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2019-08-08 10:33:09) 百科综合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是2010年设立的,授予70岁以上、在计算机领域有卓着成就和巨大贡献的资深科技工作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 简称:CCF终身成就奖
  • 设立时间:2010年

简介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于2010年设立,简称:CCF终身成就奖,授予70岁以上、在计算机领域卓着成就和巨大贡献资深科技工作者。该奖候选人由CCF理事长会议推荐,CCF奖励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每次不超过2人。

获奖情况

(按年份降序排列)

2014

陆汝钤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体工程方面做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是中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设计并主持研製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和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首次把异构型DAI和机器辩论引进人工智慧领域,发表了国际上第一篇异构型分散式人工智慧文章。研究出基于“类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自动获取方法;并开发出基于知识的套用软体自动生成技术,在艺术创造领域内发展了人工智慧技术。
提出把软体中所含知识从软体中分离出来,形成可商品化的知件,使硬体、软体、知件三足鼎立,并提出一套相应的技术和方法。
曾长期担任CCF会刊《软体学报》执行主编,全国名词委计算机术语审定委员会主任,CCF名称审定工委顾问。
张钹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8年,在清华大学参与创建了“人工智慧与智慧型控制”研究方向,并一直从事该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0年,创建“智慧型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
与张铃教授一起,将数学方法引入人工智慧,在人工智慧、神经网路、小波分析与模式识别等多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提出基于统计推断的启发式搜寻,基于拓扑的空间规划,基于关係矩阵的时间规划,以及基于规划的神经网路学习等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类求解问题的特点,提出问题求解的数学模型-商空间模型及其相关理论,有效地降低了计算複杂性,为多粒度计算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套用价值。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中英文专着4部。从事教育57年,热爱教育,教书育人,共培养博士生60多名。

2013

陈俊亮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0世纪60年代,作为有线600/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製者之一,担负研製我国 “东方红”号卫星的无线信道数据传输系统研究任务,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80年代,从事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数字交换网路的理论模型与交换机的测试诊断算法。研製出我国第一台“DS-2000程控数字市话交换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90年代,创建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始网路智慧型化的研究,主持研製我国第一套智慧型网系统,由此成果辐射的产品已占国内固定电话智慧型网市场90%以上,并将国外产品排除出中国市场。
21世纪,开始关注移动通信网与网际网路,致力于在二者的基础上发展融合的、个性化的、丰富多样的服务,已成为中国服务计算领域的领军人物。
指导的百余名博士、硕士已成为中国计算机通信领域骨干,其中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董韫美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中国科学院软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60年代初期,带领小组开始研究Algol 60语言。1963年与合作者提出新语法模型—P语法,以刻画 Algol 及类似语言的语法。60年代中期,主持研製出国内最早的实用高级程式语言BCY,并先后在119机、109机、015机等机器上实现了相应的编译程式及其它系统软体,其间,他找到了后来被国际上称为“LL文法”的条件和自动生成语法矩阵的方法。该编译系统在国家重大科研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70年代末期,提出用计算机设计高质量汉字字形的参量图形学方法及实现技术,并研製出汉字字形设计系统 CCDS。
80年代中期,他率先在国内开展软体复用技术研究,实现国内第一个可复用软体设计系统。
90年代以来,他提出基于复用的文法推断方法,和提出一种新的递归函式理论:上下文无关语言上的递归函式CFRF。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长期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他曾担任第三、四届CCF理事,并长期担任CCF会刊《计算机学报》主编。

2012

金怡濂 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
上世纪50年代末,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的研製。
70年代,主持研製了国内首台双处理器结构的大型计算机;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首台标量亿次巨型机的研製,主持从工程上实现了多处理并行的体系结构。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领导开展我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机的研製,确定了採用国际通用处理器、向大规模并行计算机发展的研製路线,使该机研製完成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90年代,出任 “神威”超级计算机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融合国际上多种先进设计思想,大胆採用了超前、创新的体系结构,领导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製出两代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超级计算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长期以来,培养了一批计算机工程技术的青年专家。他们中多人成为中国科协“求是”实用工程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的获奖者,有的成为工程院院士。
汪成为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科学家,战略家。我国军用计算机及软体、仿真、建模和军用信息套用系统的早期研製者和组织者之一。
1986年起,参加了国家863计画的战略研究和筹划工作,任863专家委员会委员及智慧型计算机专家组组长和国防973计画和国防863专家顾问组成员。
在1997年就战略性的指出:基于网路的虚拟计算环境是未来的服务端,而基于网路的普适化算通机是未来的客户端。
在2004年提出了对新世纪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网路技术将发展为协同计算、多媒体技术将发展为虚拟现实、面向对象技术将发展为面向智慧型体技术、嵌入技术将发展为普适技术。
2008年提出:“需求牵引、技术推动” 将促进软体的发展,需求关注点的转移将导致软体技术途径的转变。软体技术的发展将从Know How 转向Know What。
2010年,在机器人与智慧型信息系统领域,提出:未来的人机系统的研究重点,将从以往的“人在迴路中”发展为“迴路在人中”,广义信息和广义迴路中的异构信息感知和融合将是未来的关键技术。
长期以来,主持完成了多项国防科技、863和973计画等任务的研究工作。在中国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第一获奖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被授于“全军英模荣誉证章”。

2011

徐家福教授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软体开创者之一,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评议组成员,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计算机顾问,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计算机教材编委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计算机软体分支主编。
1965年,领导由南京大学与华东计算所组成的研製组,在国内自行研製的J-501机上研製出中国第一个ALGOL编译系统。
1977年,倡导并主持研发系统程式设计语言,在655机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自编译语言的软体自动产生系统NDHD。
1979至1981年,参加了ALGOL、COBOL语言国家标準的制定工作。
1979年,与仲萃豪、杨芙清合作,研製出通用系统程式设计语言XCY。
是我国最早的两位计算机软体博士生导师之一,培养出我国第一位软体学博士。先后招收24名博士研究生,只有16人毕业,淘汰率之高,国内实属罕见。他的学生如今均已成为各单位骨干,其中有长江学者,有美国总统奖与ACM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
杨芙清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计算机软体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北京大学教授,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体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软体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
长期从事系统软体和软体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中国软体领域奠基人之一。主持研製了中国第一台百万次积体电路计算机150机作业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作业系统,率先倡导软体工程研究,主持了历经多个五年计画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在软体工程化、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环境方面实现突破,推动了中国软体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倡导和推动成立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并担任系主任16年,带领该系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软体工程专业;提出“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的理念,创建了以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示範性软体学院。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建了北京大学软体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获国家及部委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着作5部,撰写教材8部,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50余名。

2010

张效祥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56所所长、总工程师,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计算机顾问,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委员等职。
上世纪50年代末主持研製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在此后的35年中,先后组织领导并亲自参加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电子管、电晶体到大规模积体电路各代计算机的研製。
70年代中期,在他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率先在我国开展多处理并行计算机系统的探索与研製工作,1985年研製成功亿次巨型并行计算机系统,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他主持撰写的《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发展我国大型通用机的建议》和主编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在我国计算机界有很大影响。
夏培肃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世纪50年代,作为中科院计算所训练班业务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培养了我国最早的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她主持研製成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她在高速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如用于石油地震数据处理的高速阵列机150-AP、最大时间差流水线设计原理等。她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计算机学会的学术刊物,先后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学报》和《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她培养的40余名硕士和博士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