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019-08-11 10:36:00) 百科综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是从事现代农业环境领域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非营利科研机构。其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组(后更名为农业气象研究所)和成立于1980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2011年,农业气象研究所和生物防治研究所合併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研究所致力于农业环境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重点研究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光、温、水、气等环境要素的演变规律及其与农业生物和农用投入品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与保护对策,引领领域科技方向,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总人员规模近500人,其中在职职工160人;拥有6个研究室、2个国家级平台、6个部级平台;开设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仪器设备总价值1亿多元人民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Chinese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
  • 简称:环发所、IEDA·CAAS
  • 主管部门:中国农业科学院
  • 成立时间:1953年
  • 属性:国家级非营利科研机构
  • 所属地区:北京市海淀区
  • 博士点:二级学科7个
  • 硕士点:二级学科7个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历史沿革

1953年3月,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组成立。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8月27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覆,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包括农业气象研究室在内的五所二室。
198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成立。
1990年5月4日,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更名为农业气象研究所。
研究所建筑研究所建筑
200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北京组建。
2002年10月10日,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批覆的农业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中,农业气象研究所”转为非营利科研机构,与生物防治研究所合併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005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正式成立。
2012年,研究所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农科院研究生管理先进单位。
2016年12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承办的“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7年3月,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循环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循环农业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总人员规模近500人,其中在职职工160人。
据2017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万人计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4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1名、青年英才计画”A类入选者4名,拥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画”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10个。
“万人计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希柏
研讨会研讨会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董红敏、林而达、朱昌雄、杨其长、曾希柏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杨其长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董红敏、朱昌雄、杨其长
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其长、曾希柏、梅旭荣、严昌荣
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董红敏、杨其长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李勇
青年英才计画”A类入选者:张西美、曾章华、贺勇、王耀生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画”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曾希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农业温室气体与减排固碳创新团队
设施植物环境工程创新团队
气候变化与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创新团队
畜牧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团队
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创新团队
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创新团队
生物节水与旱作农业创新团队
农业清洁流域创新团队
农业水生产力与水环境创新团队
多功能纳米材料及农业套用创新团队

科研部门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拥有6个研究室、2个国家级平台、6个部级平台、1个第三方认证实验室、5个国际合作平台、9个院级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6个院级中心。
国家级平台: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部级平台: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设施农业节能减排与养殖废弃物处理重点实验室、寿阳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岳阳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畜牧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国际合作平台:中美农业环境中心、CGIAR联合实验室、IAEA联合实验室等
院级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西藏那曲、北京顺义等
院级中心:农业与气候变化、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与产地环境质量、设施农业环境工程、节水农业、农业纳米、农业环境控制
研究所研究室:气候变化研究室、农业减灾研究室、旱作节水研究室、环境工程研究室、环境修复研究室、生态安全研究室

设备资源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拥有科研用仪器设备1076台(套),其中2万美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00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1亿多元人民币。
截至2012年6月,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同位素质谱仪、元素分析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萤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凯氏定氮仪、雷射粒度分析仪、微波消解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及超低温冰柜等仪器设备,设备总价值超过2700万人民币。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组织承担了国家主体科技计画、重大专项、行业科技等项目和课题,在优势学科领域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奖12项。研究所是国家气候变化农业影响与评估组长单位和国家气候变化谈判农业领域的唯一技术支撑单位,农业部防灾减灾、旱作节水、外来入侵生物环境风险等领域的谘询专家组组长单位,基础农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环境学和农业资源学的牵头编写单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5次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和FAO农业水质管理手册组织编制单位。先后承担和参与起草了10余项相关领域国家行业发展规划。
研究所部分科研项目(课题)目录
项目(课题)名称课题来源主持人执行年度
智慧型化植物工厂生产技术研究
“863”计画-项目
杨其长
2013-2017
植物工厂LED节能光源及光环境智慧型控制技术
“863”计画-课题
刘文科
2013-2017
提高人工光植物工厂投入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节能控制技术
“863”计画-子课题
仝于欣
2013-2017
营养液储调控制与纳米消毒技术装备
“863”计画-子课题
程瑞峰
2013-2017
温室主动蓄放热储能技术与装备研究
“863”计画-子课题
杨其长
2013-2017
小麦-玉米二熟製作物高光效利用调控技术研究
“863”计画-子课题
刘恩科
2013-2017
新型抗旱节水保水功能材料研发与套用
“863”计画-子课题
宋吉青
2011-2016
作物群体水分诊断指标体系建立与节水型种植制度研究
“863”计画-子课题
钟秀丽
2011-2015
纳米生物农药新剂型创製与套用
“863”计画-子课题
崔海信
2011-2015
LED非视觉照明技术研究
“863”计画-子课题
刘文科
2011-2013
气候变化下我国粮食产量增速放缓的驱动机制及适应潜力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熊伟
2015-2018
不同耕作措施作物秸秆氮素转化及微生物影响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刘恩科
2015-2018
固定化阿特拉津降解菌-藻体系的构建及去除水体中阿特拉津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耿兵助
2015-2018
菜地N2O同位素位嗜值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李玉中
2015-2018
地质封存二氧化碳泄露对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模拟研究-以北方玉米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马欣助
2015-2017
基于点面融合的小麦苗情分析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杜克明
2015-2017
北方旱作区春玉米水分生产力空间分异特徵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孙东宝
2015-2017
养殖污水贮存过程CH4/N2O排放及关键微生物回响温度和溶氧变化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刘翀
2015-2017
外源砷胁迫下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群落的回响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王亚男
2015-2017
作物水分生产力时空分异特徵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刘勤助
2015-2017
降雨入深测定方法与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毛丽丽助
2015-2017
基于水转化及作物生长多过程耦合的子牙河平原农业乾旱模拟评估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孙琛助
2015-2017
地膜残留对土壤水氮运移和棉花根系影响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严昌荣
2014-2017
黄土区坡地浅沟侵蚀剥蚀输沙互馈机制及模型参数的系统确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张晴雯
2014-2017
我国半乾旱气候下参考作物蒸散试验及其计算方法和参数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刘晓英
2014-2017
掺硼金刚石膜电极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含氯副产物的生成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李红娜
2014-2016
基于CERES-MAIZE模型降水保险指数研究-以北京夏玉米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杨晓娟
2014-2016
基于同位素技术的菜地土壤淋溶硝酸盐溯源与氮转化过程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徐春英
2014-2016
秸秆腐解对土壤镉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陕红
2014-2016
畜禽粪便贮存过程含氮气体排放与微生物影响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朱志平
2014-2016
连续多年施用生物炭对华北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刘杏认
2014-2016
菜地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及N2O排放的微生物回响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郭李萍
2013-2016
基于CEVSA模型的东亚陆地系统生产力时空格局及其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顾峰雪
2013-2016
冬小麦需水临界期乾旱-复水过程中果聚糖代谢组成的分布格局对产量WUE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郭瑞
2013-2015
短期连续LED光照下水培生菜硝酸盐代谢规律及回响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魏灵玲
2013-2015
毒死蜱主要代谢物TCP在土壤中迁移与转化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孙宝利
2013-2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乾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国际半乾旱热带作物研究所旱地农业生产力提升技术研讨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何文清
2013
我国麦-玉轮作複种体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及适应技术集成的模拟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熊伟
2012-2015
植物修复套用于宁夏黄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减排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罗良国
2012-2015
草灌细根防蚀拦沙对人工林坡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李勇
2012-2015
外源砷在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及其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曾希柏
2012-2015
面向天气指数作物保险产品的气象灾害损失指数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刘布春
2012-2015
乾湿交替时作物蒸发蒸腾的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摊与模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龚道枝
2012-2015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回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高清竹
2012-2015
乾湿交替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转化及影响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张燕卿
2012-2015
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效应及其微生物回响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何文清
2012-2015
作物CO2肥效作用和水肥条件相互关係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居辉
2012-2014
三株耐砷真菌对砷的累积与转化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苏世鸣
2012-2014
以海藻为营养源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去除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耿兵助
2012-2014
北方农田土壤固碳减排能力对CO2浓度升高的回响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李迎春
2012-2014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冬小麦晚霜冻害早期诊断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武永峰
2012-2014
膜下滴灌黄瓜对温室小气候与作物病害的影响及灌溉制度最佳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吕国华
2012-2014
中国农业氮流动的区域模拟及其不确定性评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陈敏鹏
2012-2014
日光温室墙体有效蓄-放热区域能量传递的动态模拟与热特性参数最佳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杨其长
2011-2013
菜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特徵及其硝化反硝化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郭李萍
2011-2013
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关键过程对乾旱-复水的回响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顾峰雪
2011-2013
高风险农田中砷的生物有效性及微生物调控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李莲芳
2011-2013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微生物影响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刘恩科
2011-2013
甘薯根系功能分离栽培光合产物积累分配特徵及其调控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程瑞锋
2011-2013
作物收穫侵蚀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及其驱动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于寒青
2011-2013
藏北高原地区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时空变化模拟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游松财
2010-2012
生猪养殖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範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
陶秀萍
2014-2016
旱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技术集成与示範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
郭李萍
2013-2017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方法学研究和综合技术体系构建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
许吟隆
2013-2016
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质牧草品种筛选以及关键技术筛选与集成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高清竹
2013-2016
北方重点地区农业适应技术的优选及集成方法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李阔
2013-2016
中低产田障碍因子消减与地力提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
曾希柏
2012-2016
旱地农田高效用水关键技术研究与典型示範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
严昌荣
2012-2016
循环农业系统污染物减控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
马世铭
2012-2016
农田有害重金属的原位固定与控制技术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白玲玉
2012-2016
山东省农药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及示範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杜章留
2012-2016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中行业减排与市场机制中关键问题的支撑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董红敏
2012-2015
气候变化适应技术及其套用潜力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高清竹
2012-2015
村镇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範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陶秀萍
2012-2015
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研发与套用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熊伟
2012-2015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种植制度的影响和未来空间格局预估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马欣
2012-2015
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利用技术及示範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高清竹
2012-2014
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防控与管理技术研究与示範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
李玉中
2011-2015
封存CO2泄漏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马欣
2011-2014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的气候数据研发技术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潘婕
2011-2013
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提高农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画--项目
崔海信
2014-2018
纳米材料与技术改善农药剂型功能的作用机制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画--子课题
王琰
2014-2018
畜牧业废弃物管理控制试验研究
“973”计画-课题
董红敏
2012-2016
华北农业和社会经济对气候灾害的适应能力研究
“973”计画-课题
居辉
2012-2016
适应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
“973”计画-课题
李玉娥
2010-2011
秸桿发酵剩余物定向转化新途径
“973”计画-课题
崔海信
2004-2006
新型抗病激活蛋白的遗传多样性与功能研究
“973”计画-课题
邱德文
2003-2008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
“973”计画-项目
万方浩
2002-2007
气候公约谈判和履约对策的综合基础研究
“973”计画-课题
李玉娥
2002-2006
研究所获得的部分国家级奖项
年份成果名称获奖等级奖种类别
1998
气候变化对农业、水文水资源、森林及沿海地区海平面的影响及对策
二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9
晋东豫西旱农类型区农林牧综合发展最佳化模式
三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9
我国动物甲烷排放测定与国家清单编制
三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9
《中国生物防治》
三等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
2001
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
二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3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
一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6
微生物农药发酵新技术新工艺及重要产品规模套用
二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8
黄土高原水蚀动力过程及调控技术
二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9
都市型设施园艺栽培模式创新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範推广
二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9
南方红壤区旱地的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套用
二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2
畜禽粪便沼气处理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和技术开发与套用
二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3
旱作农业关键技术与集成套用
二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学术期刊

《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办的反映中国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有关农林水产业与气象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国内外有关专题研究动态综合评述等,涉及包括全球变化、区域农业气候、减灾防灾、乾旱与节水农业、作物气象与农田小气候、农业减灾防灾、农业生态环境、3S技术在农业气象上套用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农业气象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央级刊物,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农业科技论文资料库” 统计源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9月,研究所开设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物理学、农业水土工程、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自主设定)、设施农业与生态工程(自主设定)、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自主设定)、农业水资源与环境(自主设定)
二级学科硕士点:气象学、生物物理学、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农业生态学(自主设定)、农业水资源与环境(自主设定)

教学建设

  • 建设概况
研究所研究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招生、授课和学位授予,课程学习期间由研究生院实行全方位管理;课程结束后跟随导师进入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直到完成毕业论文。
研究生主要由研究所负责管理,研究生院进行辅助管理。
  • 获奖情况
2015年,研究所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生1名、硕士生1名。
2016年,研究所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所徽
所徽是以麦穗为主要元素的艺术团,主色调为蓝色。
所徽所徽

文化精神

  • 文化理念
鼎新利物,臻和致远
  • 科德学风
创新、求是、诚信、合作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所长
张燕卿
党委书记、副所长
郝志强
副所长
朱昌雄
董红敏
纪委书记
朱昌雄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