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019-07-19 06:56:58) 百科综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

截至2015年3月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有在职职工301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院级重点实验室3个;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成立时间:1957年8月
  • 主管部门:中国农业科学院
  • 简称:资源区划所
  • 院长:王道龙
  • 博士后流动站:1个
  • 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9个(一级学科)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历史沿革

1957年8月,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化系土壤肥料研究室和土壤耕作研究室成立。
1970年11月,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化系土壤肥料研究室和土壤耕作研究室基础上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1971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山东德州地区农科所合併更名山东省德州地区农科所。
1973年春,山东省德州地区农科所更名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1978年5月,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更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1979年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更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1979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2003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整合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5年3月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有在职职工301人,其中:“千人计画”专家1 人,国家“特支计画”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科学家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人才2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3 个,农业部神农计画人选2人,院青年英才计画人才5人。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及团队14个,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62人(研究员70人,副研92人),研究生导师105人。
千人计画”人才李召良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易可可、李召良、周卫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召良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人才:李召良、张斌
农业部“神农计画”人选:唐华俊、刘小秧

科研部门

截至2015年3月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下设25个机构,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院级重点实验室3个,野外台站9个,试验协作网3个,菌种保藏库1个,肥料质检中心2个,卫星地面接收站1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
院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质量重点开放实验室
野外台站:
湖南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农业部昌平潮褐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农业部洛阳旱地农业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网
廊坊实验基地
农业部德州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密云科学试验站
农业部迁西燕山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资料来源:
菌种保藏库: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截至2015年3月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与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日本东京大学等32个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领域和交流机制;建有中美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植物营养创新研究联合实验室和中美区域农业发展合作研究中心等机构。
2007—2013年国际合作项目
序号合作项目合作国家主持人
1
粮食安全预警的关键空间信息技术合作
国际合作
陈仲新
2
欧洲流域的土壤迁移
欧盟项目
张斌
3
亚洲环境中的重金属
国际合作
马义兵
4
中荷农药环境风险评估
中-荷
李文娟
5
N肥实验
中-加
李书田
6
东南亚森林监测
中-日
吴文斌
7
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生态服务与减贫-中国现状分析
中-英
蔡典雄
8
欧盟项目第七框架欧盟项目第七框架计画(改善欧洲主要食物)饲料和生物燃料作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减低作物生产对环境的效应(NUE-CROPS)
欧盟项目
赵秉强
9
中比全球农业监测
中-比利时
陈仲新
10
APEC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与安全研讨会
国合司
陈佑启
11
环境友好型的畜牧业评价
中-日
尹昌斌
资料来源:
  • 院地合作
截至2015年3月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湖南祁阳、山东德州、内蒙古呼伦贝尔、河北迁西、北京昌平和密云、河南洛阳、河北廊坊、江西进贤和广东江门建有11个试验基地,在河北平泉建有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建有试验协作网3个。

设施资源

  • 仪器设备
截至2014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公共实验室面向所内外科研人员开放,为科研和教学提供测试分析技术服务,有仪器设备近30台套。下设6个公共实验平台:无机分析平台、生化分析平台、色谱分析平台、光谱分析平台、质谱分析平台、固体核磁共振分析平台。
科研仪器
仪器所属平台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总有机碳/总氮分析仪、连续流动分析仪、微波消解仪、自动程式消解系统、高品质电子分析天平(可读性0.01mg和0.001mg)、鼓风恆温乾燥箱
无机分析平台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配置KBr压片透射、衰减全反射和漫反射红外光谱测定配件)、近红外品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光谱分析平台
电感耦合电浆质谱仪,配置多级桿碰撞反应池、耐HF酸雾化器、高盐进样
质谱分析平台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Bruker 400MHz)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平台
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全波长扫描式多功能读数仪(多功能酶标仪)、超低温冰柜、冷冻研磨仪、生化培养箱
生化分析平台
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旋转蒸发仪、全自动固相萃取仪、氮吹仪
色谱分析平台
资料来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有全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报告、数据、图集齐全、信息量最大的资料库,库藏资料3万余册,建有文献数据系统,管理各类档案6000余卷。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获奖概况
截至2015年3月底,“十一五”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6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奖51项,院优秀成果奖9项。
国家级获奖概况
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类别时间授奖部门
1
红壤稻田持续高产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
科技部
2
山东省土壤速效锌普查及锌肥使用技术的示範推广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
科技部
3
我国氮磷钾化肥的肥效演变和提高增产效益的主要途径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
科技部
4
新农用抗菌素120及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生产工艺和套用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
科技部
5
盐湖钾肥的合理施用和农业评价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
科技部
6
我国粮食产需区域平衡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
科技部
7
旱作碳酸氢铵深施机具及提高肥效技术措施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
科技部
8
几种主要农作物锌肥、硼肥施用技术规範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
科技部
9
中国饲料区划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
科技部
10
黄胞胶生产的新方法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
科技部
11
VA菌根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套用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
科技部
12
含氯化肥科学施肥和机理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
科技部
13
土壤养分综合系统评价法与平衡施肥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
科技部
14
北方土壤供钾能力及钾肥高效施用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
科技部
15
主要作物硫钙营养特性、机制与肥料高效施用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
科技部
16
主要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化套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
国务院
17
低成本易降解肥料用缓释材料创製与套用
国家发明二等奖
2013
国务院
18
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
国务院
资料来源:
  • 论文发表
截至2015年3月底,“十一五”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出版专着119部,发表论文2307篇(其中SCI/EI论文590篇)。获批准专利192项,软体着作权182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準84项(2009年以来)。
  • 项目承担
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主体科研计画经费达1亿多元。
“973”项目
序号课题名称类别
1
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
套用基础
2
肥料养分持续高效利用机理与途径
套用基础
3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
套用基础
4
肥料减施增效与农田可持续利用基础研究
套用基础
资料来源:
“863”项目
序号课题名称起止年限
1
农村抽样调查空间化样本抽选与管理系统
2006-2010
2
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
2009-2011
3
作物生长水分与营养土壤生境调控技术
2013-2017
资料来源:
国家支撑计画项目
序号课题名称类别
1
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与套用
套用基础
资料来源:

学术期刊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1994年9月创刊,1999年正式发行,2003年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并获得2007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1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 “万方资料库——数位化期刊群”、“CEPS中文电子期刊资料库”、 “中国生物学文献资料库”、 “中国农业科技文献资料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资源环境文摘”、“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全文版)”、“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中心(CABI)文摘资料库、日本《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库AGRIS等收录。
  •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是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和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科技期刊。1964年创刊,原名《耕作与肥料》,先后更名为《土肥与科学种田选编》、《土壤与科学种田》、《土壤肥料》,2006年第3期更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资料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中国农业科技文献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万方资料库—数位化期刊群、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资料库、中国农业资源环境文摘、CA化学文摘(美)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等收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2年)统计影响因子为0.771;清华同方《中国学术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年)统计複合影响因子为1.423。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杂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学会联合主办的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被中国国内多家权威检索系统和资料库收录,包括:《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资料库》、《万方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资料库》等。曾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10月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中《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0.786,《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本刊2008年影响因子为0.90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11月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本刊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0.602,在所有农业工程类期刊总排名第4。
  • 《中国农业信息》
《中国农业信息》杂誌(半月刊)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共同主办,是中国全方位登载国内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期刊,旨在沟通农业信息,预测市场动向,服务科教兴农,指导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季刊)是一本以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农业政策、谘询部门的管理、科研、开发等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专业刊物。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3月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
博士后流动站:农业资源利用
学位授予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名称与代码)二级学科(名称与代码)
理 学
大气科学(0706)
气象学(070601)
*生物学(0710)
微生物学(071005)
*生态学(071012)
*生态学(0713)
*农业生态学(0713Z1)
*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0713Z4)
农 学
*作物学(09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90101)
工 学
农业工程(0828)
*农业水土工程(082802)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
环境科学(083001)
*农业资源与环境(0903)
*土壤学(090301)
*植物营养学(090302)
*农业遥感(0903Z2)
*草学(0909)
*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0909Z1)
*农林经济管理学(1203)
*农业经济管理(120301)
*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203Z1)
*产业经济(1203Z5)
农业资源利用(095103)
农村与区域发展(095110)
资料来源:注:带*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如有出入,以研究所学位招生专业目录为準。

教学建设

根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有在读研究生150人(其中博士生62人、硕士生88人),博士后流动站24人。
2015年度,研究所艾超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夏浪、赵芬、盖霞普3位获得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传统

  • 所徽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徽如右图所示:
所徽说明:
圆环:代表团结、和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地球:代表研究所服务方向,全球资源和地域分异;代表脚踏祖国,面向世界。
地球上亮点:代表创新发展。
  • 所训及精神
所训:德诚为人 勤谨为业
所精神:团结、奉献、求实、创新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所长、副书记
王道龙
书记、副所长
陈金强
副书记、纪委书记
白丽梅
副所长
王秀芳、徐明岗、周清波
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历届所领导
姓名职务任期
高惠民
副所长、书记、 所长
1957-1980
耿锡栋
书记
1970
李文玉
书记
1970-1979
刘更另
所长、书记
1980-1984
江朝余
所长
1984-1986
林 葆
副所长、所长
1984-1994
谢承桂
副所长、书记
1984-1991
官昌桢
副书记、书记
1987-1999
李家康
副所长、所长
1991-2001
梁业森
副所长、书记
1999-2003
梅旭荣
所长
2002-2003
资料来源:
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历届所领导
姓名职务任期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徐 矶
党委书记兼所长
1981.4-1983
李应中
党委书记兼所长
1983.12-1996.9
张海林
副所长
1996-2003
资料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历届所领导
姓名职务任期
唐华俊
所长
2003.5-2009.5
梅旭荣
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2003.5-2003.12
任天志
所长、党委书记
2009.5-2012.9
所长
2012.9-
刘继芳
党委书记、副所长
2004-2006
陈金强
党委书记、副所长
2012.9-
白丽梅
副书记、纪委书记
2015.4—
资料来源: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