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析》是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1998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贷款规模曾经是中央银行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并在一段时期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取消贷款规模管理,标誌着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重大变革,在制度上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真正转向货币供应量,实施数量型为主的间接调控奠定了基础,也带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应的转变。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析
-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页数:230页
- 开本:32
- 品牌:经济科学出版社
- 作者:盛朝晖
-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14101119
内容简介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析》是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目录
二、1979~1998年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进
三、1998年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进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分析
一、变数选择及数据处理
二、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检验
三、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分析
第三章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传导主体视角
第一节 货币政策框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三、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及操作工具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
影响
四、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第二节 利率机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分析
一、利率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二、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现状
三、影响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的汇率机制分析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基本理论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三、汇率机制埘货币歧策传导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传导客体视角
第一节 商业银行制度及经营行为对货币政策
一、两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简要总结
二、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启示
第六章 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框架
一、坚持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完善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指标的中间目标体系
三、努力改善货币政策的操作,提高政策有效性
四、构建完善的中央银行信息支持系统
五、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六、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第二节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继续深化商业银行改革
二、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三、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构建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
五、改善会融生态环境
六、切实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三、1998年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进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分析
一、变数选择及数据处理
二、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检验
三、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分析
第三章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传导主体视角
第一节 货币政策框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三、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及操作工具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
影响
四、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第二节 利率机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分析
一、利率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二、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现状
三、影响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的汇率机制分析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基本理论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三、汇率机制埘货币歧策传导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传导客体视角
第一节 商业银行制度及经营行为对货币政策
一、两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简要总结
二、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启示
第六章 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框架
一、坚持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完善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指标的中间目标体系
三、努力改善货币政策的操作,提高政策有效性
四、构建完善的中央银行信息支持系统
五、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六、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第二节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继续深化商业银行改革
二、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三、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构建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
五、改善会融生态环境
六、切实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