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事》杂誌是经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科技综合类期刊。主管部门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单位是中国药品生物製品检定所。创刊于1987年,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药学领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药监药检系统更是具有其它期刊不可比拟的作用。是全国药品监督和药品检验系统的国家级刊物。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干部、药品检验和药学科技人员进行药学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经验交流的重要学术性期刊,是高等医药院校药事管理学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刊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中国药事
- 外文名称:Chinese Pharmaceutical Affairs
- 语言:中文
- 类别:出版,医学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药品生物製品检定所
- 编辑单位:《中国药事》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7年
- 出版周期:月刊
- 国内刊号:CN: 11-2858/R
- 国际刊号:ISSN: 1002-7777
- 邮发代号:18-142
- 定价:12.00元/期;144.00元/年
- 出版地:北京市
期刊简介
宗旨
中国药事杂誌的办刊宗旨是:宣传党的药品监督管理方针政策,宣传贯彻《药品管理法》及其配套法规,研究药品监督理论,探讨药品质控方法,交流药事工作经验,介绍国外药品管理信息,为提高我国的药品监督管理水平,提高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服务。
编委
《中国药事》杂誌的主办单位--中国药品生物製品检定所,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设定的国家最高级药品检验机构。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卫生组织药品质量保证中心”,“国家抗生素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国家病毒性肝炎研究中心”;是国家指定的“中国药品生物製品标準化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国家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麻醉品检定实验室”。拥有相应的一流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队伍以及一大批新药审评专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生物製品委员会委员、中药保护品种审评审员会委员。
《中国药事》杂誌拥有实力雄厚的编委会,其60多名成员由国内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检验机构、着名医疗单位、重点医药院校以及国家级科研单位的一流专家学者组成。
《中国药事》杂誌主编桑国卫同志是中国药品生物製品检定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组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顾问,临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製”综合论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药理联合会理事,中国药学会第22届理事长,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编辑
《中国药事》杂誌编辑部副主任张丽颖同志是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编审,从事过中药药品标準制订、生产工艺研究、新药开发和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现主持《中国药事》杂誌编辑部的全面工作。
拥有专业结构合理的专职编辑队伍。其专业领域包括中药、药物分析、药理学、药事管理等,且分别具有从事药品检验、药品标準制订、生产工艺研究、不良反应监测、药品监督法规起草以及监督执法工作的实践经验。对编辑工作有较深刻的理解,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较準确地解决编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编辑部还设有专职的排版和编务人员,形成了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式严密的工作机制。
获奖
曾荣获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授予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
栏目
设有:“药品监督管理”、“理论探讨”、“论着”、“工作研究”、“药品检验·药品质量”、“综述”、“药品标準”、“GMP专论”、“国外药事”、“临床药学”、“药物与临床”、“医院药剂科管理”、“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科技园地”等。
收录
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
读者
本着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集政策性、指导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特别适宜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检验机构、各级医院、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药院校和有关科研单位的管理、技术、业务人员阅读
投稿须知
1 投稿要求
1.1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简练、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结论準确。引用请附参考文献。全文(包括中、英文摘要和图、表及参考文献)字数一般不超过5000字~8000字。
1.2 投稿须附第一作者单位介绍信。作者单位负责对稿件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进行审查,并保证未一稿两投。来稿请务必写清作者姓名及具体地址、邮政编码、联繫电话、E-mail以及第一作者的职称、职务、学历、专业及研究方向等。部队及保密单位除编号外,还应写明驻地。文稿若属基金资助、国家攻关项目或获科技成果奖,请写明项目编号,标注在首页下,并附相关资料複印件。该类稿件经审理通过,将优先刊出。
1.3 文稿请用A4纸单面列印,字迹工整清楚,汉字使用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1.4 文责自负,依照《着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本刊有权对来稿作修改并提出修改意见,凡退回作者修改的稿件请严格按本刊稿约要求及退改意见修改。同时附寄一张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作者填好后连同修改稿、原稿一併寄回编辑部存档。凡退修稿寄回编辑部时,在修回稿右上角注明稿件编号和“修回稿”字样。并发E-mail电子邮件,(请在主题栏写明稿件编号)。退修稿件若超过2个月始修回者,原则上按新稿处理。
1.5 请作者自留底稿。自稿件登记之日起3个月后仍未收到编辑部的稿件修改函,作者可改投他刊,并请函告编辑部。编辑部一般不退稿,需退稿者请来稿时声明。
1.6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和中国期刊网,作者着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稿编入该资料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2 文稿撰写要求
2.1 文题:来稿文题应简明确切,不宜超过20字,不要副题。
2.2 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文稿作者应是参与论文专题研究的人员,并对全文负责。对论文作过帮助的其他人员可在文末以致谢的方式出现。增加作者或改变作者排序应经第一作者单位来函证明。2人以上合写的文稿,应注明联繫人,并附联繫方式。作者的单位名称要写完整,并附邮政编码。单位后以“,”分开,接排第一作者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多作者不同单位时,在名字右上角分别加阿拉伯数字,各单位间用“;”分开,全部单位均在同一个括弧内,单位前注明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英文部分应与之一致。
2.3 摘要及关键字:来稿请附英文题名、作者单位的译名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请附200字以内的中英文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格式书写并标注3~5箇中英文关键字。
2.4 标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2.5 正文:应儘量减少层次,一般不宜超过3层。层次的数字序号后不用黑点,但要空一个格。写法如下:
△△△△(顶格)
1 △△△△(顶格)
1.1 △△△△(顶格)
1.1.1 △△△△(顶格)
2.6 前言:一般勿超过250字,概述主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实验基础及国内外现状,并明确提出本文之目的。
2.7 表和图:凡用文字能够说明的内容就不用表和图。也不要同时用表和图重複同一数据。照片(仅限黑白)应清晰,对比度适宜。表和图都应有表序和图序、表题和图题,表题居中置于表上,图题居中置于图下。表注在表下,图注在图题之上。表题要简明,末尾不加句号,表序与表题之间空1格。表的结构应简洁,具有自明性。儘量採用三线式,两端开口。表中参量应标注单位。表中多行数字依个位对齐(有小数点的则以小数点对齐);一组数字中有±号者应对齐±号。相邻栏内的数字或内容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或其它类似用词或符号,而应一一标注。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为零。表注分为泛指注和呼应注。泛指注是对全表的注解;呼应注是对具体项目的注解。泛指注用1,2,3……表示;呼应注用1),2),3)……表示。标注时先泛指注,后呼应注。图表应放在文中的相应位置,不要集中于文后。
相关说明
稿件要求
本刊已进入中国所有主要期刊资料库,本刊所付稿酬包括这些资料库的稿酬。本刊对文稿有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请在来稿中注明。本刊概不退稿,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于3个月内通知处理意见。投稿6个月后如未收到修稿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
本刊对所有来稿均採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科研诚信检测,对重複投稿、一稿多投、抄袭他人文章等问题进行检测,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全国学术期刊2009年的检测结果为:与已发表文章(包括投稿作者本人已发表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除外)文字重合率>30%的占11%,(如果作者需要引用文献的内容较多,请标注引文)。此类问题会给期刊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起包括着作权在内的智慧财产权纠纷,也会影响作者及其所在单位的形象。儘管此类文章占比不大,但检测十分必要。与本刊合作的电子版发布者——中国知网将删除现刊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即使已发表的文章,将被从资料库中删除)。