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是2008年12月1日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邹秀清。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基本概念、演进、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国际经验、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诊断和保护以及制度创新。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 又名: 邹秀清
- 作者:江西社会科学研究文库
- 类别:图书 > 法律 > 经济法
- 页数:311
- 出版社: 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12-01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从历史和现实出发,系统梳理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民土地权利结构的演进,总结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深入剖析世界主要已开发国家(地区)和东欧转型国家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基本特徵和发展趋势,借鉴其中所沉澱的先哲智慧和历史教训,为我们提供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丰富实证和国际经验。在充分尊重农民认知意愿及调查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回响的基础上,从法学和经济学两个不同视角系统诊断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形成机理;在农地集体所有不变的框架下,提出现阶段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具体对策;以系统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研究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战略思路和相关配套措施,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目录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重要观点与主要政策建议
1.5 研究不足之处和几点说明
2.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民土地权利结构的演进
2.1 奴隶社会的农地产权制度
2.2 封建土地产权制度及其特徵
2.3 近代土地产权制度及其特徵
2.4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
2.5 改革开放以来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
2.6 小结
3.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国际经验
3.1 近代以来土地权利制度的演进及基本特徵
3.2 部分已开发国家(地区)现代农地产权制度概述
3.3 土地徵收补偿制度的国际比较
4.实证研究: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民认知意愿与农户行为回响
4.1 调查方式和数据来源的说明
4.2 被调查地区和农户的基本情况
4.3 农民对农地产权制度的认知与意愿
4.4 关于土地调整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5 农户的耕地流转意愿及行为
4.6 农地徵收的调查分析
4.7 农民社会保障的调查分析
4.8 农民工对于农地产权的意愿
4.9 农民收入多元化与农地产权偏好:约束与动态选择(代本章小结)
5.《物权法》颁行前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系统诊断
5.1 实践中农民土地权益可能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侵害
5.2 《物权法》颁行前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系统诊断
6.现阶段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
6.1 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行法定内容
6.2 现阶段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定保护
6.3 现阶段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具体对策
6.4 在当前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不变的框架下:一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征地补偿标準
7.发展农民土地权益与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7.1 现阶段发展农民土地权益和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社会经济基础
7.2 近期发展农民土地权益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战略思路与政策选择
7.3 中长期发展农民土地权益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可能方向
后记
·收起全部<<
前言
繁荣社会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和繁荣的过程。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呼唤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呼唤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换言之,没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也就没有社会科学真正的发展和繁荣。理论贵在创新,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执着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理论重在创新,创新需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理论功在创新,只有创新的理论成果,才能探索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启示实践、指导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理论联繫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