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组建于1957年,地处北京市,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畜牧兽医综合科技创新研究机构。
研究所以畜禽和牧草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学科的套用基础、套用和开发研究,着重解决国家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名。研究所有畜牧学、兽医学、草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饲料科学3个博士生培养点。研究所拥有5个国家级科研部门、8个省部级科研部门以及6个研究所研究室,下属3个公司,其中中心实验室拥有大型仪器设备160多台(套),总价值6500多万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s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简称:牧医所·IAS CAAS
- 创建时间:1957年
-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 主管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 属性:公益性研究单位
- 现任所长:秦玉昌
- 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历史沿革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始建,隶属农业部。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大门

1965年冬,因“四清”运动科研工作开始受到影响和冲击。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全所的科研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1970年,根据中央的决定,畜牧所原建制下放到青海。
1973年下半年,中国农林科学院畜牧所筹备组(养猪研究所)在北京原畜牧所旧址正式成立。
1975年末,实验室建设、农村基点工作,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工作都取得较大进展,已能开展一些初步的猪、鸡生产和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科研和技术工作。
1977至1978年,筹备组的工作速度加快,科技人员得到了补充,实验室和猪、禽舍的改造和建设取得成效。
1978年,根据上级决定,畜牧所由青海迁回北京,在养猪所的基址上取消了养猪所的名称,恢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建立了养禽、营养、饲料、繁殖、品种资源、遗传育种和养猪等7个研究室。
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2013年7月,研究所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试点。
2014年3月,成立农用林业与可持续畜牧业联合实验室。
2015年1月,牵头成立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全国研究与协作网路。7月,农业部奶及奶製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通过“2+2”複评审和扩项评审。8月,农业部转基因动物及饲料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通过国家“2+1”现场複评审。
2016年5月,研究所奶牛提质(节本)增效牧场示範基地成立。10月,成立中心实验室,集中大型仪器设备。12月,所承担的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与农业部奶业技术研究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畜禽遗传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通过“十二五”建设评估。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名,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66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6名,中国农科院特聘一级和二级学科杰出人才14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张子仪(专职)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7名):储明星、高洪文、罗绪刚、张宏福、侯水生、文杰、李奎
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储明星
国家“万人计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储明星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罗绪刚、侯水生、文杰、李奎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名):罗绪刚、李奎
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文杰
农业部神农计画人选(1名):文杰
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名):李奎
科研部门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资源共享平台、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评估实验室、2个农业部观测站、2个农业部检测中心、1个农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农科院研究中心、1个农科院观测中心、以及6个研究所研究室,下属3个公司,其中,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畜牧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是科技部认定首批国家基础科技平台之一。建有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和南口镇、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等地的4个试验基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3个):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畜牧分中心、国家肉鸡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水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级资源共享平台(1个):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专业性)
农业部评估实验室(1个):农业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
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农业部华北动物遗传资源与营养科学观测实验站(区域性)、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北京科学观测实验站(区域性)
农业部检验检测中心(2个):农业部奶及奶製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动物及饲料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中国农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农业科学院牧草遗传改良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研究中心(1个):中国农业科学院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
中国农科院试验观测中心(1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鄂托克旗牧草资源与育种野外科学试验观测
下属公司(3个):北京中畜阳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华谷生物营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畜阳光东方草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所研究室(6个):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室、遗传资源与育种研究室、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草业科学研究室、动物医学研究室、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室
设备仪器
- 设备资源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与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设立)建有蛋白质组学平台、代谢组学平台、基因组学平台、细胞分析平台、品质及元素分析平台、营养成分分析平台;拥有大型仪器设备160多台(套),总价值6500多万元。
平台仪器设备 |
蛋白质组学分析平台 |
三重四级桿-线性离子阱质谱仪、液质联用-三重四级桿质谱仪、多功能扫描成像分析系统、多功能酶标仪、层析仪、高能量染色仪、电融合仪、梯度电泳、垂直电泳仪、多功能扫描成像分析系统、凝胶成像系统、四级桿-飞行时间质谱仪 |
代谢组学分析平台 |
氮吹仪、核酸合成仪、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质谱联用仪 |
基因组学分析平台 |
萤光定量PCR仪、单细胞PCR扩增仪、梯度PCR仪、家畜疾病快速诊断PCR仪、实时萤光定量PCR、DNA晶片及杂交识别分析处理系统、分子杂交箱、温浴箱、半自动热封仪、文库製备系统、MiSeq测序系统、全基因组测序系统、微孔板振荡器、自动加样机器人、细胞融合仪、自动核酸提取仪、DNA差异显示仪、自动核酸挑选克隆系统 |
细胞分析技术平台 |
雷射共聚焦显微系统、万用显微镜、雷射显微切割仪器、冷冻切片机、多色分析和高速分选流式细胞仪、生化自动分析工作站、膜片钳与图像系统-配件防震台、半自动石蜡切片机、冷冻切片机、萤光微分干涉显微镜、倒置萤光显微镜、体式萤光显微镜 |
品质及元素分析平台 |
蛋壳厚度测试仪、蛋壳强度测试仪、鸡蛋全功能测定仪、鸡蛋胶强度测定仪、活体测膘仪、肉品近红外成份分析仪、肉色测定仪、物理测试仪、物理测试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电感耦合电浆质谱、离子色谱仪、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胺基酸分析仪 |
营养成分分析平台 |
真空冻乾机、包埋机冷冻台、生物组织包埋机、超纯水製备仪、电热恆温水浴锅、超音波细胞粉碎机、自动纤维测定仪、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全自动脂肪抽提仪、脂肪测定仪 |
仪器设备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参考资料来源 |
- 数据资源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39类文献资源可供搜寻。
方正Apabi电子图书 | ASBMB | 万方专利全文库 |
Springer电子图书 | ASFA | FSTA |
Econlit | Agris | Agricola |
CAB Abstracts | Scopus | Engineering Village (EI) |
DII | JCR | CAB Compendia |
CAB Plus (Full Text from CABI) | OECD iLibrary | Jstor |
Proquest 生物、农业期刊全文资料库 | ProQuest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资料库 | Cell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urnal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urnals | 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 |
万方标準全文资料库(行业标準) | 万方标準全文资料库(国家标準) | Annual Reviews |
PNAS | Science Online | SpringerProtocols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SpringerLink | ScienceDirect |
CNKI全文资料库 | 国研网 | Web of Science :SCI CPCI |
万方数据 | Wiley Online Library | Taylor Francis Journals Online |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先后承担各类项目课题近千项,累计取得科研成果226项,其中获奖成果122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成果12项,省部级奖励50项。获审定品种22个,登记着作权软体57个,国家专利授权89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出版着作近300部。
获奖年份 | 项目名称 | 奖项等级 |
1985年 | 全国微量元素硒含量分布的调查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85年 | 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78年 | 集体饲养肉猪快速育肥技术(阶段性成果)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年 | JMC-l型母马情期测定仪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年 | 猪活体测膘仪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87年 | 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及《中国畜禽品种志》的编写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87年 | 鸡的饲养标準和饲料配方的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1年 | 瘦肉型猪综合标準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92年 | 南方六省草山草坡改良及利用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95年 | 太湖猪性早熟和高繁殖力的特性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96年 | 中国黄牛品种聚类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97年 | 猪、鸡营养参数及配方新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7年 | 黄羽肉鸡新品系选育与配套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98年 | 0-2周龄肉仔鸡营养参数及配方新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8年 | 三新饲料配方系统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1998年 | 豌豆新品种中豌5号和6号的选育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1999年 | 中国瘦肉猪新品系选育与配套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9年 | 瘤胃微生物脲酶抑制剂的合成与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9年 | 集约化饲养畜禽应激反应及抗应激添加剂研究与开发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01年 | 肉牛主要生产性状的生化和分子遗传标记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01年 | 採用活体採集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方法生产胚胎技术的研究和套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02年 | 肉牛主要生产性状的生化和分子遗传标记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02年 | 採用活体採集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方法生产胚胎技术的研究和套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03年 | 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3年 | 套用胚胎生物技术建立良种肉牛繁育体系和生产体系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04年 | 畜禽饲料营养知识谘询及配方网路远程最佳化系统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04年 | 小尾寒羊优良种质资源的遗传研究与利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04年 | 高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及其套用技术研究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04年 | 紫花苜蓿“中苜一号”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套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04年 | 矮脚黄羽肉鸡新品系选育及配套研究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05年 | 乳仔猪营养生理及其饲料配製技术和产业化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05年 | 无公害饲料添加剂-“苜草素”生产及套用技术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12年 | 仔猪健康养殖营养饲料调控技术及套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3年 | 猪产肉性状相关重要基因发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育种套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3年 | 优质乳生产的奶牛营养调控与规範化饲养关键技术及套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以上列出所有官网列举的科研成果,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参考资料来源 |
学术期刊
- 《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是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中国畜牧业协会会刊,创刊于1956年,并被中国万方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国农业科技文献资料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畜牧兽医文摘、CA、CABI、Agricola、Agris、ZR等国内外重要引文资料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主要刊载畜牧兽医行业最具创新性、突破性及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重大科研成果,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专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
-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畜牧兽医》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的全国性技术类期刊,创刊于1874年,为全国重点宣传媒介,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
《中国畜牧兽医》主要宣传国家有关畜牧兽医行业的政策法规,报导畜牧兽医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动态,传播中外养殖业先进的实用技术。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畜牧学、兽医学、草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饲料科学3个博士生培养点。
- 一级学科博士点
畜牧学、兽医学、草学
- 二级学科博士点
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预防兽医学、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饲草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
- 二级学科硕士点
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预防兽医学、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饲草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建设
- 博士后管理
博士后纳入研究所人事管理。其待遇按照协定执行。博士后进站时,研究所负责统分博士后的人事档案调入和管理,并为其办理工作证,负责其计画生育管理工作。为在职博士后建立博士后期间档案。
-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在所内做论文期间,统招博士生科研补助津贴每人每月1500元,统招硕士生科研补助津贴每人每月1000元;联合培养博士生科研补助津贴每人每月1300元,联合培养硕士生科研补助津贴每人每月800元。导师可依据考勤、工作量、成果产出、公共事务参与等绩效指标增发或减发一定金额的补助,博士生科研补助津贴每月不得超过300元,硕士生科研补助津贴每月不得超过200元。
- 获得奖励
2016年度,研究所有4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其中硕士2人,博士2人。有13人获得一等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其中硕士9人,博士4人;有47人获得二等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其中硕士33人,博士14人。
2015年度,研究所有4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其中硕士3人,博士1人。有1人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高水平论文奖。
2014年度,研究所有5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其中硕士3人,博士2人。
合作交流
根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选派访问学者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接待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纽西兰、义大利、德国、英国、韩国、欧盟、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组织和国际家畜研究所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係。“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国际合作项目60多项。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所标识是绿白同心圆,内嵌花体“IAS”三个字母。

文化活动
2007年8月,研究所举办五十周年所庆活动。
2010年5月28日,研究所工会、所妇委会联合主办了职工趣味运动会。
机构领导
职务 | 姓名 |
所长 | 秦玉昌 |
党委书记 | 袁学志 |
副所长 | 张军民 |
文杰 | |
韩雪松 | |
领导信息参考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