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编的史学论文集,集中反映50年代我国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学术讨论的研究成果。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
- 作者:"历史研究"编辑部辑
- 出版地:北京
- 出版社: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1957
- 页数:242页
简介
1957年三联书店出版。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标準以及具体的分期意见,引起全国史学界对近代史分期问题长达3年的热烈讨论。这本论文集收录了3年来发表于各报刊的有代表性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文12篇,论点辑要1篇及学术讨论情况的报导3篇。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在近代史分期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观点
观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如何分期。所谓“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在当时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80年历史的分期。主要观点有以下4种:(1)分为7段。胡绳的文章指出中国近代史存在着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高潮。据此他主张将该80年历史划分为1840—1850年;1851—1864年;1864—1895年;1895—1900年;1901—1905年;1905—1912年;1912—1919年7个阶段。(2)分为5段。金沖及的文章主张分为1840—1864年;1864—1894年;1895—1900年;1901—1914年;1914—1919年5个阶段。(3)分为4段。范文澜、孙守任、李新、荣孟源、来新夏、孙正容等持此意见,但具体的时间划分则有一些出入,基本的时间为1840(或1839)—1864;1864—1901(或1894、1895);1901(或1894、1895)—1912(或1905、1913);1912(或1905、1913)—1919。(4)分为3段。戴逸、章开源、王仁忱以及天津师範学院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均持此观点,时间为:1840—1864(或1873);1864(或1873)—1901(或1905);1901(或1905)—1919。在讨论分期问题时,极为可贵的是,李新、来新夏、李荣华等在文章中曾提出了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应定在1949年的构想。(二)分期的标準。主要观点有以下6种:(1)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为中国近代分期的标準。这一观点由胡绳最先提出,戴逸、章开源、孙正容、黄一良、毛健予、王仁忱、荣孟源等均持此观点。(2)以中国近代史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发展及其性质的某些变化为标準。孙守任提出,范文澜赞同。(3)以社会经济的表征与阶级斗争的表征相结合作为分期的标準,金沖及提出。(4)通过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全面考察,以其表现出的特点作为分期的标準,李荣华提出。(5)以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为分期的标準,赵德馨提出。(6)以对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表现出的矛盾形式的变化、阶级关係的变化、阶级斗争的发展趋势以及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反响等各方面的全面考察作为分期的标準,来新夏提出。本论文集的出版对于及时传递史学研究的新动向,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