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11月16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飞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製、试验和生产基地。
截至2018年初,研究院下属13箇中央在编事业单位,3个预算内企业单位,9个非法人实体机构,4个全资公司,5个控股公司(含2个上市融资平台),16个本部部门和1个特设机构。占地面积12028亩,科研生产建筑面积约220万平方米,按照“1+3+1+X”布局,包括一个核心区(南苑),三个产品基地,一个综合基地(河北固安),若干个军民融合、航天技术套用产业园区。现有从业人员3.3万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博士1200余人,硕士超过6000人。资产总额1037.95亿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外文名: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
- 简称:火箭院
- 成立时间:1957年11月16日
- 现任院长:郝照平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南街1号
- 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
- 博士后流动站:2个
- 硕士点:10(2个一级+8个二级)个
- 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
- 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
- 主管部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历史沿革
1956年10月,中国成立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政委谷景生,下设十个研究室。
1957年11月16日~1964年11月,成立国防部五院一分院。
1957年11月16日,国务院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院长兼一分院院长;谷景生为国防部五院副政治委员兼一分院政治委员。
1964年11月~1982年4月,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2年4月,中央决定国家机关实行体制改革,七机部改为
航天工业部,研究院随即改称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2年4月~1988年7月,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8年7月,航天工业部与航空工业部合併,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研究院随即改称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9年2月,航空航天部批覆一院,同意一院的第二名称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1988年7月~1993年6月,为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93年6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院随即改称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3年6月~1999年7月,为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9年7月,根据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后改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院随即改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9年7月,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8年初,研究院有从业人员约3.3万人,博士超过1200人,硕士超过6000人,院士7位,国家级专家20余人,国家“千人计画”专家3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全国技术能手41人。
院士:
类别 | 姓名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余梦伦、曾广商、李仲平、龙乐豪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刘竹生、刘宝镛、姜杰 |
资料来源: |
技能大师工作室:
名称 | 立项时间 | 名称 | 立项时间 |
---|---|---|---|
高凤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 2011年 | 韩利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 2012年 |
崔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 2014年 | 刘琦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 2015年 |
张芸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 2012年 | --- | --- |
资料来源: |
部门设定
根据2018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下属13箇中央在编事业单位,3个预算内企业单位,9个非法人实体机构,4个全资公司,5个控股公司(含2个上市融资平台),16个本部部门和1个特设机构。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研究所 | 北京发射技术研究所 |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 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 -- |
资料来源: |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火箭型谱
根据2016年12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成功研製了10余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能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或太空飞行器。
长征一号 | 长征二号 | 长征二号E(长二捆) | 长征三号 |
长征二号丙 | 长征二号F | 长征三号甲 | 长征三号乙 |
长征三号丙 | 长征五号 | 长征七号 | 长征十一号 |
![]() | |||
资料来源: |
发射日期 | 运载火箭 | 结果 | 发射日期 | 运载火箭 | 结果 |
---|---|---|---|---|---|
2016年10月17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 | --- | --- |
2016年9月15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2007年4月14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6年8月6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7年4月11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16年6月25日 | 长征七号 | 成功 | 2007年2月3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6年6月12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2006年12月8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6年3月30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06年10月29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16年2月1日 |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 | 成功 | 2006年9月13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6年1月16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6年9月9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15年12月29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5年10月12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2015年12月10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5年8月2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15年11月21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5年4月12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15年11月4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4年11月18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15年10月17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4年10月19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5年9月30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4年8月28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15年9月25日 | 长征十一号 | 成功 | 2004年7月25日 | 长征二号丙/SM | 成功 |
2015年9月12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4年4月18日 | 长征二号丙/CTS | 成功 |
2015年7月25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3年12月30日 | 长征二号丙/SM | 成功 |
2015年3月30日 |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 | 成功 | 2003年11月15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4年12月31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03年10月15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2014年11月15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03年5月25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4年10月27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02年12月30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2014年10月24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2002年3月25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2014年9月28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01年1月10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2014年3月31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00年12月21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3年12月21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0年10月31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3年12月2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00年6月25日 | 长征三号 | 成功 |
2013年10月29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00年1月26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3年7月15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1999年11月20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2013年6月11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1999年6月12日 | 长征二号丙/FP | 成功 |
2013年5月2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98年12月19日 | 长征二号丙/FP | 成功 |
2012年11月27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98年8月20日 | 长征二号丙/FP | 成功 |
2012年11月19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1998年7月18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12年10月25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1998年5月30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12年10月14日 | 长征二号丙SMA | 成功 | 1998年5月2日 | 长征二号丙/FP | 成功 |
2012年9月19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98年3月26日 | 长征二号丙/FP | 成功 |
2012年7月25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1997年12月8日 | 长征二号丙/FP | 成功 |
2012年6月16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1997年10月17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12年5月26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97年9月1日 | 长征二号丙/FP | 成功 |
2012年4月30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97年8月20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2012年3月31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97年6月10日 | 长征三号 | 成功 |
2012年2月25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1997年5月12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2年1月13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1996年8月18日 | 长征三号 | 失败 |
2011年12月20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96年7月3日 | 长征三号 | 成功 |
2011年12月2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1996年2月15日 | 长征三号乙 | 失败 |
2011年11月30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1995年12月28日 | 长征二号E(长二捆) | 成功 |
2011年11月1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1995年11月28日 | 长征二号E(长二捆) | 成功 |
2011年10月7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95年1月26日 | 长征二号E(长二捆) | 失败 |
2011年9月29日 | 长征二号FT1 | 成功 | 1994年11月30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1年9月19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94年8月28日 | 长征二号E(长二捆) | 成功 |
2011年8月18日 | 长征二号丙 | 失败 | 1994年7月21日 | 长征三号 | 成功 |
2011年8月12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94年2月8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2011年7月29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1993年10月8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11年7月27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1992年12月21日 | 长征二号E(长二捆) | 失败 |
2011年7月11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1992年10月6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11年7月6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1992年8月14日 | 长征二号E(长二捆) | 成功 |
2011年6月21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91年12月28日 | 长征三号 | 失败 |
2011年4月10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1990年10月5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10年12月18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1990年7月16日 | 长征二号E(长二捆) | 成功 |
2010年11月25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1990年4月7日 | 长征三号 | 成功 |
2010年11月1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1990年2月4日 | 长征三号 | 成功 |
2010年10月1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1988年12月22日 | 长征三号 | 成功 |
2010年9月5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88年8月5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10年8月1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1988年3月7日 | 长征三号 | 成功 |
2010年6月2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1987年9月9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10年1月17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1987年8月5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09年11月12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1986年10月6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09年8月31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86年2月1日 | 长征三号 | 成功 |
2009年4月22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1985年10月21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09年4月15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1984年9月12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08年12月23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1984年4月8日 | 长征三号 | 成功 |
2008年10月30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84年1月29日 | 长征三号 | 失败 |
2008年9月25日 | 长征二号F | 成功 | 1983年8月19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08年9月6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1982年9月9日 | 长征二号丙 | 成功 |
2008年6月9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78年1月26日 | 长征二号 | 成功 |
2008年4月25日 | 长征三号丙 | 成功 | 1976年12月7日 | 长征二号 | 成功 |
2007年10月24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1975年11月26日 | 长征二号 | 成功 |
2007年6月30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74年11月5日 | 长征二号 | 失败 |
2007年6月1日 | 长征三号甲 | 成功 | 1971年3月3日 | 长征一号 | 成功 |
2007年5月14日 | 长征三号乙 | 成功 | 1970年4月24日 | 长征一号 | 成功 |
资料来源:备注:数据截至2016年10月,具体火箭发射记录详见: |
- 科研项目
根据2016年12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2016年获得的主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下表所示:
类别 | 名称 | 所属研究所 |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 低温液体填充盲支管的不稳定过程研究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
多支路油气悬架刚度阻尼耦合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 | ||
载荷相位对热-机疲劳非线性耦合损伤影响研究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含周期性单元的隐身材料结构布拉格衍射控制及宽频隐身机理与套用研究 |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
基于天地观测场景相似变换的空间目标光谱特性预示研究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火工品强冲击环境下航天设备的动态损伤机理和失效準则研究 | 战术武器事业部 |
高超声速广义雷诺比拟关係研究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脉冲电浆推力器放电烧蚀及电离特性研究 |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超高温陶瓷纤维增强超高温陶瓷基複合材料的界面相的理论预测与实验验证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
先进聚合物基複合材料製造缺陷形成机制及模拟复现 | ||
资料来源: |
- 科研专利
截至2015年12月,研究院累计申请专利7406件。其中,国防专利3443件,普通发明专利2128件,实用新型专利1752件,外观设计专利77件,国际专利6件。火箭院累计授权专利3232件。其中,国防专利1502件,普通发明专利368件,实用新型专利1291件,外观设计专利44件,国际专利27件。
学术期刊
- 《飞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飞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是由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前国家科委批准出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技术性刊物,1972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飞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期刊曾用名《国外飞弹技术》、《国外飞弹与航天运载器》,设有专家论坛、飞弹与航天运载器系统、推进技术、制导导航与控制、弹头技术、强度与环境工程、材料与工艺、遥测技术、地面设备、试验与测试、计算机套用、军转 民、系统工程管理、系统有效性与安全性、热点漫谈、高科技视窗、简讯、广告等栏目。
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中国航天文摘、中国国防科技期刊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万方数位化期刊群、中国精品期刊资料库来源期刊。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进入国家重点期刊方阵。在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优秀成果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16年10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从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之一,形成了具有 航天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及学科专业、管理体制配套齐全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工程力学、製冷及低温工程
教学成果
根据2016年10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自招生以来,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500余名,产生院士2人,取得各种专家称号的有100余人,担任型号主任设计师或厂所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200余人。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 院地合作
2011年11月12日,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与研究院下属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签署航天新材料产业园战略合作协定。
生活区

2012年10月10日,研究院下属的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泰安市东平县政府、瑞星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定。
2015年9月15日,研究院所属的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与“凌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凌源凌河整车生产项目投资合作框架协定》。
2016年1月13日,研究院与江苏省沛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定,在煤气化、特种车辆、特种装备、技术转化、人才交流方面开展合作。8月25日,研究院与泰安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定。9月10日,北京航天万源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南省永平县人民政府,就永平县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签订了《永平县光伏扶贫项目投资开发协定书》。
- 高校合作
根据2016年12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主要合作高校如下表所示:
大连海事大学 | 浙江大学 | 武汉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瀋阳理工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东北大学 | 东南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南大学 | 天津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清华大学 | --- | --- |
资料来源: |
海外合作
- 共建机构
截至2016年5月,研究院组建了4个海外研发机构。
名称 | 外方 | 中方 | 时间 |
---|---|---|---|
中英航天机电系统技术联合实验室 |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 | 火箭院研发中心 | 2012年8月 |
人工辅助心脏海外研发机构 |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 2013年9月 |
瑞士西北套用科技与艺术大学 | |||
中英先进结构製造技术联合实验室 |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 |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 | 2016年3月 |
埃克塞特大学 | |||
中英先进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 2016年3月 |
资料来源: |
- 商业航天
截至2015年8月,研究院的火箭为14个国家发射过卫星。此外还在1996年为国际卫星组织发射国际卫星708号;2014年为“哥本哈根次轨道”组织搭载微型试验飞行器PS86X1。
时间 | 火箭类型 | 卫星或实验装置 |
---|---|---|
2016年1月16日 | 长征三号乙 | 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一号 |
2015年11月21日 | 长征三号乙遥38 | “寮国一号”卫星 |
2015年10月17日 | 长征三号乙 | “亚太九号”通信卫星 |
2014年10月24日 | 长征三号丙遥12 | 卢森堡小卫星 |
2013年12月21日 | 长征三号乙 | 玻利维亚通信卫星 |
2012年3月31日 | 长征三号乙 | 法国“亚太七号”卫星 |
2011年12月20日 | 长征三号乙 | 奈及利亚通信卫星1R |
2011年10月7日 | 长征三号乙 | 法国W3C通信卫星 |
2011年8月12日 | 长征三号乙 | “巴基斯坦通信卫星1R” |
2009年8月31日 | 长征三号乙 | 印度尼西亚“帕拉帕-D”通信卫星 |
2008年10月30日 | 长征三号乙 | “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 |
2008年6月9日 | 长征三号乙 | “中星9号”通信卫星 |
2007年7月15日 | 长征三号乙 | 法国“中星六B”通信卫星 |
2007年5月14日 | 长征三号乙 | 奈及利亚通信卫星一号 |
2005年4月12日 | 长征三号乙 | “亚太六号”卫星 |
1999年6月12日 | 长征二号丙改进型 | 铱星双星 |
1998年12月19日 | 长征二号丙改进型 | 铱星双星 |
1998年8月20日 | 长征二号丙改进型 | 铱星双星 |
1998年7月18日 | 长三乙 | 欧洲製造的卫星 |
1998年5月30日 | 长三乙 | 中卫一号通信卫星 |
1998年5月2日 | 长征二号丙改进型 | 铱星 |
1998年3月26日 | 长征二号丙改进型 | 铱星 |
1997年12月8日 | 长征二号丙改进型 | 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发射两颗铱星 |
1997年10月17日 | 长三乙 | “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 |
1997年8月20日 | 长三乙 | 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 |
1996年8月18日 | 长征三号 | 中星七号通信卫星(失利) |
1996年7月3日 | 长征三号 | 香港亚太通信卫星公司的“亚太IA通信卫星” |
1996年2月15日 | 长征三号 | 国际卫星组织“国际708卫星”失利 |
1995年12月28日 | 长征二号E | 美国“艾科斯达一号通信卫星 |
1995年11月28日 | 长征二号E | “亚洲二号”通信卫星 |
1995年1月26日 | 长征二号E | “亚太二号”通信卫星(失利) |
1994年8月28日 | 长征二号E | 澳星-B3 |
1994年7月21日 | 长征三号 | 亚太一号通信卫星 |
1992年12月21日 | 长征二号E | “澳星-B2”(失败) |
1992年10月6日 | 长征二号丙 | 瑞典搭载弗利亚卫星 |
1992年8月14日 | 长征二号E | 澳星-B1 |
1990年7月16日 | 长征二号E | 澳星模拟星和BADR-A卫星 |
1990年4月7日 | 长征三号 | 亚洲一号通信卫星 |
1988年8月5日 | 长征二号丙 | 为德国Intospace公司成功搭载微重力实验装置 |
1987年8月5日 | 长征二号丙 | 为法国马特拉宇航公司成功搭载微重力实验装置 |
资料来源: |
文化传统
标识
- 院徽

标誌以直线、圆、字母为设计元素,以“箭头”为设计主题。箭头象徵航天产品沖天而起,体现航天主业特徵,同时也寓意航天人奋发向上和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箭头又像一个“人”字,寓意集团公司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理念;三个同心圆象徵三个宇宙速度,传达出航天的产业特徵,同时三个同心圆由内而外圆环线条粗细、薄厚渐变,表现集团公司不断开拓、发展、壮大的势头。
上有中文简称(即“中国航天”)和英文简称(即“CASC”)的字型为集团公司以大黑字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专用字型。右侧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英文字型。
- 院庆标识

该LOGO以航天蓝和成功红为主色调,体现星际思维、探索精神、永不停步、勇攀高峰。
LOGO在设计时体现多重寓意,其中,“60”代表火箭院从创建以来已经走过60个春秋。“6”字起笔部分仿佛三个台阶,象徵了航天三大精神,即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6”字落笔处留开口,象徵着火箭院创新思维、奉献精神以及拥抱未来的心态。“0”字中间的星球表示火箭院“探索浩瀚太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责任、使命与不懈追求。
“CALT”是火箭院英文名称(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首字母缩写。字母“A” 是26个英文字母中的第一个字母,用红色突出,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的第一院名相呼应,也代表火箭院不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託,实现了中国国防事业、航天事业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功,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付的各项任务。
“1957”则代表着火箭院于1957年创建。
精神
精神:永不停步,永攀高峰,永保成功,永创一流
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以人为本,以诚取信, 以质取胜,携手合作
院魂:顽强、毅力、忍耐、坚定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 郝照平 |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 李明华 |
副院长 | 韩树旺、唐国宏、吴江、唐一华、王晓东 |
副院长兼科技委主任 | 鲁宇 |
副院长兼一院航天标準化工程项目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 杨双进 |
副院长兼总工艺师兼首席信息官(CIO)兼信息化建设总指挥 | 王国庆 |
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兼党校校长兼长征学院校长 | 罗晓阳 |
纪委书记 | 章小芳 |
资料来源: |
历任领导
姓名 | 任期 | 职务 |
---|---|---|
钱学森 | 1957-1960 | 第一任院长 |
刘煊 | 1960-1975 | 第二任院长 |
李明实 | 1975-1979 | 第二任院长 |
张镰斧 | 1979-1984 | 第四任院长 |
李伯勇 | 1984-1986 | 第五任院长 |
王永志 | 1986-1991 | 第六任院长 |
沈辛荪 | 1991-1994 | 第七任院长 |
厉建中 | 1994-2000 | 第八任院长 |
许达哲 | 2000-2001 | 第九任院长 |
吴燕生 | 2002-2007 | 第十任院长 |
谷景生 | 1957-1958 | 政委 |
张钧 | 1959-1975 | 政委、党委书记 |
李明实 | 1977-1982 | 党委书记 |
张镰斧 | 1983-1984 | 党委代理书记 |
沈辛荪 | 1984-1991 | 党委书记 |
肖东太 | 1991-1996 | 党委书记 |
王宗银 | 1996-2003 | 党委书记 |
梁小虹 | 2003- | 党委书记 |
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