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语言文字

(2019-11-09 12:15:21) 百科综合

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汉语国语和规範汉字,即中文。中文的使用人数在17亿以上,範围包括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日本、北韩、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高棉、缅甸等广大的国家、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语言文字
  • 外文名:无
  • 语言数:共有80种以上语言
  • 文字数:约30种文字

产生

起初,人们通过手势、眼神等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互相传递信息,通过不断的磨鍊,促使了器官的进化,发出的声音出现了高、低、粗、细的频率变化,人类的原始语言产生了,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信息革命。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複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同一种语言也会因部落的迁徙融合、图腾崇拜的变化、时间地理的变迁而产生变种——方言。

发展轨迹

最后真正发展成熟走向辉煌的还是在中华本土的汉字,它的基本发展轨迹是:模拟刻画符号、原始象形文字(含早期甲骨文,距今8000年)、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宋体。
近代以来,由于整个历史格局的变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占领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语言——印欧语系,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等。南亚、东南亚一带原使用汉字的国家也纷纷引进了西方拉丁语系的殖民语言,以越南语为甚。拉丁字母语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广之众,并不是它有多少优越之处,相反,是近代这场血与火的殖民史的历史见证。

语言

汉语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中国汉民族的共同语,中国除占总人口91.51%的汉族使用汉语外,有些少数民族也转用或兼用汉语。现代汉语有标準语(国语)和方言之分。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準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範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範。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国语为国家通用语言。
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北方方言分为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四个次方言。
除汉族外,我国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9%。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许多人转用或兼用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不同的语言。
国语不仅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準语,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国语。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分为汉语和藏缅、苗瑶、壮侗三个语族。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嘉戎、门巴、仓拉、珞巴、羌、普米、独龙、景颇、彝、僳僳、哈尼、拉祜、白、纳西、基诺、怒苏、阿侬、柔若、土家、载瓦、阿昌等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语言;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语言。阿尔泰语系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三个语族。
属于蒙古语族的有蒙古、达斡尔、东乡、东部裕固、土、保全等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图佤等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属于南岛语系的是高山族诸语言,还有回族的回辉话。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是属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此外,朝鲜语和京语的系属尚未确定。
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教授介绍,有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完全失去交际功能的状态,如满语、畲语、赫哲语、塔塔尔语等;有20%的语言已经濒危,如怒语、仡佬语、普米语、基诺语等;40%的语言已经显露濒危迹象或正在走向濒危。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但是却值得所有人关注。保护民族语言和抢救濒危语言就是为了保护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各民族成员的平等权利。这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曾经指出的那样:一些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全球化、工业化、网际网路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有关部门、机构以及语言学界都应该採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弱势的民族语言和抢救濒临灭绝的民族语言。这样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根据2004年12月26日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範围涉及除港澳台外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据显示,1999年中国能用国语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能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46%。平时书写时使用规範字的人口比例为95.25%。掌握汉语拼音的人口比例达到了68.32%。另据教育部语言文字套用研究所2010年对河北、江苏、广西三省区的抽样调查,掌握国语的人口约占本省区总人口的72.2%、70.7%和80.44%。

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当前使用的汉字是从古文字逐渐演变而来。汉字是汉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一些民族也已经完全使用汉字,同时汉字也是全国各少数民族通用的文字。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对现行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标準。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规範汉字为国家通用文字。规範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僳僳、纳西、侗、佤、黎等民族制订了文字方案。
从文字的体系和字母的形式来看,中国的文字有意音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型系和古印度字母、回鹘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块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形式等。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也是拼写中国地名、人名和中文文献等的国际标準。
长期以来西方治学家从他们的文化的背景出发,认为汉字是落后的象形文字,应该逐步向拼音文字靠拢。从西方留学归来的中国语言学家也认可了这种看法。安子介先生不愿认同:“如果英文二十六个字母能解决问题,美国就没有文盲了。”他运用自己对世界多种语文的认识,写出了《劈文切字集》、《解开中国文字之谜》等中文、英文着作,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过去的语言学因袭西方式的体系,可是中文没有词尾,没有複数,名词没有性、数、格变化,动词没有人称变化,词类也不确定,很难用西方的理论加以规範。安子介提出汉字记录的不是固定的语音,而是观念。日月目雨这些字是以形表义,不记录语言。方言众多,汉字始终没有改变“书同文”的状态。因此他说,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

政策

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一贯坚持语言平等政策,积极维护语言的多样化与和谐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共同确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坚持推广国语,推行规範汉字等基本语言政策。国家实行这些重要的语言政策,保证了各民族语言和谐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国语,推行规範汉字,进一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套用範围,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套用能力,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视窗,注重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国语水平测试、推广国语宣传周、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语言文字规範化示範校建设、中华经典诵读行动等有效措施,逐步建立起依法管理监督语言文字社会套用和语言文字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国语和规範汉字普及程度和套用水平显着提高。
全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