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忆项目以传统文化遗产、现当代重大事件、各领域重要人物为专题,以传统文献体系为依託,系统性、抢救性地进行口述史料、影音资料等新型文献建设,并最终形成记忆资源体系。目前该项目已先后开展了20多个专题的资源建设,积累了超过1000小时的口述史料和影音文献,并通过出版物、展览、讲座、专题片和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面向公众进行了资源推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记忆项目
- 外文名:China Memory Project
- 成立时间:2011年3月
- 隶属机构:国家图书馆
项目介绍
中国记忆项目是整理中国现当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专题文献,採集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类型文献,收集手稿、信件、照片和实物等信息承载物,形成多载体、多种类的专题文献资源集合,并通过在馆借阅、线上浏览、多媒体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项目。
中国记忆项目是新媒体时代以记录历史、保存文献、传承民族记忆、服务终身学习为宗旨的全国性文化项目,是图书馆文献採集、整理、服务以及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职能的新拓展,是图书馆变藏为用,加强文献整合与揭示力度的新举措。
中国记忆项目于2011年3月开始构思和策划。经过前期调研和项目建设方案的初步设计,国家图书馆将其作为2012年重点项目,推动项目进入实验阶段。2012年4月,中国记忆项目试点专题——东北抗日联军专题文献资源建设正式启动。该专题经过对原有文献整理和对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文献及相关照片、手稿、实物等的採集和收集,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专题文献资源库,并于2012年“九·一八”纪念日在国家图书馆网站进行了发布。与此同时,中国记忆项目“明代渤海积善堂手卷专题”、“冯其庸专题”等试点专题的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记忆项目是新媒体时代以记录历史、保存文献、传承民族记忆、服务终身学习为宗旨的全国性文化项目,是图书馆文献採集、整理、服务以及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职能的新拓展,是图书馆变藏为用,加强文献整合与揭示力度的新举措。
中国记忆项目于2011年3月开始构思和策划。经过前期调研和项目建设方案的初步设计,国家图书馆将其作为2012年重点项目,推动项目进入实验阶段。2012年4月,中国记忆项目试点专题——东北抗日联军专题文献资源建设正式启动。该专题经过对原有文献整理和对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文献及相关照片、手稿、实物等的採集和收集,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专题文献资源库,并于2012年“九·一八”纪念日在国家图书馆网站进行了发布。与此同时,中国记忆项目“明代渤海积善堂手卷专题”、“冯其庸专题”等试点专题的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们的文字
专题资源——我们的文字
展览
“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跨年大展于2014年12月30日至2015年2月1日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

展览共分六个部分,包括中国的文字、文字的记录、文字的传播、文字与艺术、文字与生活、文字的传承与未来,集中展示了文字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特别是从与中国文字相关的非遗项目中挖掘出文字的内涵与魅力。展览共展出文献、传承人作品等实物300余件,还邀请了24个非遗项目的21位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
出版物

2014年12月30日,《我们的文字》一书全球首发。该书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全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语言深入浅出;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近一年、行程5万多公里拍摄的30项中国文字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以全新的角度讲述文字的故事。内容纵向贯穿文字发展的全部历程,横向覆盖我国全部34种民族文字和14种已经“消失”的神秘古代文字,并从文字与民俗、文字与艺术、文字崇拜、文字的记录与传播等不同文化视角来解读文字主题。书中配有300余幅独家呈现的珍贵图片,以及众多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精品,是认识文字、了解文字不可或缺的微型百科全书。
非遗项目专题片与传承人口述史

29部非遗项目专题片、18位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和1部宣传片29日同步在家图书馆网站上线。中国记忆项目“我们的文字”专题文献资源库是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涉及领域、地区、民族最多的一项专题资源建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派出5个拍摄团队,历时一年,行程5万多公里,远赴吉林、辽宁、内蒙古、安徽、上海、浙江、四川、云南、陕西、新疆、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余个城市和乡镇,拍摄了与文字有关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项、传承人及专家37人,採集影像资料、口述史料总计约400个小时。该专题宣传片正是基于这些资源编辑製作的。
东北抗日联军
专题资源——东北抗日联军
展览
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六周年, “白山黑水铸忠魂——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馆藏东北抗日联军珍贵文献暨冯仲云手稿展”于2011年9月16日上午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以冯仲云所着的《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为线索,共分为“东北硝烟”、“联军抗日”、“雪冷血热”、“光复东北”四个部分。展览特辟专区,展现了冯仲云同志忠诚祖国,忠诚党的事业的传奇人生。
展览共展出手稿、书刊、报纸、照片、回忆录、家书、满铁资料、舆图等珍贵历史文献近200种,东北抗联的相关研究文章近500篇。除文献以外,还展出了东北抗联相关文物14件,包括抗日联军布告,抗联战士使用过的火药壶、木碗、马鞍、马灯、铜军锅、单连发手枪和毛瑟枪等,其中绝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出版物
“九一八”事变84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与中信出版集团合作推出“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系列丛书《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最危险的时刻——东北抗联史事考》和《请把我埋在战斗过的地方——追寻抗联记忆》。丛书将于15年10月正式出版。

项目组历时3年,先后在北京、辽宁、黑龙江、湖北、新疆、广东、吉林等7个省(市、自治区)採集或收集了78位受访人的口述史料。其中包括尚健在的东北抗联战士22位,东北抗联家属或后代36位,抗战亲历者13位,抗联历史研究者7位。此次即将出版的《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从中选出20位口述史受访人(其中东北抗联战士16位、东北抗联后代4位)的口述史料,配以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全书总计22万字。至今年5月,“中国记忆”项目採访过的东北抗联战士,已有9位与世长辞;书稿中的20位受访人中,胡真一、潘兆会、于桂珍、吕凤兰已离世。
《最危险的时刻——东北抗联史事考》和《请把我埋在战斗过的地方——追寻抗联记忆》则是史义军、姜宝才参与口述史採访和相关史料收集工作过程中,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研究、考证的文章集成,收录《杨靖宇将军的最后时刻》、《饥饿和寒冷是东北抗联的天敌》、《为了抗联的尊严》等53篇文章,总计121张图片、41万字。
老战士口述
目前,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联专题资源建设已完成61位受访人的口述史採集,共获得约144小时、4818.52GB的口述史料及大量照片和实物等资源。2012和2013年的发布活动也是“九一八”纪念日,共有25位受访人的58段口述史料已在国家图书馆网站发布。

“中国记忆”与冯仲云图书馆
2015年8月,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重返东北抗联的战迹地,正式在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施业林区建立东北抗联密营旧址的影像资料採集地,并将“东北抗日联军专题”文献资源赠与冯仲云图书馆,成为其特色馆藏,回馈林区居民和抗战研究者,共同打造鲜活的抗联精神教育基地。

8月18日至20日,国家图书馆和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举行了“冯仲云图书馆”揭牌暨“重走抗联路”主题纪念活动,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韩永进亲自带队,馆长助理孙一钢和国图优秀党员、团员代表参加。
蚕丝织绣
专题资源——蚕丝织绣
展览
2013年12月30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中国记忆项目系列展览之“丝绸的记忆——中国蚕丝织绣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此次展览旨在藉助国家图书馆的公共阅读平台,面向广大读者和公众宣传推广包括非遗保护在内的文化保护事业。
本次展览共展出丝绸、织机、文献等实物展品300余件,邀请苏绣、湘绣、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西湖绸伞、辑里湖丝手工製作技艺、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和苗族蜡染技艺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展览由认识蚕丝、丝绸的历史、非遗里的丝绸、丝绸之路、丝绸精品及文献展示5部分组成。展出相关文献总计200余种,其中古籍文献70种、中文现代文献108种、外文文献26种。
出版物
本书是“中国记忆丛书”之一种。养蚕缫丝,进而织成精美的丝绸,是中国先民的又一伟大创造。精美的丝绸为世界人民所喜爱,通过丝绸之路传输到世界各地,丝绸也和瓷器一样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图片,介绍了丝绸的历史、生产工艺、丝绸之路、当代工艺大师及其作品、中外相关文献等内容。

非遗专题片与传承人口述史
为配合展览,国家图书馆还启动了中国记忆项目“蚕丝织绣专题”文献资源建设。项目组赴苏州、南京、杭州、湖州、嘉兴、成都、阿坝、绵阳等地,对苏绣、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蚕丝织造(辑里湖丝手工製作技艺)、羌族刺绣、蚕丝祖神传说等11项与蚕丝织绣相关的非遗项目进行了影像资料採集,并对14位国家级传承人和5位省级传承人进行了口述史访问,获得了总时长300余小时的视频资源。编辑製作的11部非遗项目纪录片、10位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于展览开幕当天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国记忆项目专区”正式发布。

大漆髹饰
专题资源——大漆髹饰
展览
2013年6月7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与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的中国记忆项目系列展览之“大漆的记忆——中国大漆髹饰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大展”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通过展示漆器作品、历代相关重要文献、影像资料和历史文物及複製品,系统阐述了大漆的生产工艺和大漆髹饰艺术的发展历史。展览展出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漆器精品238件,国家图书馆馆藏相关珍贵典籍260种,以及由北京金漆镶嵌厂提供的60件大型家具和仿古文物精品;同时,还邀请到19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为广大观众提供与传承人近距离交流互动的机会。
出版物
《大漆中的记忆》是“中国记忆”系列项目之一种,包括七部分内容:大漆髹饰技艺、中国漆器发展简史、中国古代漆器类别、历代漆器纹样演变、国家图书馆藏珍贵文献、漆器故事、非遗传承人介绍。本书图文并茂,有利于漆器知识的普及与非遗技艺的传承。

非遗专题片与传承人口述史
作为文献的补充和拓展,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还启动了与大漆髹饰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影像史拍摄及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访问工作。首批完成了8个非遗项目的影像资料摄製及12位传承人的口述史访问,所得资料已全部製作成片,在展览当中播映。

年画
专题资源——年画
展览
2013年1月29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的中国记忆项目系列展览之“年画中的记忆——国家图书馆藏年画精品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展”正式开展。

此次展览,国家图书馆从馆藏的4000余幅传统年画中,遴选出120幅集中展出,展品多为杨柳青、朱仙镇等地製作,题材包括戏曲演义、福寿吉祥、神话故事、日用杂事、风土民俗等不同主题。此外,还展出了来自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山东潍县、陕西凤翔、河北武强、山东高密等地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110幅。
合作共建
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29家公共图书馆2015年12月16日在广州发出倡议,加紧对“记忆资源”的徵集、抢救性採访、摸底、编目、推广等工作,共建“中国记忆”。发起倡议的图书馆分布于北京、天津、广东、浙江、云南、广西、青海、甘肃、新疆等22个省区市。
根据国家图书馆联合其余28家图书馆发起的共同倡议,这些图书馆将在5个方面加强相关工作,包括面向社会徵集“记忆资源”、主动开展抢救性採访工作;对馆藏“记忆资源”进行摸底并汇总成联合目录;将馆藏“记忆资源”向读者提供服务并进行推广;组建工作队伍、培养“记忆资源”採访加工、编目、服务等专门人才;探索馆际沟通合作机制、形成“记忆资源”共建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