走进公共艺术,提高人文素养。
艺术,似乎总与高贵、典雅、阳春白雪等联繫在一起,总给人一种逼不可及、深不可测的神秘感觉,其实,绝大多数读者都能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去贪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去感受其无穷的艺术魅力。本丛书正是应运而生的一套普及性,大众化,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艺术类图书,下百为众多较少接受过专业艺术教育的读者而“量身订做”的。
本丛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图书,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等8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各自所对应的艺术细分门类(如音乐、舞蹈)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艺术内涵、欣赏方法、审美角度等,读者只需深入阅读相应的那一《中国音乐简史》,就能全面了解并掌握该艺术学科相应的古今中外之知识,提高其相应的艺术修养。第二部分为任选图书,是前面提到的二级艺术学科(如美术、书法)的延伸、拓展类细分品种,涉及到中国音乐简史、民间舞蹈、西方油画艺术等,可以满足有更深入阅读愿望和兴趣的读者的需求。
本丛书主要适用于两类读者;第一类便是广大的在校本科、专科学生。教育部公布了《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希望能在本专科学生中普及艺术教育,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本丛书的8本核心图书正好与教育部要求的8门限定课程——对应,可作为广大师生非常适用的公共艺术课教材。第二类便是广大的社会读者,尤其是那些对艺术有深厚兴趣,有志于丰富自己艺术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提升个人品位与内涵的“白领”型读者。
本丛书的编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艺术图书、学习艺术理论、欣赏艺术作品、参加艺术活动、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个人艺术修养、人文内涵;通过了解、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成果、知识,从而理解并尊重多元化,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做一个高素质、高品位、有内涵的人!
目录
导言 中国音乐发展概说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音乐
(远古~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音乐
一、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
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三、朱襄氏之乐
四、《弹歌》与“候人兮猗”
五、《云门》、《成池》、《箫韶》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代表性乐舞
一、《大夏》
二、《大濩》
第三节 西周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与礼乐制度
一、宫廷音乐
二、民间音乐
三、礼乐制度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家、民间音乐与民间音乐家
一、春秋时期的宫廷音乐家
二、“新乐”与“楚辞”
三、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家
第五节 乐器与乐器分类法
一、舞阳贾湖骨笛
二、河姆渡骨哨
三、陶埙
四、石磬
五、八音分类法
六、曾侯乙墓编钟
第六节 音乐理论与音乐思想
一、伶伦作律
二、三分损益法
三、十二律
四、“旋宫”
四、“旋宫”
五、儒家、道家、墨家的音乐思想
六、音乐美学着作《乐记》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第一节 爵乐机构“乐府”
一、“乐府”的设立与发展
二、“协律都尉”李延年
第二节 民间音乐的兴盛与发展
一、相和歌与相和大曲
二、鼓吹乐
三、百戏
四、清商乐与清商三调
五、歌舞戏
第三节 琴的定型与西域乐器的传入
一、琴的发展定型与琴艺术的发展
二、北方丝绸之路的开闢与西域乐器的传入
第四节 音乐名家,名作
一、《碣石调·幽兰》
二、《广陵散》
三、蔡琰与《胡笳十八拍》
四、阮籍与《酒狂》
第五节 音乐理论、记谱法与音乐着述
一、律学研究的成果
二、记谱法:“声曲折”与“文字谱”
三、音乐着述《乐论》、《声无哀乐论》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581~960)
第一节 音乐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一、大乐署和鼓吹署
二、教坊和梨园
第二节 宫廷燕乐的发展
一、隋七部、九部乐与唐九部、十部乐
二、坐部伎与立部伎
三、燕乐歌舞大曲
第三节 民间歌曲、说唱与戏曲的发展
一、曲子
二、变文
三、参军戏
第四节 乐器、音乐名家与名作
一、奚琴与轧筝
二、音乐名家万宝常、李隆基、白居易
三、唐代“音声人
四、音乐名作《阳关三叠》、《霓裳羽衣曲》等
第五节 与哑洲各国的音乐文化交流
一、与倭国的交流
二、与高丽的交流
三、与天竺的交流
第六节 音乐理论、记谱法与音乐着述
一、八十四调
二、燕乐二十八调
三、记谱法:“减字谱”与“燕乐半字谱”
四、音乐着述《乐书要录》、《教坊记》等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
(960~1368)
第一节 词调音乐
一、体裁结构
二、创作方法
三、词调音乐风格
四、姜夔及其词调音乐作品
第二节 说唱音乐
一、陶真
二、鼓子词
三、唱赚
四、诸宫调
五、货郎儿
第三节 戏曲音乐
一、杂剧
二、南戏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
一、乐器
二、宋代琴艺术的发展
三、元代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四、宋代器乐合奏
第五节 音乐理论与音乐着述
一、“之调”与“为调”
二、蔡元定的“十八律”
三、音乐着述《乐书》、《琴史》、《碧鸡漫志》、《词源》
四、琴学专着《琴论》
五、声乐专着《唱论》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1368~1840)
第一节 说唱音乐
一、弹词
二、鼓词
三、道情
四、琴书
五、牌子曲类
第二节 戏曲音乐
一、以南曲为主体的戏曲时代
二、“乱弹”诸腔的兴起
第三节 歌舞音乐
一、汉族的秧歌、花鼓、花灯
二、维族的“赛乃姆”和“木卡姆”
三、藏族的“囊玛”和“锅庄”
四、彝族的“阿细跳月”
第四节 乐器、器乐、乐谱集
一、乐器
二、琴艺术的发展
三、琵琶名家、名曲
四、器乐合奏
五、乐谱集
第五节 音乐理论,记谱法与音乐着述
一、朱栽堉及其“新法密率”
二、记谱法:“工尺谱”
三、古琴美学理论着作《溪山琴况》
四、戏曲声乐理论研究
第六章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的音乐
(1840~1919)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演进与发展
一、弹词与鼓词的发展
二、京剧的发展与地方小戏的兴起
三、广东音乐的兴起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与意义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
二、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在学堂乐歌发展上的贡献
三、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第七章 “五四”运动至抗战爆发期间的音乐(1917~1937)
第一节 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与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
二、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人的音乐刨作
一、萧友梅及其音乐创作
二、赵元任及其音乐创作
三、黎锦晖及其音乐创作
四、刘天华及其音乐创作
五、青主及其音乐创作
第三节 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思想
一、萧友梅、王光祈等人的音乐理论研究
二、“国粹”、“西化”与“中西结合”的音乐思想
第四节 工农革命歌曲
第八章
抗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音乐
(1931~1949)
第一节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音乐刨作
一、如火如萘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二、聂耳及其音乐创作
三、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四、贺绿汀及其音乐创作
五、张曙、吕骥、任光、麦新等人的抗战音乐创作
第二节 国立音专黄自、刘雪庵、谭小麓等人的音乐创作
一、黄自及其音乐创作
二、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等人的音乐创作
三、谭小麟的音乐创作
四、国立音专学生的自由无调性音乐创作
第三节 边区、解放区的新音乐建设
一、“鲁艺”音乐系的建立
二、延安合唱运动的开展
三、新秧歌运动与“秧歌剧”的产生
四、“新歌剧”《白毛女》
五、马可、郑律成、安波、李劫夫的音乐创作
第四节 国统区的音乐活动与音乐刨作
一、“新音乐社”的音乐活动
二、舒模、费克、宋扬的进步歌曲创作
三、马恩聪及其音乐创作
四、阿炳及其传世的音乐作品
第五节 沦陷区的音乐生活与江文也的音乐刨作
一、沦陷区的音乐生活
二、江文也及其音乐创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一本音乐简史,本书只能对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音乐事件、代表性的音乐家、音乐作品、音乐理论研究成果、音乐思想、乐器等做一个概要性的介绍,其中难免挂一漏万,甚至出现一些错误,望读者给予包涵和指正。
为了更有利于读者阅读、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更加生动地展示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本书特插入了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在乐谱方面,由于篇幅有限,对较长大的音乐作品只选择了音乐主题或部分音调加以附录。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每章之后附录了部分思考题。
在本书的写作、出版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专家、学者的音乐书籍与音乐论文,得到了四川音乐学院领导、科研处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谢意。
文摘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音乐(远古~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音乐
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现存的一些原始遗蹟、出土的文物及古代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原始社会时期音乐的内容、形式与特点。
一、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
《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是传说中的两个原始部落的乐舞作品,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敬神意识和生活愿望。
《葛天氏之乐》,传说是远古时期葛天氏部落的乐舞。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歌颂负载人类的大地,另一说载民实为戴民,是歌颂部族首领爱戴人民的美德);二曰《玄鸟》(歌颂部落的图腾——一种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祝愿草木茂盛);四曰《奋五穀》(祈求五穀丰登);五曰《敬天常》(向上天表达敬意);六曰《达帝功》(期望天帝发挥最大的功德);七曰《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八曰《总禽兽之极》(希望鸟兽繁殖兴旺)。”
八首歌曲的歌词早已散佚,我们只能从歌名中得知这一远古部落的乐舞是手拿牛尾、踏足而歌的形式。其演唱的内容有歌颂祖先、图腾、天地的歌曲,也有希望五穀丰登、六畜兴旺的歌曲。但是作为用于祭祀的乐舞作品,也反映了先民在进入到农耕时代对宇宙和谐的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