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该节目共十期,由董卿主持,康震、王立群、蒙曼、郦波担任文化嘉宾。
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中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该节目于2017年1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00首播,于2017年2月7日完结。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 外文名称:Chinese poetry Conference in the second quarter
- 国家/地区:中国
- 类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
- 导演:颜芳
- 主持人:董卿
- 主要嘉宾:康震、王立群、蒙曼、郦波
- 製作公司:中央电视台
- 首播时间:2017年1月29日
- 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 播出时间:每晚20:00
- 线上播放平台:CNTV
- 每集长度:90分钟
- 播出状态:已完结
节目形式
节目赛制
- 个人追逐赛
每一期首先由百人团中产生四位挑战者,挑战者们首先参加个人追逐赛的比拼,百人选手团与挑战者共同答题,如果百人选手团答错,其面前的战船将会被击沉,每道题的沉船数量即为挑战者的得分。每位挑战者最多可答九道题,挑战者中总分最高的一位,与百人选手团中答题正确率最高且最快的选手,进入“飞花令”环节的比拼,胜者即取得攻擂资格,向擂主席位发起冲击。
飞花令:每场比赛设定一个关键字,场上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
- 擂主争霸赛
擂主争霸赛共有九道抢答题。抢到并答对者得一分,答错则对方得一分。率先获得五分者则为该场擂主。
节目特色
一、诗词内容进一步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
二、赛制升级。《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嘉宾与选手合照

三、舞美设计全面升级。3600平米的演播室搭建水舞台,大萤幕意境与诗词融合,百人团答题时大萤幕配合万箭齐发,营造紧张的竞赛氛围。
四、百人选手团构成多样化。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中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
五、新媒体互动更加深入融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路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
创作团队
出品人 | 聂辰席 | 技术监製 | 智卫 |
总监製 | 魏地春、张宁 | 美术设计 | 吕金明、吴广 |
总策划 | 阚兆江 | 摄像 | 许兴海 、何旭刚、张宇、刘皓、李虎军 |
总导演 | 颜芳 | 宣传推广 | 陈忠、于淼、胡云龙 |
执行总导演 | 刘磊 | 统筹 | 张广义、闫东、吕通义、张艳、容宏 |
学术顾问 | 周笃文、钟振振、康震、李定广 | 责编 | 王志刚、谢智 |
电视策划 | 邓武、秦翊、冷凇、靳智伟、韩骄子 | 切换导演 | 殷鹤鸣 |
后期剪辑 | 邓肯、李刚、张冰倩、魏迪、李小双、胡淑冕、刘班、张嘉麟、尹夏飞、王金新、徐斌 | ||
製片 | 贾同杰、贾志超、李春涛、吴泽、孙悦涵、侯佳丽、张丹 | ||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期节目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
节目列表
播出时间 | 期数 | 参赛选手 | 得分 | 攻擂资格争霸夺 | 擂主争霸赛 |
---|---|---|---|---|---|
2017年1月29日 | 第一期 | 冯子一 | 27分 | — | 刘泽宇VS彭敏(胜) |
扎西才让 | 124分 | ||||
张超凡 | 129分 | ||||
刘泽宇 | 266分 | ||||
2017年1月30日 | 第二期 | 陈更 | 246分 | 时秀元VS陈更(胜) | 彭敏VS陈更(胜) |
李浩源 | 238分 | ||||
姜闻页 | 223分 | ||||
孙东辉 | 242分 | ||||
2017年1月31日 | 第三期 | 叶飞 | 191分 | 王婷婷VS张淼淼(胜) | 张淼淼VS陈更(胜) |
张淼淼 | 237分 | ||||
朱捷 | 156分 | ||||
王子龙 | 158分 | ||||
2017年2月1日 | 第四期 | 闪帅 | 59分 | 陈思婷VS武亦姝(胜) | 陈更VS武亦姝(胜) |
弋锒 | 160分 | ||||
武亦姝 | 308分 | ||||
毕凯 | 167分 | ||||
2017年2月2日 | 第五期 | 肖如梦 | 138分 | 肖如梦VS李宜幸(胜) | 武亦姝VS李宜幸(胜) |
曹羽 | 71分 | ||||
朱捷 | 136分 | ||||
王若西 | 93分 | ||||
2017年2月3日 | 第六期 | 王冬妍 | 212分 | 孙东辉VS陈更(胜) | 李宜幸VS陈更(胜) |
施勍 | 99分 | ||||
范琦 | 225分 | ||||
陈更 | 234分 | ||||
2017年2月4日 | 第七期 | 王轶隆 | 38分 | 陈思婷VS彭敏(胜) | 陈更VS彭敏(胜) |
侯尤雯 | 202分 | ||||
王越彤 | 167分 | ||||
陈思婷 | 245分 | ||||
2017年2月5日 | 第八期 | 张勤 | 128分 | 罗墨轩VS彭红宾(胜) | 彭红宾VS彭敏(胜) |
罗墨轩 | 240分 | ||||
牛丽珍 | 0分 | ||||
武亦姝 | 92分 | ||||
2017年2月6日 | 第九期 | 张欣未 | 118分 | 姜闻页VS张淼淼(胜) | 张淼淼VS彭敏(胜) |
白茹云 | 285分 | ||||
王冬妍 | 0分 | ||||
姜闻页 | 293分 | ||||
2017年2月7日 | 第十期 | 张淼淼 | 216分 | 王子龙VS武亦姝(胜) | 彭敏VS武亦姝(胜) |
武亦姝 | 317分 | ||||
李宜幸 | 84分 | ||||
陈更 | 306分 | ||||
参考资料: |
参演嘉宾
董卿 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主持节目:《欢乐中国行》、《我要上春晚》、《朗读者》 | ![]() |
康震 北京师範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表讲座:《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清照》等。 | ![]() |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代表讲座:《百家讲坛》主讲《王立群读〈史记 〉》系列。 | ![]() |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代表讲座:《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 | ![]() |
郦波 南京师範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代表讲座:《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于谦》等。 | ![]() |
参考资料: |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方 | 参考资料 |
---|---|---|---|
2017年12月8日 | 2017中国综艺峰会匠心盛典·盛典作品 |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播出平台 | 播出时间 | 播出情况 |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 2017年1月29日至2017年2月7日20:00 | 首播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 2017年1月29日至2017年2月7日22:00 | 重播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 2017年1月30日至2017年2月8日15:00 | 重播 |
参考资料: |
收视率
期数 | 播出日期 | CSM52城市网收视情况 | |
收视率% | 收视份额% | ||
第一期 | 2017年1月29日 | 1.491 | 4.797 |
第二期 | 2017年1月30日 | 1.362 | 4.312 |
第三期 | 2017年1月31日 | 1.518 | 4.827 |
第四期 | 2017年2月1日 | 1.359 | 4.147 |
第五期 | 2017年2月2日 | 1.591 | 4.729 |
第六期 | 2017年2月3日 | 1.493 | 4.249 |
第七期 | 2017年2月4日 | 1.640 | 4.708 |
第八期 | 2017年2月5日 | 1.465 | 4.080 |
第九期 | 2017年2月6日 | 1.835 | 5.147 |
第十期 | 2017年2月7日 | 2.326 | 6.362 |
注:数据来源为央视索福瑞,调查範围为四岁以上观众
幕后花絮
-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参与命题的专家学者们出题的时候,各自待在屋子里,反覆审定修改。大家先独自出题,再交叉审题,充分讨论和修改,直到没有异议才纳入题库。
- 在录製现场,每逢“飞花令”环节开始,命题参考者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方笑一为防止选手临时杜撰一句“古诗”,同时打开三个庞大的古籍检索资料库,人脑和电脑一起严阵以待,确保万无一失。
节目评价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创新性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诗词娱乐化,用健康的娱乐化方式实现了“扩群”,体现了中国人精神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与眷恋。(《浙江日报》评)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四位嘉宾的精彩点评,将生僻的掌故化作通俗的故事,降低了观众对诗词名句的接受门槛,增厚了节目中诗词、诗人和历史的文化厚度,不着痕迹地实现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时代内涵,培育新时代下的新文化”的核心立意。该节目带着深埋于每箇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中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在带领全中国电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