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Harbin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是新中国建立最早的兽医科研单位,始建于1948年6月,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所之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是:承担动物传染病防治相关领域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与其相关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推动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源头创新、技术支撑和决策谘询。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由4个区域构成,分别坐落在哈尔滨市的江南、江北4个建成区内,总占地面积190余万平方米;人员编制566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11人;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在读研究生270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 外文名:Harbin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成立时间:1948年6月
- 主管部门:中国农业科学院
- 简称:哈兽研
- 博士后流动站:2个
- 机构地址:哈尔滨市哈平路678号
- 现任所长:步志高
- 博士点: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1个
- 硕士点:二级学科1个
- 属性:国家级兽医科研单位
历史沿革
哈兽研的前身是东北行政委员会家畜防治所。
1949年改名为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兽医研究所。
1957年划归刚组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定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1960年5月25日,由哈兽研创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学院”正式成立。7月1日,兽医学院面向各省、市、自治区农牧厅和院属各畜牧兽医单位招生。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因国家粮食问题形势严峻,中央作出大幅度精减城镇人口的重大决策。8月1日,根据中央精减机构压缩城镇人口的指示以及国务院和农业部领导的决定,兽医学院停办,学员返回保送单位。
1965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2004年和2005年,中国两次发生了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依靠近二十年的技术储备研究,先后提供了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多项成熟技术和系列高效实用疫苗产品,解决了不同禽种的有效免疫问题,为有效防止疫情大範围暴发流行作出重要贡献。
2005年10月18日,荷兰首席兽医官PETER DE LEEUW先生、荷兰莱利斯塔德研究所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国家参考实验室VAN ZIJDERVEKD 博士,荷兰驻中国大使馆农业参赞HENK VAN DUJIN先生以及荷兰驻中国大使馆农业参赞助理王永锋先生一行在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协调与安排下,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进行了友好访问。
2006年加挂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分中心。
2006年8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Mike Perdue博士、Hiroshi Kida博士及世界粮农组织(FAO)官员Juan Lubroth博士、Guo Fusheng博士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访问。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陈化兰主任等相关专家与来宾进行了友好的学术交流,就青海野生鸟以及新疆家禽的流感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与来宾共同讨论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WHO和FAO专家与国内专家的合作计画,以及国际技术援助的优先区域划分等问题。
2012年1月12-1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持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新型动物疫病诊断技术套用研究”启动会在哈尔滨召开。
2015年7月,经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研究决定,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在全院“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模式的整体框架内,依託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兽医学院。
总部大门

科研条件
科研部门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是由10个公益研究部门(平台)、14个研究团队组成的非营利科研机构,拥有FAO动物流感参考中心、OIE亚太区人兽共患病区域协作中心等6个国际平台。另有独资的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和控股的动物用生物製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大楼

国家参考实验室: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
研究所级研究室、服务中心:人兽共患病研究室、禽传染病研究室、猪传染病研究室、动物细菌病研究室、大动物病研究室、实验动物研究室、动物疫病诊断及技术服务中心
人员编制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编制566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11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等。
863领域专家:王笑梅
973首席科学家:陈化兰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陈化兰
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王笑梅、冯力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陈化兰、王云峰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孔宪刚、陈化兰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笑梅、冯力、孔宪刚、魏凤祥、陈化兰、王云峰、蔡雪辉
创新团队(截至2017年10月) | ||||||
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创新团队 | 禽免疫抑制病创新团队 | 禽呼吸道病创新团队 | 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 | 猪消化道传染病创新团队 | 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研究创新团队 |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创新团队 |
动物细菌病研究创新团队 | 牛羊传染病研究创新团队 | 马传染病和慢病毒病研究创新团队 | 基础免疫创新团队 | 动物病原监测与流行病学研究团队 | 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研究创新团队 | 动物支原体病创新团队 |
设备设施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要有萤光差异凝胶双向电泳系统、3D活细胞雷射共聚焦成像分析系统、酶联免疫斑点分析仪、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高内涵活细胞分析/筛选系统和全自动DNA、RNA分析仪。
合作交流
2017年10月12日,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医科大学、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黑龙江省CDC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一带一路”加“BRICS”合作项目专家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交流访问。
2017年4月,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助理署长薛汉宗、杨莉高级兽医师、曾然宙兽医师以及香港赛马会兽医管制及国际联络部主任施卓华、兽医顾问林嘉豪等一行5人代表团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访问,宾主双方就禽流感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及马属动物疫病诊断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交流和座谈。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为促进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科技交流,拓展“一带一路”合作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举办了“中哈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及教学示範基地”项目培训班。哈萨克斯坦国斯塞弗林农业技术大学兽医系系主任Zhanbolat教授一行5人参加了该次培训。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34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2项,是中国兽医行业全部囊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进步奖”三大奖的科研单位。此外,有60余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自然科学奖 | |||
流感病毒进化、跨种感染及致病力的分子机制(2013年二等奖) | |||
国家发明奖 | |||
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1983年一等奖) |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983年一等奖) | 布鲁氏菌羊种五号疫苗(1991年二等奖) | 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兔化绵羊适应菌苗和微量凝集诊断技术(1999年三等奖) |
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2项,仅列部分,详情见官网) | |||
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1988年三等奖) | 哈尔滨白兔育种(1990年三等奖) |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佐剂灭活菌苗(1995年二等奖) | 马传贫病马与其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抗体鉴别法(1995年三等奖) |
学术刊物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月刊是国家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类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以及国内各大资料库收录及来源期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影响因子和引文频次均位居全国畜牧兽医类期刊前列,多次被授予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全国畜牧兽医科技优秀期刊、《CAJ-CD》执行优秀期刊,A类学术核心期刊。《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已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资料库来源期刊。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
博士后流动站:预防兽医学、兽医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兽医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预防兽医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预防兽医学
哈兽研鸟瞰图

教学建设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读研究生350人,获得1篇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连续多年获得中国农科院优秀博硕士论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读研究生可以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以及其他企业奖学金。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圆环:代表团结。
哈兽研所标

世界地球:代表研究所服务的方向——人类社会。
蛇绕拐杖:医术研究更新,追求卓 越。
蓝色:代表生命之星——预防和救助。
双手:“V”字形象徵双手,寓意对生命的呵护;“V”字形又象徵鸟的翅膀,寓意研究所展翅
翱翔;“V”字形是兽研英文开头字母,同时在英文里还表示胜利的意义。
蛇徽由来已久,具有特定的意义。希腊伟大诗人大荷马,在史诗总讚颂民间医生阿斯扣雷波为伟大的十全的医生。传说,他是公元前400年被奉为医神阿波罗的儿子。阿斯扣雷波是一个 庄严、文雅、慈祥的医生,他手持一根盘绕着灵蛇的神仗,云游四方,治病救人。因为医术高 明,为人善良,特别受人拥戴。后世出于对神医和灵蛇的崇敬,也为了纪念阿斯扣雷波,便以 蛇绕拐杖作为医学标记,这就是蛇徽的来历。据说,神仗表示云游四方,为人治病之意,灵蛇 则是健康长寿的象徽。
蛇每年都蜕皮,代表恢复和更新。拐杖代表人体的脊椎骨,也是中脉所在的位置。蛇沿着中脉升起时,作螺旋状向上推进的活动。蛇活动的这种形态,与人体遗传基因的DNA分析结构极为相似。
注:蛇绕拐杖——医学的标誌和徽记,人们称之为蛇徽。
文化活动
2014年8月5日,由哈兽研科研处主办,学生会承办的篮球赛开幕,经过角逐,在20日落幕。该篮球赛的参赛队由哈兽研13个创新团队组建的8个代表队以及工程中心代表队组成。
2014年9月28日,由哈兽研科研处和国际合作处主办,学生会承办的羽毛球赛开幕,经过一天角逐,比赛落幕。该羽毛球赛的参赛队由哈兽研13个创新团队组建的8个代表队组成。
现任领导
所长、党委副书记:步志高
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笑梅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长友
副所长:赵国辉、刘胜旺、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