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9-09-14 08:16:33) 百科综合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55年筹建农业电气化系,经过50多年的建设逐步发展到现在,涵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与计算机两大学科群,拥有7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以“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为支撑、具备完整的电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基础的、信息与电气工程学科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外文名: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本科专业:7个
  • 硕士学位:11个
  • 博士学位:3个

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教职工165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有各类在校学生1800余人,其中,在校硕、博研究生400余名,本科生1380余名。每年为社会输送合格本、硕、博毕业生500多名,累计13000余名;设有4个系,8个研究所,3个教辅单位;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全国性培训中心。学院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电分会科教专委会”、“国家电网公司农电新技术培训中心”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农林类专业委员会”挂靠和依託单位,并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有长期友好合作关係,开展了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
学院依託电力与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中心三大科技创新平台,承担着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际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年科研经费200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产值近2000万元。

历史沿革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于2002年8月由中国农业大学原电气信息学院与信息学院合併而成,现位于东校区,为中国农业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
位于东校区的原电气信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5年,当时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决定筹备农业电气化专业,之后便开始组织筹备。
1958年,“农业电气化”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生。
1959年,建立农业电气化系。
1978年,成立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站,后改名为计算机网路中心。
1979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套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始招生。
1981年,招收第一批“农业电气化”研究生。
1983年,“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4年,“农业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91年,“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1992年,开办“计算机套用”专业。
1992年10月,成立了电子电力工程学院。
1996年,“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
1999年,“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被列为一期“211工程”重点学科进行建设。
2001年,电子电力工程学院更名为电气信息学院。
位于西校区的原信息学院的源头之一是从1959年气象物理系的生物物理专业开始的
1959年开办“生物物理”专业。
1982年,“生物物理”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3年,成立了全国农业遥感培训与套用中心。
1986年,生物物理专业调整为套用物理专业。
1994年,依託全国农业遥感培训与套用中心成立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招生。
1996年,“生物物理”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2000年 “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科点申请成功。
2000年11月,成立信息学院。
2001年,套用物理专业改名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併入信息学院。
2002年8月,电气信息学院与信息学院合併成立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2004年,计算中心併入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院西区部分全部搬迁到东区。
2007年,学院整体搬入新建的“信电大楼”。
2010年,成为“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单位。

学科建设

经过50余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具备电气工程、电子技术套用、自动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完整学科基础的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群。拥有四个系,三个博士点,七个硕士点和七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个系
    电力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
    计算机工程系
    地理信息工程系
  • 三个博士点: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工程
  • 七个硕士点:
    电气工程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农业信息化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教授23名,副教授63名。各类在校生3100余人,其中研究生360多名、本科生1000多名,每年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600多名。

学术科研

学院拥有全国唯一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国内最早开设农业电气化本科专业;第一个获得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和博士后流动站,并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在农业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拥有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农业遥感培训与套用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农电新技术培训中心,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农村电力和新能源发电研究中心等。
学院承担着大量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际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项目。2001-2004年,科研经费2400多万元,发表论文358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7篇,出版教材和专着30余部,获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审批专利19项,年均科技推广产值1500多万元。学院与美、德、日、俄等国有长期合作关係,正在进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学院每年设有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学生创新三项基金,有大学生专用开放实验室。学生科技作品2003年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1组,三等奖1组,屡获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奖。两支队伍在“200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每年一届的“信电学院学生科技文化周”在全校产生很大影响。
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农业科技革命,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开发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契机,凝练方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加强队伍建设,继续引领优势学科,提升相关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